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视角下,如何评价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影响?

无论如何评价儒家对于中国历史的长期影响,但有一个客观事实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从秦汉到明清,儒家思想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演变。清朝人认同的儒家思想与汉朝人认同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一个东西,这二者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或共同性,但其中的差异也非常大。以此而言,在中国社会面临如此巨变的情况下,儒家能够适应在当下以及未来的部分也就更少了。

不过,如果回溯到儒家的诞生之初,我觉得对儒家的理解应该深入到精神层面——或者说,不要拘泥于儒家那些具体的言论、主张,因为这里面的很多东西,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在社会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抱残守缺毫无价值。但“精神”、“理念”层面的很多东西,则是在今天乃至未来也可以借鉴的。

在精神层面,我觉得儒家有几个方面的东西是很有价值的:

第一,是育人的目标。众所周知,儒家理想的君子应该具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这六艺包含了社交、体能、军事、艺术、文学、技术等各个层面。对儒家再不满意的人,也应该承认,这六艺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育人”体系。具备这“六艺”的人,往小了说个人魅力拉满,往大了说则是会具备很强的领导力和亲和力。这对个人成长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是注重群体关系的理念。儒家思想是一种“社会”思想,它是将人置于社会的环境中,去探讨人应该如何自处。而对于孔子稍有了解的人也应该知道,孔子对人与群体的观念,是一方面人要懂得在社会中与他人搞好关系,另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操守和坚持(君子慎独、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等)。用今天网上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明白世故但又不那么世故。只要人类还是以社会的方式存在的,这个理念应该就不会过时。

第三,是“君子不器”,这句话通常被解释为“君子不应该像器具那样”。这个理念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人不能自我工具化”。这种“非工具化”的理念,按照我的理解,一是说人不能将自己和他人作为工具,而忽视了作为人应该有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则是在工作、学习技能之外也要有其他方面的修养(即六艺那些)。这些在儒家的体现,就是理想的君子人格。

第四,是注重个人价值。当然,儒家所说的“个人价值”与今天说的个人价值不是一个东西,毕竟时间上差了两千多年。儒家认同的“个人价值”,是人都有通过学习和提升自我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贤的可能,这也让中国很早就进入了世俗社会,并且成为延绵不绝的文化传统。

第五,是选贤任能的理念。因为儒家是一个以教育和修养提升为核心的思想流派,所以儒家理念下,选拔任用官员和人才的标准,就是看人的道德修养、学术水平、行政能力等。此后,儒家的部分思想经过演变,成为法家思想的一部分,而法家则通过对官员的绩效考核来任免官员。后来,科举制能够诞生,追溯源头的话,与儒家主张的人可以通过学习和自我修养的提升来达到成功有很大关系。

至于非要拿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来抬杠,那就属于我前面说的无理取闹了。你不能要求一个几千年前的人,想象出一个没有国君和皇帝的世界,那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生产水平的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那些过时的东西就不应该留着了。

理想状态下,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应当如忒休斯之船或者人体的新陈代谢,新的东西不断出现,旧的东西不断消亡,通过这样的更替来让自己发展的更好。当然,现实中社会的发展普遍是阶段性的,即某个时段会因为突然的技术进步、环境演变等而出现大的变化,之后则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无论是这种螺旋式的发展还是线性的发展,核心都应该是“发展”,也就是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对原来的东西进行处理。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认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些外来的理论,能够让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具备更高生产水平的现代国家的话,那么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中国,其独特性要如何体现?换言之,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中国,与作为民族国家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区别在哪里?

显然,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作为共同体想象的传统文化。而历史也证明,我们是无法做到在舍弃儒家的情况下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因为作为秦汉以后文化的主要思想源流,儒家文化已经渗透在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我之前举过的例子,颜真卿的书法是不是“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是,那么颜真卿就是典型的儒家君子的代表,而其书法作品的风格也渗透着其对儒家观念的推崇。如果非要否定儒家,那怎么解释颜真卿的书法?

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历史的负面影响的确是存在的。可如果在历史上,我们都可以从曾经作为敌人的西方国家那里学习他们的技术、思想、文化等等,那怎么到了儒家这里,就要因为一部分的问题将其全面否定呢?

当然,当下儒家发展的一个不好的地方在于在当前的特殊环境下,很多儒家里“局限性”的东西又被拿回来回流到了儒家的体系里,并且脱离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对儒家思想的过度阐释和托古改制的做法,对大众客观认识儒家也是有损害的。在这些东西无法短时间改变的情况下,对儒家的理解,也就只能依赖于个人的学习和思考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