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被追赶”的文化发展命题

2024年06月13日 11:23    来源:解放日报   

 归根结底,一切文化行动、产业革新的本源与动力在于令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

  ■花晖

  《被追赶的经济体》一书近期颇受热议,经济学家辜朝明在多年前提出“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后,又将“被追赶”的概念带入众人视线。当经济体由突飞猛进的“黄金时代”进入当下“被追赶的时代”,则将面对一种衰退困局。对此,作者建议产业和消费者需实现扩张,而其重要前提便是企业能不断推出令人惊叹与振奋的新产品。

  这一主张,对文化产业亦有启发。“被追赶”的文化发展命题——身处新时代,文艺创作如何打破同质推陈出新、文化市场产需两端如何重塑活力持续扩张,进入学理辩论与实施路径的现实探索?而答案,清晰地指向了新质生产力。

  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新一轮文化大繁荣

  马克思为生产力概括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三者的互动构成了生产过程,而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则是生产过程的结果显现,亦是亚当·斯密评判不同时期“社会状态前进或停滞”的关键指标。

  在文化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劳动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提级跃升,必将带来文化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再创新高。这种状态的前进,关键原因之一在于生产力主体要素,对于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媒体场景的开拓性应用,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一个鲜活的例子便是上海解放75周年之际,上海市档案馆、中共四大纪念馆等地举办了生动、翔实的红色档案文献展,与此同时,更多更大的创作舞台走进群众中间。你可以听到上海爱乐乐团在地铁人民广场站深情奏响《红旗颂》,市民停下脚步、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绕在五星红旗之下,用不停歇的闪光灯和欢呼声为演奏家喝彩。你可以看到现象级IP《永不消逝的电波》久久回荡、屡创新作,同名舞剧电影于5月27日当天推出“献礼场”特映,并与东方明珠电视塔联手,透过闪烁的红色灯光,在浦江夜色之中,向世界发射“我永远爱你”的摩斯电码,向75年前的上海新生献上一封红色情书……这是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想象、人文激情与城市浪漫。

  在新一轮文化大繁荣中,最令人欣喜的前进状态在于:党的创新理论之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弘扬,都在积极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并伴随着文艺工作者对创作原材料独具匠心的研磨与打造,达到一种更亲切耐看、更易与大众情绪和兴趣产生联结的文化生产水平。其结果便是现象级作品不再如流星划过,而似启明星高挂,而更多如由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与保利剧院出品、解放日报社联合出品的海派谍战话剧《向延安》,上海爱乐乐团为中国古典诗词与历代名画而作的《唐宋组曲》《国画交响曲》《夜半钟声》三部曲等一大批原创作品如繁星点点,在你追我赶的市场中不断涌现,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文化新业态

  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的产业逻辑,这也意味着产业体系版图的不断扩张与完善,其中包含了摆脱传统增长方式、重构产业时空布局、跨产业链深度融合等多重要旨,而近期热火朝天的各地文旅业便是一种最好的注解。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上海文旅局最新策划推出了“烟火”旅游线、展博旅游线、文体旅游线、影视旅游线等数十条CityWalk路线,在传统吃喝玩乐的网红打卡设计外,开辟出认识上海的全新视角。逛完了市中心的滨江咖啡带、“繁花”复刻线,你尽可以行远一点,在江风拂面中,沿着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走一遭宝山邮轮滨江带,这里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邮轮母港直叫人叹为观止,何不买张船票即日起航?或者去崇明,踏上单车沿着长兴岛郊野公园、长江大桥、东滩大道,或多或少地体验“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路线;又或者赶往鼎鼎大名的上海国际赛车场、上海汽车博物馆,那里除了有F1中国大奖赛,还有首次亮相上海的FE电动方程式世界锦标赛……

  上述CityWalk在“这里是上海!”的统一口号下,将各行各业聚拢在一道,催生出一连串文化体验与文化消费的新业态。理应认识到的是: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发展,着眼于国家中长期目标的实现以及未来产业的形成,因而文化新业态的任何走向,都应与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地方发展布局紧密相连。

  那么回到邮轮滨江带的案例,在创造出又一世界级地标的背后,是对“枢纽港+总部港+制造港”三位一体邮轮经济上海模式的探索。这种模式当然需要以“爱达·魔都号”顺利下水交付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突破,亦要求港口运营面对今年频现的“多船同靠”提质增量,更离不开对大众邮轮文化的全方位培养。何为邮轮文化?衣着规范、就餐礼仪、消费模式,一座海上漂浮的城市有其国际小社会的特有文化秩序,这些对于国人而言仍稍显陌生。宝山滨江带借着“五五购物节”的东风,推出“邮点集市”生活节、“乐邮宝山”优惠季、上海吴淞口国际帆船赛等组合活动,在深度介入市民生活的同时,为环邮轮港地带重新梳理文化、体育、制造、物流等现代产业集群的产品体系、组合规则与互动关系,这种重新域定的过程,即是这座以海命名的城市,依托既有地理优势、传统人文优势,以普及邮轮文化撬动新一轮邮轮经济的要素集聚过程。

  这里还有个值得一提的小故事。前不久,位于和平公园一角的和平书院正式开馆,并由综合馆、少儿馆、艺术馆、刊茶社及一个中心阅读绿地,构成了上海首个24小时城市公园阅读集群。开馆一个月就累计接待读者16.5万人次,每日零点以后至清晨8点,仍保持上百人的平均进馆量。其中有潜心码字、追赶前程的学生,亦有寻求一刻独处、翻开书页回归内心的上班族,再有走得累了、来歇一脚的旅人,永不关闭的阅读空间给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一个宁静且安心的归属,这样由书香衬托的暮色与充满烟火气、律动感的夜生活动静交织,展现出这座城市文化新业态的些许截面。

  在“被追赶”的时代,如何不断寻找优势、持续占据黄金赛道,我们自然可以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由上述种种案例中,总结出全要素资源统筹、释放产业潜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诸多道理与做法,但归根结底,一切文化行动、产业革新的本源与动力在于令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

  以技术革命性突破提升文化服务力与竞争力

  我们在考察康德拉捷夫长波时,总能发现科学技术变革是改变大经济周期乃至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然成为各个行业的增长引擎。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旧态生产力的首要标志便是其高新科技属性,一个显见的趋势是数据已进入文化生产的常规函数。在最新发布的《上海市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方案》中,首项重要任务便是夯实文化数字化数据基础,其中既包括绘制上海文化数据资源图谱的工作,亦有规划打造一批上海特色文化数据库。

  其中值得一试的有上海市档案馆数字档案公共查阅平台,其已实现2.3万件馆藏档案的全文数字化,公众通过电脑或是移动端即可查询95万卷馆藏档案案卷级目录,对于历史研究者抑或史料爱好者而言,这些海量数据所承载的巨大价值自是不言而喻。

  你不妨轻击打开《跟着档案看上海》这个有趣的专栏,该专栏在深度挖掘图文影像数据库的基础上,创作了《党在这里诞生》《老城记忆——城隍庙》《人民广场的变迁》等系列故事。于泛黄的上海地图上点开一个个红色星标,你可以在“一大会址”处搜索到难得一见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俄文版文档,或是看一段当年跑马场的历史影像,又或放大瞧一瞧清末的湖心亭与九曲桥……数字档案讲述着一个个联结着过去与现在的城市故事,在史海中冲浪,总能帮助我们记忆不沉睡、精神不断层。

  这样的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已在上海主要的文博与艺术场馆大规模铺开,而提升文化数据归集、转化与展示的效果与效率,提高数字文化服务的普惠率、到达率与及时性,应成为后续工作的重心。以“数字赋能·全民共享”为主题的上海“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从5月底持续至6月,在发布上海首份红色露天博物馆数字地图的同时,“智暖银龄”长者数字生活工作坊、大中小学生科普漫画大赛、数字素养与技能“进基层”等各项主题活动也陆续展开,这些覆盖全年龄段的技术赋能行动,显然是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的积极回应,亦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给予了应有的重视。

  在以技术突破提升文化服务力的同时,一批以“科创+文创”为核心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脱颖而出。怀揣“技术宅拯救世界”梦想的米哈游,是不得不提的成功案例。其主力作品《原神》作为一款开放世界的角色扮演游戏,将东方城邦“璃月”呈现给世人,其中大量国潮元素如装置榫卯结构的中式建筑、以京剧刀马旦为原型设计的角色“云堇”,令全球玩家在身临其境中赞叹东方审美与华夏文化。当然,在这科艺双引擎驱动的背后,是米哈游在云游戏、3D渲染引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领域的一次次自我超越,是累计逾490项发明专利的技术创新支撑。

  米哈游扬帆出海、用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与世界对话,并非个案。上海已打造出电子竞技、网络视频、数字音乐、网络出版等一批较为成熟的特色数字产业链,并积极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显示、未来网络等文化强相关的未来产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被追赶”已是一种新常态,牢牢掌握文化新质生产力,以科学的方法制定文化发展的行动指南,保持国际大都市的文化竞争力,上海提供了经验与样本。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500

500

(楼主自配图)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