中产开始吃野人饭,五天暴瘦六斤
作者 | hikari
来源 | 视觉志
不知不觉,白人饭的风潮持续了一年多。
第一批长期吃白人饭的人,果然也吃出了成效。
在#吃白人饭一年的变化#这条热搜中,他们有人瘦了,更自律了。
图源:小红书@favpartofme
当然,更多嚼着白人饭的人说:
连吃三顿,已经要抑郁了。
图源:小红书@踢歪歪
芹菜蘸酱、生菜拌酱、生啃胡萝卜、干嚼西兰花、鸡胸肉配绿叶子......
各种生冷原材料随机排列,组成了至今依然大热的白人饭。
图源:小红书@英区小乔觅食记
它是白人的日常餐,而正统中国胃只看到它顶级的饭缩力。
却有一群打工人质疑白人饭、理解白人饭,并不断研发出越来越野的进阶版。
冰冷的生命体征维持餐,一年之后,还在吸引禁欲的中华教徒。
白人饭进化,野人饭
在中国,打工人吃的白人饭,是一门最极致的吃饭糊弄学。
“黄人饭”有多丰盛,白人饭就有多惨淡。
去掉烹饪的过程,放弃精致的摆盘,说的好听是回归食物本味,其实就是一顿没感情的食材组合。
图源:小红书@面包周气泡
蒸炒煎炸等一切烹饪技巧,在生黄瓜、生番茄、生西兰花面前都无比苍白。
吃下去体温得降八度,同事看了面露难色,兔子看了都摇头。
好在不用开火,没有油烟;五分钟到胃,节约时间——
白人饭称得上是救星,把打工人从厨房中解放出来。
只是这饭,往往会让人的精神状态越吃越美丽。
它有一些暴躁、易怒的副作用,还极易引发关于“人为什么要吃饭”的哲学思考。
大多数人吃完之后,都会在索然无味中发自内心地赞美自己:
很好,又活了一天。
图源:小红书@亚军分开才好吃
它明明像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苦行僧戒律,却让现在的打工人一边受难,一边欲罢不能。
比如,他们又研究出了超越白人饭的新品类:野人饭。
白人饭好歹还有饭盒,野人饭直接塑料袋装一切,拎了就走。
图源:小红书@直布罗陀岩石
更糊弄的强者,保鲜袋都过于正式,一个一次性手套可以装下一顿午饭。
图源:小红书@小红薯666DB509
再努力一点,五个手指装下四菜一汤也不是不行。
图源:小红书@zmn
生豆腐开盒拌酱油,眉头都不皱一下,一吃一个清心寡欲。
图源:小红书@变形菌纲
摆烂不会结束。
当同事还在排队热饭,野人已经咔嚓咔嚓美美吃上了。
从超市到工位,一颗青菜实现了真正的原汁原味。
图源:小红书@萌萌的竹子
野人打工嘛,不求吃多好,只求饿不死。
前段时间,紧随野人饭之后的干巴饭又出圈了。
这是一款由一个英国老头带火的经典白人饭。
切一块石头一样的干巴面包,拿一块像瓦楞纸壳的干巴饼干,抹上腻子一样的干巴黄油,不小心看一眼都能瘦,一顿下去倒欠200大卡。
图源:小红书@起司奶茶
越看越剌嗓子的干巴饭已是一股风潮。
人一旦入了“干门”,下半生就定型了,一如它的口号:
吃干巴lunch,品干巴人生。
图源:小红书@草小莓
果然又吃出了一种哲学。
从白人饭、野人饭再到干巴饭,你会发现,就算在吃这件天大的事上,有些人一旦开始摆烂,便不再有下限。
他们视八大菜系如粪土,放弃舌尖上的享受,一心向维持生命体征看齐。
堂堂美食大国的年轻人,就这样进化掉了食欲。
新的禁欲系,出现了。
戒掉食欲?
啃越来越生的菜,吃越来越寡的饭,戒掉生而为人的本能欲望。
这届年轻人已把进食当作一场漫长修行。
而在这个魔幻的当下,我想到了白人饭真正的由来。
在19世纪末,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发展,大量工人投入时代建设的洪流之中。
图源:《摩登时代》
他们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吃午餐,生产效率面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吃完饭再干活。
比如,英国菜之难吃举世闻名。
有一个说法是工业革命突飞猛进,英国全民领先吃上了流水线预制菜,导致了英国菜的断代。
到了现在,即使英国的物产并不匮乏,依然能把食物做到世界级难吃,有些菜看起来像是打了全麻才能入口。
图源:小红书@秀恩爱专用小号
谁知白人吃不完的罐头、土豆、干巴面包,穿过网线远渡重洋到了中国,成了这一代打工人的生命维持餐。
说起来,它的流行和19世纪西方工人的选择有些异曲同工。
一样将吃饭时间压缩到极致,一样吃饭不为口腹之欲,只为吃饱了好继续干牛马的活,像给机器充电上油。
有人选择白人饭,是因为它能有效止困,让大脑清醒。
图源:小红书@Ven
同时,又少又冷又素的食物,指向一种健康自律的生活方式。
减脂瘦身,指日可待——
“吃了就掉秤。”
“半个月瘦八斤。”
图源:小红书@季小央
当然,更多的人过上吃白人饭的禁欲日子,是一种“没时间做那顿饭”的别无选择。
点外卖,是在难吃和更难吃的预制菜之间挣扎。
但要自己做,早上起不来,晚上只想睡。
一个久经职场搓磨的打工人,带饭的尽头往往遵循“三不原则”,不开火,不洗碗,饿不死。
图源:小红书@肖工明天就退休
寡淡的白人饭吃着吃着,人生就开阔了。
再没有那些世俗的欲望,也排除了“下一顿吃什么”的纠结,省下大把时间精力尽情打工。
一根根草吃下去,舌头渐渐麻掉了,精神状态也日趋稳定了。
说真的,劝你最好不要惹那些拿塑料袋装白人饭、戒掉食欲的年轻人。
美食不可辜负
其实白人饭流行至今,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无法理解的。
对身在美食大国,吃惯了热气腾腾饭菜的人来说,吃饭没有锅气,这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有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也有人活着是为了吃饭。
毕竟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乐于也舍得在美食上下大力气——
“我们中国人讲究吃,是世界第一。”
图源:《天下一锅》
钻研吃,可以说是我们基因里自带的天赋。
古代沿着丝绸之路走出去的老祖宗,一定会带好吃的回来。
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葡萄、石榴、核桃、大蒜、香菜、茄子、胡萝卜......
南北朝之后,我们又吃上了西瓜、芒果;到了明清,海外来的玉米、土豆、花生、辣椒......端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图源:《知否》
我们的古代吃货代表——苏轼,更是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初到黄州,他就惦记上了长江的鲜鱼和山中的嫩笋: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到偏僻湿热、瘴气弥漫的岭南,他爱上了枇杷、杨梅、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更边缘的海南,苏轼又超前品到了生蚝之美:
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之有也。
就算实在没什么好吃的,他也能在朴素的食物中吃出妙处: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简单的茶汤配野菜,他吃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
图源:《知否》
当然,古代有钱人家在吃食上的讲究,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红楼梦》里那道令人咋舌的茄鲞,是拿十只鸡来配茄子做出的极致美味。
“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和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儿,拿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
图源:《红楼梦》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美食的执着,和中国的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之间,一直是一场双向奔赴。
名贵的鹅肝、鱼子酱,我们不缺。
但同时,我们也能把一颗最普通的白菜,用最上乘的清汤做出一道传世名菜:开水白菜。
看似清汤寡水,实则鲜香扑鼻。
图源:b站@老饭骨
炒炸烧煮烤焖炖,爆溜煎涮烩煨蒸。
中国人不缺食材,更不缺把一种食材玩出千百种花样的巧思。
一方水土,养一方胃。
光是说主食面条,各地就有热干面、炸酱面、刀削面、担担面、肠旺面、云吞面、阳春面、油泼面、葱油拌面、兰州拉面、延吉冷面、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阳春面
说到粉,同样五花八门。
螺蛳粉、酸辣粉、老友粉、猪脚粉、牛肉粉、羊肉粉、炒河粉、桂林米粉、南昌拌粉、衡阳鱼粉、过桥米线、新疆炒米粉......
堪称粉的多重宇宙。
牛肉粉、螺蛳粉
谁都无法小看中国人对美食的执着,那是一种“一定要吃到嘴里”的迷之执念。
官方宣传过无数次,吃了见手青会中毒见到迷幻小人,但每年到季都有人好奇它的味道。
就算万一中毒了,也不是见手青的错,一定是因为还没炒熟。
图源:网络
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的榼藤子自带毒素。
但这毒拦不住中国人。
想吃的人为了把它吃到嘴里,愿意先加热爆壳,再去壳水煮,再切片水煮,反复换水煮上9次,直到彻底去除毒素。
只要能吃到嘴里,中国人从来不嫌麻烦。
图源:《风味人间》
和吃饭这一天赋相对的,便是中国人种菜的狂热。
因为我们相信,不管在哪里,都要好好吃饭。
哪怕是在南极。
南极长城站的科考队员为了亲手种出新鲜的蔬菜,特意开辟了一间80平的温室,隔壁俄罗斯和智利的科考员馋哭了,直接拿伏特加和车厘子上门来换。
图源:网络
可能只有我们,一辈子摆脱不了对新鲜温热的三菜一汤的痴迷。
也只有我们,身在中国,一辈子也尝不尽中国菜的滋味。
八大菜系,各有千秋。
川菜的麻辣,湘菜的香辣,粤菜的鲜香,鲁菜的咸鲜......
一字稍有不同,是风味的千差万别。
川渝麻辣的爆裂口感,红油翻腾的火锅串串,百吃不厌。
在“不时不吃”的广东,吃一口随季节而来的鲜嫩本味。
图源:《寻味顺德》
一碗小炒肉下饭,找回碳水炸弹的快乐。
撸一把滋滋冒油的肉串,一次次流连于市井的烟火气息。
中国人的脚步,总是忍不住跟随在美食后面。
火了淄博的烧烤,又火了天水的麻辣烫,在庞大的中华美食家族里找顶流,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我们的四季,习惯跟着美食流转,人群也跟着美食聚散。
生活本该如此。
和食物一样新鲜、温暖、丰盛,滋味美好。
身在如此活色生香的天堂,如何让人放下对美食的爱意。
什么白人饭、野人饭,每一顿都要好好吃饭。
先喂饱胃,再抚慰心,这才不算对生命的辜负啊。
图源:李子柒
监制:视觉志
编辑:hikari
微博: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