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一个内陆城市的“海洋梦”!

500

作者 | 杨浩然

德国身居欧陆腹地,似乎与海洋城市并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德国北部有这样一座城市——汉堡(Hamburg)却俨然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海洋城市。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南财智库、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中,汉堡综合评分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40个海洋城市中位列第二梯队。

汉堡俯瞰

500

汉堡汉萨自由市位于不来梅东北部易北河岸,是德国北部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作为德国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与世界大港,汉堡似乎天生便与海洋有着不解的缘分。世界各地的远洋轮来德国时,都会在汉堡港停泊。

宛如蛛丝般密集的港区,东西向贯穿整个汉堡市区

500

汉堡港

500

作为德国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汉堡港2023年的海运量为1.143亿吨。同时,作为易北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大城市,汉堡被誉为「德国通往世界的大门」,这也使得汉堡成为德国第一大外贸中心,其大多数工业也均和外贸有关。

然而,当你下意识的将汉堡与海洋联系在一起时,你会惊奇的发现——汉堡并不临海!

汉堡与易北河、北海关系示意

500

汉堡位于不来梅东北部,距离北海出海口约130km,宽阔的易北河联通汉堡与北海,航道水深13—16米。正是在易北河的作用下,汉堡有300多条航线与世界各主要港口联系,虽不临海胜似临海。

那么,汉堡究竟是如何完成从内陆城市向海洋城市的蜕变的呢?

01

自然因素造就的「世界之窗」

如果你很熟悉欧洲的海洋地理环境,你一定会很同情德国在海洋领域的「天坑开局」。

欧洲各国海岸线长度排名

500

德国海岸线全长为2389公里,海岸线长度排名世界第53名,纵然德国的海岸线长度足以支撑起航运需要,但其自然条件却更加差强人意。

德国北部面临北海及波罗的海,而整个北海沿海地区都处于滩涂地带;从北往南大致可分为三片国家公园,即紧邻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国家公园,得名于城市的汉堡国家公园及最南部的下萨克森国家公园。

三片滩涂总面积近千平方公里,虽然均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却极大的制约了海岸线的水深条件。

500

位于滩涂地带的汉堡国家公园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由于沿海地区多滩涂的因素,德国沿海海域水位较浅,大型集装箱船无法进港,通航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北方的两大港口汉堡与不来梅均为内河港口,这点与我国江苏类似。虽然江苏省的海岸线漫长,从北至南有上千公里,但是只有北部连云港一座大型港口以及几座小型港口存在,这也是江苏内河港口发达而海港稍弱的原因所在。

500

连云港港口

(来源:图虫创意)

500

实际上,这样的「天坑开局」并不仅是德国独有的,荷兰和法国西部均面临着海岸线滩涂遍地,缺乏优良港口的挑战。

以荷兰为例,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其半数以上是河流和洋流带来的泥沙和人工填海而形成,24%的国土海拔低于海平面,1/3的国土仅高出海平面1米。这样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欧洲海运业的一大特色——欧洲前三大集装箱港口全部是内河港口(荷兰鹿特丹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德国汉堡港)。

北海南岸沿岸缺乏天然良港,

历史上德国、荷兰的传统重要港口均为河港

(汉堡、鹿特丹)

500

由此可知,汉堡作为易北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大型港口城市,其已然是德意志追逐海洋的必经之路!

02

目标星辰大海,德国人的海洋梦

虽说坐享「天坑开局」,但德国人并没有就此「摆烂」,德国近十个世纪以来对海洋的追求从未停止。

1. 汉萨同盟,德意志的海洋贸易初体验

说起德国,特别是汉堡在海洋中的高光时刻,总是绕不开一个词「汉萨同盟」。汉萨同盟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贸易联盟之一,它是由一系列沿着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城市组成的商业和防御联盟。

汉萨同盟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的欧洲。在这个时期,欧洲贸易开始繁荣起来,特别是波罗的海地区和北海地区的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地区的城市逐渐崛起,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1400年的汉萨同盟势力范围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然而,由于贸易的增长和竞争的加剧,商人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风险。海盗袭击、船只失事、商品质量和数量的不可靠等问题成为他们面临的困境。

为了共同应对这些问题并保护自身利益,城市商人们开始进行合作,并建立了汉萨同盟。该联盟的成立以参与城市之间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和条约为标志。这些协议概述了成员城市的权利和责任,包括贸易特权、关税豁免和法律保护。

位于现今德国的吕贝克市在联盟的组建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其事实上的领导者。

吕贝克曾是汉萨同盟的中心

500

随着联盟的扩大,更多的城市加入了其行列,包括汉堡、不来梅、科隆等。该联盟的影响力超出了德国,涵盖了整个北欧的城镇,包括现在的丹麦、瑞典、挪威、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

其中,汉堡拥有连通北海、波罗的海和欧洲大陆的绝佳区位自古便是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贸易枢纽。1189年5月7日,「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亲自赋予他「帝国自由市」称号和北海贸易免税权。

早在1241年,为了应对海盗袭击和外族侵略,汉堡便与吕贝克签订贸易互助条约,是汉萨同盟的雏形。14世纪汉萨同盟达到兴盛,极盛时期有将近200个海洋和内陆城市加入,这些城市如今遍布十六个国家。

在14和15世纪,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几乎所有的贸易都由汉萨同盟掌控。汉堡也顺势成为汉萨同盟最重要的北海港口,同时亦是粮食、布匹、毛皮、鲱鱼、调味品、木材和金属的转运地。

汉萨同盟时期的汉堡,

是欧洲贸易的北部枢纽,

多条主要贸易线路在此交汇

500

2. 大航海时代,德意志错失时代红利

汉萨同盟的辉煌延续了近3个世纪,直至15世纪开始由盛转衰。在这个时间点,德意志彼时的主体「神圣罗马帝国」正在由最初的「选帝侯」制度向「王位世袭」转变。

彼时,「神罗」权力的交锋加剧了王室、贵族和教会对商人的层层盘剥,汉萨同盟更是被上层视为「聚宝盆」,其成立之初保障贸易安全和自由的初衷无法延续;加之,大航海时代的冲击下,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贸易同盟变得越发难以为继,宣告着德国海洋梦的首次终结。

▍贸易重心转移,德国错失大航海先机

从1415年葡萄牙占领摩洛哥的休达港口开始,欧洲人开始了全球范围的大航海,建立了无数的殖民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占据了大片的非洲土地,西班牙人控制了新大陆美洲,后来居上的英国拿下了北美大部分地区,法国的殖民地则穿插在北美、非洲及亚洲的土地上。

然而,作为「汉萨同盟」的发源地之一,大航海时代来临之时,德国却错失了成为海洋强国的机会。

大航海时代的多次海外远航,

英、法、葡、西、荷都曾是出发地,

唯独少了德国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彼时,德国仍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期,混乱的王权更替和教权斗争使德国陷入了内部斗争的泥潭。待哈布斯堡家族即位、完成宗教改革后,环顾周围国家,都已经开始准备大船去掠夺美洲了,只有德意志人还在纠结到底该信哪一门宗教,航海之路遥遥无期。

在时代的洪流之下,地处波罗的海贸易中心的汉堡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尽管汉堡及时的调整了对外贸易的策略,但曾经的辉煌却再以难以企及。

▍「海上马车夫」做邻居,德国出海屡遭搁浅

1581年,荷兰在历经八十年独立战争后成功独立,北部7省联合成立了荷兰共和国。在共和国的体制下,减少了王公贵族对贸易的税收,同时也没必要给教会税款,在荷兰经商的税率大幅减少。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北欧各国也纷纷参与进了全球贸易当中。作为曾经汉萨同盟的一员,荷兰在独立后便迅速与「汉萨同盟」划清界限,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位置几乎垄断了北欧的海上贸易。

荷兰的独立,

加速鹿特丹成为全球性的贸易枢纽

500

而曾经辉煌的「汉萨同盟」则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层层剥削下逐渐走向没落,与荷兰共享同一条海岸线的德国北部城市特别是汉堡在这场海上贸易斗争中一蹶不振。当德意志终于解决内部矛盾,开始放眼海外之时,却又遇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全欧大战。

三十年战争的洗礼,摧毁了千百年来德意志地区的经济政治,超过一半的日耳曼男性死在了这场战争中,德意志的「海洋梦」再次搁浅。

荷兰地处北海核心位置的港口,

十分邻近德国海岸

500

3. 再铸辉煌,混乱中成长的「世界之窗」

随着跨大西洋贸易的兴起,19世纪下半叶汉堡再度成为中欧跨大西洋客运和货运的主要枢纽。186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割地赔款成为二流国家,德国获得统一开始快速发展。

在此过程中,德国兴建了大量运河,汉堡港上游兴建了漫长的横穿德国西北部的中部运河、南北运河,为汉堡提供了丰厚的经济腹地。下游还有著名的基尔运河,与易北河共用出海口,汉堡成为欧洲河与海、海与陆联运的重要枢纽。

运河发展与工业发展相辅相成,运河漕运网联通了西欧,促进了资源流通,也造就了深居内陆的港口。

1900年的仓库城,是汉堡港的核心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在1883年被迫加入德意志关税联盟之后,为了保持港口竞争力并实现更高效的物流管理,汉堡决定在位于如今港口新城北侧的Brook、Kehrwieder和Wandrahm三个区域,建设当时最先进的仓储综合体——仓库城。

红砖、运河和拱桥,

构成了仓库城的标准画面

500

虽然名为仓库,但「仓库城」却不似普通仓库般简陋单调,反而处处透露着汉堡对海洋的向往。立面是引人瞩目的清一色红砖墙,放在今天绝对是最网红的打卡点。建筑风格采用当时教堂常用的哥特复兴式,充满仪式感,对西方人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

在功能上也不再是单一的临港仓储,而是集物流、办公、休闲、居住于一体的综合体。以上所有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刚刚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的高昂心气。

伴随着仓库城的建设,汉堡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世界第三大港。不仅咖啡、橡胶等当时最重要的商品在这里交易集散,就连当时追寻美国梦的欧洲移民们,也把这里当做了旅途的起点,甚至开通了知名的「汉-美」航线。从1840年到1914年,有400万失意的欧洲人从汉堡去往新大陆追梦。

从自由港到仓库城,在汉萨同盟建立700年之后,汉堡终于依托贸易和航运走向了城市发展的巅峰,成为了「欧洲走向世界的窗口」。

1930年「汉-美」航线的广告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4. 毁灭与新生,焦土之上的崛起

然而,汉堡港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第三帝国的野心将他推向毁灭的深渊。1939年,随着德军向波兰发动侵略,本就千疮百孔的世界秩序再次被击破。汉堡作为作为德军最重要的物资转运基地,在1943年遭到了盟军最猛烈的轰炸,70%的仓库和90%的港口设施被毁。

二战结束后的汉堡,一度沦为一片废墟。随着德军的失败,二战终于落下帷幕,作为德国对外贸易的核心枢纽,汉堡也开启了紧锣密鼓的战后重建工作。直至1953年,该市投资了约1.15亿欧元用于港口的重建,逐步恢复了汉堡往日部分的辉煌场景。

重建并扩建的汉堡港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5. 顺应集装箱时代,稳坐世界枢纽

1956年,海运集装箱轮「理想X号」完成首航,彻底颠覆了传统港口行业。随着集装箱时代的到来,汉堡的海运枢纽地位再次变得岌岌可危。

为了应对集装箱对海运格局的巨大冲击,汉堡再次开始主动求变。1968年,汉堡在易北河南岸的Burchardkai建起了第一个集装箱码头,并接待了第一艘集装箱班轮「美国轻骑兵号」。正是集装箱码头的快速建成,让汉堡在这一轮的世界范围的大洗牌中再度脱颖而出。

时至今日,汉堡港已建立了3座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运输量近7700万吨,占总吞吐量的近70%。

Burchardkai是汉堡最早的集装箱码头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同时,也正是集装箱码头的建立为如今汉堡建立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建立了坚实的基础。集装箱的出现既减少了货物多次搬运中出现的损耗,又将不同尺寸的货物整合为单一的运输单元,极大的简化了运输中更换交通工具的难度。

1980年5月,伴随着《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在日内瓦发布,以集装箱为主的多式联运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占据上风。在集装箱的作用下,如今的汉堡除传统的「水陆联运」外,已经建立了包括「河海联运」「海铁联运」等多种形式的集装箱联运体系。

500

▍集装箱「河海联运」体系

由于成本低廉且最为环保,「河海联运」目前仍是汉堡港重要的联运方式之一。由于航道尺寸和内河港口承载能力限制,从事远洋运输的大型船舶在汉堡完成货物的装卸,再由船体较小的内河船舶沿易北河和运河运输至欧陆腹地。

通过易北河及其所连接的航运水道、运河,船只可从汉堡驶往柏林、德国东部的中段和南段,甚至波兰和捷克共和国等地。

为保障「河海联运」的有序运转,除定期的基础设施维护外,汉堡主要进行了两项工作:

第一,优化港口内部转运体系。

由于远洋运输与内河运输船舶停靠的码头不同,货物往往采取卡车进行转运,造成了港口严重的交通拥堵。为此,汉堡港正在引入小型支线船替代卡车完成码头间集装箱的转运工作。未来,汉堡港将有近半数的集装箱通过支线船进行转运。

从港口转运的小型支线船

(来源:HHLA)

500

第二,搭建内河航运智能运输系统。

汉堡港务局正在开发一套针对内河航运的智能交通系统,旨在优化内河船舶服务的数据共享,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河海联运」体系。

该系统将运输链中所有参与者的交通数据(包括:内河船舶的时刻表和货物数据、码头/船闸/桥梁状态、易北河水位以及港务局长办公室和航海中心发布的实时交通信息)录入系统,实现整个运输链的透明化、高效化运行。

▍集装箱「海铁联运」体系

「海铁联运」方面,得益于德国高效的铁路网络,「海铁联运」是目前汉堡港最重要也是运输量增长最快的联运方式。作为全球最大的海铁联运港之一,几乎每两个集装箱中便有一个通过铁路到达或离开。

2023 年,汉堡港通过铁路运输的货物约4600万吨,比重甚至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公路运输方式。

在「海铁联运」方面,汉堡港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一个字——「近」。

第一,空间上的无缝衔接。

为了减少货物的二次搬运,汉堡港将铁路直接修建至码头前沿,实现了集装箱从船舶到列车的直接转运。目前,汉堡港的所有码头(不仅是集装箱码头)都建设有最先进的货运火车站,在龙门起重机和自动导引车(AGV)的协助下,实现了码头与铁路间的无缝衔接。

在汉堡港的CTA集装箱码头

建有目前德国最大的铁路终点站

500

第二,信息上的高效对接。

一方面,通过港口社区服务系统DAKOSY,汉堡港推动船舶、港口、货物、铁路、集卡等港航物流数据共享互通。另一方面,通过railMybox多式联运一体化平台,为用户提供端到端多式联运解决方案,实现配置运输方案等特色功能。目前,平台每周提供117班铁路运输服务,覆盖汉堡7个内河码头。

6. 创新开拓、永不言败,海洋构筑汉堡的城市精神

纵观历史,汉堡作为德意志海洋梦的缩影,始终屹立于时代的潮头之上。从最初的自由港到汉萨龙头,再到「世界之窗」与「德国门户」,汉堡纵然历经无数次大起大落,仍勇于在逆境中勇往直前。

这样的精神来源于历史的传承,更来源于深入汉堡人骨髓的航海精神,既承载了汉堡人对海洋的向往,更寄托了德国对海洋梦的追求。

创新开拓、永不言败,正是这样不畏艰难的城市精神,为「先天海洋不足」的德意志塑造了一座奇迹般的海洋城市。

发展成为德国最大、欧洲第三大的汉堡港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03

港区更新推动城市与海深度融合

正如前文所述,汉堡抓住了集装箱时代的机遇,重返贸易巅峰,但曾经地位超然的仓库城便成为了一座宏伟的「玩具城堡」。

虽然港口功能逐渐凋零,但仓库城所在的易北河北岸靠近城市中心,对于汉堡这样一座用地极其紧张的城市而言,如此重要的地块被闲置是不能容忍的。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起,易北河北岸的城市更新成了摆在历任汉堡市长面前的难题。

那么,汉堡又是怎么通过城市更新,推动城市与海洋进一步融合的呢?

1. 打造海洋风情展示轴——「珍珠项链」计划

1987年,汉堡举行了大规模的建筑论坛(Bauforum)随即发布了《易北河北岸开发导则》,以「让汉堡回到易北河」为主题,提出了「珍珠项链」计划,推动易北河北岸的城市更新。

「珍珠项链」计划

500

既然易北河北岸是一条珍珠项链,那精心打磨的一个个城市更新项目就是其上的一颗颗璀璨珍珠。她们每一个都独立开发,卓尔不群。「珍珠项链」计划的初衷是由最可靠的投资人牵头,购入升值潜力最高的地块,征集最新潮的创意,力争打造最亮眼的项目。

「珍珠项链」计划下焕然一新的易北河北岸

500

从最西侧由冷库改建的奥古斯丁养老院(1993),穿过5位投资人合资开发的5栋U型独栋办公楼(2000),到获奖无数的港区办公大楼(2005),再到木材码头上地标建筑的水晶大厦(2011),止于欧洲最大杂志社所在的古纳亚尔媒体城(1990)。1987年至今,「珍珠项链」计划让易北河北岸焕然一新。

易北河北岸更新后的地标建筑之一水晶塔

500

港区办公大楼的造型就像一艘将要远行的船,

象征汉堡港拥抱明天的决心

500

从长远看,「珍珠项链」计划这种「小地块独立开发」的模式有利有弊:其优点在于更新面积较小,投资风险和开发阻力都可控,而且完全市场导向,对政府和投资方而言操作性极强;但缺点同样明显,就是整体规划缺位,导致项目之间缺乏功能协同和空间串联。

而这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都为港口新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因此,可以说「珍珠项链」计划是港口新城建设前的一次大规模彩排。

2. 打造世界滨水区的标杆「港口新城」

1991年,在汉堡时任市长福舍劳博士的主持下,港口新城作为「绝密项目」启动。之所以保密,不是为了给谁惊喜,而是为了项目顺利运作而采取的必要举措。

由于港口新城的土地大多由私人企业租赁,不仅产权分散,不少租户还拥有自动续租等特权。如果过早「暴露」开发意图,一定会招致他们的强烈抵制和恶意抬价,土地收储的难度和成本都会直线上升。因此,福劳舍市长组建了一个秘密工作组,直至他任汉堡市长的最后一年1997年才宣布了港口新城的建设计划。

汉堡港口新城俯瞰

500

就像当年的仓库城一样,港口新城也承载了汉堡对未来的畅想。在其总体规划里明确提出,「港口新城将成为全球大型滨水区开发的标杆。因此,这份规划不只是一份内部工作文件,更是一套国际通用的标准。」

为了打造全球标杆,港口新城的建设者们以德国人的严谨思辨谋划每一条开发策略,在空间布局、滨水空间营造和文化设施植入等层面都考虑周全。

▍空间布局——「主题大分工,内部小混合」模式

首先,在板块尺度上采取「主题大分工」。

港口新城的十大片区各具特色

500

按照规划,港口新城占地面积将达到157万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127万平方米,汉堡城区面积将因此扩大40%。

为了缓和规模巨大造成的资金压力,新城的开发从西向东逐步推进,分西、中、东三个片区,总共10个板块。单个板块一般开发量为建筑面积10万-20万平方米,每个板块的开发时间一般在5-8年之间,总开发周期约25年。

各板块均富有各自的特色和主题,如滨水居住、特色办公、文化创意等,且每个板块均有标志性建筑,既是板块形象代表,又是区域功能体现。

其次,在项目尺度上突出「内部小混合」。

沙门码头的大师建筑集群,每一栋都是功能复合的物业

500

在港口新城,项目功能混合不是一种设计理念,而是一种硬性规定。新城2/3以上的项目必须包含居住、商业和公共服务三种用途。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整个新城尽快形成应有尽有的城市功能体系,为汉堡再造一个宜居城市核心。

▍定制化滨水空间,营造「面朝大海」的城市风情

港口新城有超过10公里的滨水岸线,需要丰富多样的滨水空间把这点优势发挥了出来。规划中,依水而建的公共开放空间约占了新城1/4的陆地面积(28万平方米),广阔水面将「面朝大海」的城市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与水共生的港口新城

500

然而,这份独特的亲水性,在港口新城的规划之初却带来了麻烦——这片土地的地面高度仅在水平面上4至5.5米,每年汛期都会被淹2-3次。

为了兼顾亲水风情与满足防汛需求,港口新城的最终方案是将全区地面抬高至超过水平面7.5-8米(除了码头和岸边道路),新的楼房与道路建于其上。

高于地面3米的人行步道

是汛期的安全通道

500

滨水的道路、广场、码头仍大致保持原本的地基高度(水平面上4-5.5米)。而在新城的「绿肺」罗瑟公园,广场还特意降低高度,层层向下延伸至与水齐平。

错落有致的滨水景观空间设计将人们引向水边

500

▍针对港区废弃仓库,以「点状更新」植入文化设施

作为曾经的老港区所在地,港口新城同样承接了汉堡海洋文化的传承工作。在规划之初,港口新城片区内仓库林立,在这些废弃已久的港口设施当中,有两座废弃的码头货栈得以保留。

其中一座码头货栈被改造为如今全球最大的海事博物馆——国际海事博物馆。

国际海事博物馆外部

500

该博物馆于2008年6月25日正式开馆,是在德国收藏家彼得·塔姆收藏的基础上创办的。塔姆虽一生没有从事过航海,却十分热衷于航海文化。为了汉堡海洋文化的传承,塔姆将私人收藏全部捐献给社会,成为国际海事博物馆的最初奠基者。

如今的国际海事博物馆展厅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设置了航海、海战、船模等10个主题展厅,馆藏模型、建设图纸、各国海军制服,海事艺术品等4万多件,另外还有照片100余万幅,展示的世界海运历史跨越了3000年。

另一座码头货栈则是被改造成为汉堡的地标建筑——易北爱乐音乐厅。该音乐厅于2017年11月投入运营,其独特的建筑外形宛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建筑顶部的形状宛如汹涌的波涛,同样展现着这座城市与海洋的不解之缘。

易北爱乐音乐厅

500

小结一下,汉堡通过对废弃港区的更新,让港口与城市彻底融为一体。从「珍珠项链」到「港口新城」,汉堡巧妙的将港口与市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盘活闲置用地、拓展城市居住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城市与海洋的深度融合。

04

数字化转型,港与城的创新双赢

汉堡港作为汉堡一直以来的经济命脉,如何保持港口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是汉堡研究的重点。

近千年的海运贸易似乎赋予了汉堡极强的洞察力,就如1968年转向集装箱码头的壮士割腕,汉堡港务局于2013年率先提出了《智慧港建设倡议》,旨在于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保持汉堡港口的竞争力。

这一跨时代的倡议不仅使汉堡港成为当下全球智慧港的建设样板,更是为2021年提出的《汉堡数字化转型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技术支持;对比同年于汉诺威提出的《德国工业4.0战略》,便可知《智慧港建设倡议》提出的超前性。

汉堡港从陆地到水域的数字化交通控制系统,

及时同步交通信息,提升运转效率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500

1. 塑造全球领先的智慧港口——smartPORT

实际上,汉堡港对数字化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末。1982年,随着达科西公司的建立,汉堡港便开始在危险品运输监控、海关进出口、工作流程的透明度、风险防控等方面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了物流运转效率,促进了全面的数据交换,加强了行业参与者与客户间的联系。

随着《智慧港建设倡议》的发布,汉堡港务局推出了跨时代的智慧港口计划,在控制交通流、基础设施改善和物流改善三方面发力,旨在为港口运营提供精准、智能、高效的物流控制。

为了实现智慧港口计划,汉堡港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不同的传感器设备,对港口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测,有助于改善仓库物流和库存管理,实现货物装载、调度与运输的自动化;

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更好地预测货物的运输时间,有助于货主和承运商及时协调运输计划。

汉堡港正在运行的设备

(来源:hafen-hamburg)

500

首先,针对设备与管理系统等技术方面,汉堡港开展了「汉堡港服务与数据网络(SANTANA)」和「智能交通系统(ITS)」两大项目,实现了港口数字化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

汉堡港服务与数据网络(SANTANA)项目将现有的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网络与私营部门的物流网络连接起来,运输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通过一个平台访问或发布数据与文件。

智能交通系统(ITS)项目则是通过智能交通软件与硬件的共同开发,以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智能化设备,实现港口运输的组织与优化。其中,「港口之翼」和「回声1号」两大项目尤为突出。

「回声1号」项目:

为采集港口水文数据而设计的首个无人船项目,

未来将进一步参与港口的其他工作

(来源:hamburg port authority)

500

其次,汉堡港更是通过「港口联盟」和「创新园区」两大项目实现了创新技术的 「走出去」和「引进来」,为其自身的深入发展、保持世界顶级物流港口的地位提供良好条件。

港口联盟项目是由汉堡港务局、洛杉矶港务局与全球物流研究所于2016年合作发起的世界领先港口之间的多边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利用最新技术发展,实现智能、互联和数字港口生态系统的愿景。成员致力于交流知识、创新和促进战略主题。

创新园区项目则是由汉堡港务局2021年开始实施,以创新园区和真实测试场的形式,计划建立一个主要包括初创企业、机构、大学或中小企业等外部合作伙伴的网络,从而推动港口创新;同时,通过让拥有新颖产品的创新公司和初创企业直接进入港口,在真实条件下试用产品。

自2021年底以来,公司、初创企业和科学界已经能通过该项目测试原型。目前,来自增材制造、无人机和智能传感器领域的首批参与者已参与其中。

围绕汉堡港形成的homePORT测试基地

500

如今,智慧港口计划在汉堡已初见成效。

汉堡港的HHLA集装箱码头Altenwerder(CTA)已经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接驳与物流运输,由计算机实时指挥的机械臂与自动导引车(AGV)配合默契,车辆按照实时计算的最优路线行驶,已然成为汉堡港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展示场。

繁忙的HHLA集装箱码头Altenwerder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2. 由港口数字化转型催生的城市创新浪潮

实际上,汉堡港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早已不局限于港口本身,正是港口数字化转型的这些年,汉堡已然跻身德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创新之都。

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的2024年「全球智能城市指数」中,汉堡位列德国第1、世界第14。或许连《智慧港建设倡议》的发起者汉堡港务局都没有想到,smartPORT的建设竟为汉堡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创新浪潮。

▍数字化转型营造城市创新氛围

创新之都并不是一日建成的,早在2004年汉堡便成立了「汉堡创新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创业。而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汉堡港的数字化转型可以说功不可没。

自《智慧港建设倡议》发出之日起,无数的新技术需求和联合研发项目接踵而来,将汉堡的创新氛围顶到了顶点。为了接住这「泼天的富贵」,汉堡推出了一系列的手段助力科技企业的创立与成长。

以与港口最为相关的物流产业为例,汉堡于2017年建立了「汉堡数字物流枢纽」。作为「德国数字生态计划」的12个枢纽之一,汉堡数字物流枢纽将大企业、投资者、初创公司、研究和教育机构联系在一起,旨在促进前沿科技创新与技术成果转化。

「德国数字生态计划」的12个枢纽示意

(来源:de-hub)

500

汉堡数字物流枢纽同样位于仓库城,与如今的港口新城隔岸相望。有趣的是,仓库城作为曾经自由港的组成部分,本就是一个货物自由交易、流动的场所,成为智慧物流技术的创新地可谓实至名归。

在这里,通过相互连接(Co-nnect)、共同工作(Co-work)和共同创造(Co-create)3个Co-,创建了一个跨越国际的智慧物流创新网络,已成为汉堡智慧物流领域的创新引擎。

相互连接:通过举办丰富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助力初创企业快速开拓市场。2019年,数字物流枢纽共举办了80多场各种形式和规模的活动。

以汉堡创新码头日为例,旨在为枢纽中的初创企业提供向外部企业与投资者展示自己的机会,通常以年为单位举办。活动采取开放式空间、博览会和研讨会等形式交叉,每次召开将选取不同主题。例如:2021年的汉堡创新码头日便选取绿色物流为主题。

区域的开放空间,

成为促进初创企业互联的连接器

500

500

共同工作:建立开放式的共享办公空间,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促进灵感激发。

汉堡数字物流枢纽的办公区域采用开放空间设计,并且通过移除工位之间的格挡、应用可移动家具、设置透明玻璃墙分隔功能空间等方法,在满足初创企业需求的同时,营造了十分开放、轻松的工作氛围。

仓库城区域多样化的办公空间

500

共同创造:打通大企业与初创公司合作通道,以联合项目激发技术创新活力。

数字物流枢纽通过对大企业与初创企业的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引入众多技术服务企业,最终以「联合项目」的形式实现合作共创。在汉堡数字物流枢纽的促成下,汉堡开展了数量众多的创新共创项目。2019年,数字物流枢纽便以直接投资、联合项目、直接订单等形式促成了42个共创项目。

除了物流产业,汉堡针对智能交通、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等产业均提供了专项支持与孵化器,让汉堡一度成为了德国最具创新创业氛围的城市。

▍港口数字化技术如今已扩散至整个城市

港口数字化转型不仅带动了城市创新氛围的营造,汉堡港的数字化转型成果更是源源不断的应用于整座城市。汉堡港务局首席执行官Jens Meier曾表示「汉堡港是一个真正的实验室,使我们能够将创新与现实相结合」。

换言之,港口已然成为城市的实验室,使新的数字解决方案在理想条件下进行测试并从中学习,最终将港口的解决方案应用到城市的各个领域。

港口数字化技术正在助力港口的低碳发展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500

例如,在「港口之翼」项目中测试的无人机巡检功能,如今已经被应用于汉堡的消防隐患排查工作当中,并于2020年成功阻止了一场火灾的发生;

汉堡港开发的「港口绿色交通」项目测试了车辆与信号灯联网系统,为汉堡发展的无人驾驶汽车和车联网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18年,汉堡港务局、德国电信和诺基亚在汉堡港联合开展的工业环境下的5G通信测试,更是为后续德国5G行业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港口之翼」项目中的无人机巡检功能

(来源:hamburg port authority)

500

总的来讲,汉堡以港口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激活了城市的创新活力,实现了港口与城市的双赢。

汉堡在信息化时代的岔路口再一次豪赌成功,以技术创新促成了港口与城市的进一步融合。在港口作为城市实验室的当下,汉堡必将在世界创新之都的竞争中再度交出新的答卷。

05

汉堡海洋城市建设的启示

汉堡的海洋城市建设,可以说是德国「海洋梦」的缩影。这座身居内陆却向往海洋的城市,在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创新开拓、永不言败的城市精神,这既来源于城市诞生之初与航海、贸易和港口的羁绊,更来源于时代洪流中的多次尝试与涅槃重生。

汉堡俯瞰

500

汉堡虽然仅是个特例,但其直面海洋、拥抱港口,推进城市与港口融合,进而实现港口与城市创新融合的路径却值得我们学习。

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城市更新已经成为释放土地存量空间的不二之选。从「珍珠项链」到「港口新城」,汉堡的港区更新为我国港口城市未来可能面临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另一方面,2023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智慧港口建设在我国已然按下了「加速键」。天津港、深圳港、厦门港远洋码头、日照港等都是智慧港口的代表。

深圳港俯瞰

(来源:图虫创意)

500

如今,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先进的智慧港口。然而,在技术创新之余——

如何让港口的创新成果普惠于民?

如何通过智慧港口带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这两大命题或许是我们未来探索的方向,也是我们从汉堡港口数字化转型中最应当学习之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期待我国可以为世界贡献出更多的海洋城市建设样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