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的生存策略

作者:兰顺正

首发自:《舰船知识》

500

当地时间1月14日,俄罗斯空天军的1架A-50U预警机在亚速海上空被击落,另有一架伊尔-22M11空中指挥机被击中,但迫降成功。有分析认为,这架A-50U预警机是在扎波罗热基里利夫卡地区附近被击落的,很可能坠入了黑海。关于俄军这两架飞机是如何被击中的,一时间也是众说纷纭,而该事件也让关于预警机的攻防再次成为焦点。

天空中的“众矢之的”

众所周知,现代战争中预警机承担着预警、指挥、控制、通信等多种任务,可用于搜索、跟踪和监视敌方空中或海上目标,同时又可指挥、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在联合作战预警探测、作战指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擒贼擒王,鉴于以上原因在冲突中预警机自然成为了敌方的首要打击目标,而我方则必须保证其安全。

作为功能齐全的空中指挥所,预警机相比于其他作战飞机在生存方面存在先天的短板。首先预警机目标较大,为了获得较大的载重和较长的执勤时间,预警机通常选用大型、先进的喷气式客机、运输机或长航时高端商务机作为载机平台,如E-3选用波音707,A-50选用伊尔-76,“楔尾”选用波音737。再加上预警机通常还加装了背负式圆盘雷达或平衡木雷达,导致其雷达反射截面通常可以达到几十到上百平方米。就连普通战机采用功率不大的机载雷达也能在较远的距离上探测到预警机,更不用说各种大功率防空雷达,这些都增加了预警机被发现和被攻击的风险。

同时,预警机由于加装了大功率的雷达、敌我识别和多部通信电台,故其电磁辐射强,是反辐射导弹理想的攻击目标。而且预警机体型大,机体红外辐射也大,因为安装的发动机相对于战斗机来说功率更大,由发动机产生的红外辐射(通常包括尾喷管辐射和尾焰辐射) 也更大。一般而言,预警机总的红外辐射密度通常在 kW/sr 左右,极易受红外制导武器的攻击。

另外,由于预警机载机平台速度慢且机动能力有限,在遇到攻击时不能像战斗机那样做大的机动动作规避,从而不能有效躲避攻击,是典型的“皮薄馅大”。

多种手段空中“斩首”

目前,预警机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敌方的对空导弹,其中尤以隐身战机+空空导弹这样的组合为最。四代战机具有隐身、超音速巡航的特点,隐身战机的雷达散射比普通战机小10~20dB,造成预警机对其探测距离大大下降;同时超音速巡航导致预警时间变短。敌方通过电子干扰机对预警机进行电子干扰,进一步压制预警机对四代机的作用距离,指挥四代机采用低空突袭、高空高速突防等主佯结合手段突破预警机的防卫圈,通过发射中远距空空导弹实现对预警机的打击,对预警机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以目前美国主力四代战机F-22为例,F-22战机具备优秀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飞行速度1.78马赫,最高飞行高度接近2万米,相关资料称其雷达反射截面相当于一个乒乓球。而F-22携带的AIM-120系列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属于第四代先进空空中距导弹,采用复合制导体制(数据链修正+中段惯性制导+末端雷达主动制导),具有“发射后不管”、多目标攻击能力,射程在100公里以上。

同时鉴于预警机“辐射灯塔”的特点,一些国家专门开发了针对预警机的反辐射空空导弹,如俄罗斯Kh-31P高速反辐射导弹是这类武器的典型代表。Kh-31P反辐射导弹长4.7米,弹径360毫米,翼展800毫米,重599公斤,战斗部装填87公斤高爆炸药,飞行速度最高3.5马赫,最大射程240公里,可通过俄罗斯米格-29M挂载来对付“爱国者”这类面空导弹雷达阵地,也可以装备在苏-30MK 和苏-35 等新型飞机上,用来攻击如美国E-3之类的空中预警机。

而利用远程面空导弹攻击预警机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具有突然性强、难于防范的特点。远程面空导弹可由远离战区的舰艇或地面发射架发射,在他机制导方式下奔袭远程目标,由于距离远、雷达散射截面相对较小,导弹发射后不容易被预警雷达发现。导弹采用高抛弹道,越接近攻击目标俯冲速度越大,留给预警机的反应时间越短。按照攻击距离400 公里、平均速度3马赫计算,从导弹发射到命中目标的时间只有6分多钟,对预警机的探测和防御响应要求极高。如美国SM-6导弹和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等都具备对预警机等空中目标的远距离打击能力。有分析指出,此次俄罗斯预警机可能就是被乌军“爱国者”PAC-2 GEM型防空导弹系统采用“近快”战法(既防空系统火控雷达不开机,由远方预警雷达推送目标空情,待敌机进入火力杀伤范围后,火控雷达突然开机,捕住目标后立即发射导弹,解放军在六十年代就曾利用此战法击落过四架U-2侦察机)击落的。

除了导弹等传统手段外,新技术的发展也让预警机面临新的威胁。现在,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均在研制高功率微波武器,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投入最多,技术也最成熟。美军早在海湾战争中就首次使用“战斧”巡航导弹搭载高功率微波弹头,导致伊拉克部分防空网失效。在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对伊拉克国家电台使用了高功率电磁脉冲弹,对其电视转播信号进了全面阻断。有观点认为,在敌方既要控制冲突级别又要对预警机造成一定损伤的情况下,高功率微波武器是一个优于常规电子干扰的有效选择,如可以通过巡航导弹搭载方式攻击预警机。

另外作为一台信息系统装备,预警机可能会受到先进病毒、木马程序、僵尸网电等赛博攻击,主要表现为配备的数据链、传感器会面临无线侵入。目前,美军赛博战武器已可实战部署,新型赛博战与传统电子战正趋向融合。2015年9 月,美国空军成功地对其EC-130“罗盘呼叫”电子战飞机进行了改进,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据称可以通过无线手段攻击敌方网络,能够从空中接触网络目标并对其进行操控,开辟了赛博攻击的新途径。在正面作战时,敌方采用大型电子干扰机在外围压制以及电子战飞机随队支援的方式,通过侦察分析与识别,引导无线攻击直接对预警机无线通信网络实施无线入侵,通过非法数据、攻击指令注入,实施网络瘫痪、态势欺骗等网络攻击,也会将预警机置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协调合力保障“天灯”不灭

要在各种威胁中提高预警机的生存能力,关键在于不能以预警机一个节点对抗敌方一个攻击体系,需要协调己方多种平台,以体系力量进行防御。以美国的E-2C预警机为例,E-2C往往部署在距母舰100海里(185公里)左右的 8000~9000米高空;多架F/A-18 大黄蜂战斗机部署在敌空中威胁可能进攻的轴线上,距离预警机约60-80海里(110~148公里)处,执行空中作战巡逻,保障预警机安全。

面对隐身飞机、导弹目标探测困难,不易防御的特点,除提升预警机自身探测能力外,还需要加强预警机与电子战飞机、战机等其他探测侦察平台的情报共享能力,提前掌握敌方四代机等隐身目标空情。对各情报源上报的无源、有源协同探测获取的敌隐身目标态势、辐射源定位等信息实时综合,结合敌活动规律、航线、敌方目标的编队关系、作战能力等判断敌方的作战意图,从而判定威胁程度大小,提前给出告警。

在敌方隐身战机火控雷达开机搜索、发射导弹后制导过程中,以及远程面空导弹发射后至抵达预警机之前的一段时间内,预警机可以调动电子战飞机、作战飞机以及自身电子战设备等多种资源对威胁目标进行干扰、击落等。如在发现敌机后,通过预警机有源干扰设备干扰敌机火控雷达,阻止敌方战机火控雷达对预警机锁定;一旦被锁定,敌空空导弹发射后,继续对雷达实施自卫干扰,通过干扰敌战斗机火控雷达对预警机的精确跟踪破坏导弹的中末交班;在中制导阶段,启动对导弹双向数据链的有源干扰,破坏敌方预警机与导弹之间的通信,使导弹不能顺利接收到敌方预警机的中段引导信息,降低导弹的攻击成功率。

而预警机自身的末端防护系统是飞机的最后屏障。目前所有预警机都配备了雷达告警系统,“楔尾”预警机还配备了导弹逼近告警系统、激光警戒装置,告警功能较全面。而配备干扰系统的主要有E-3、A-50、“海雕”、ERIEYE 和“楔尾”5 种。配备的干扰手段主要是定向红外对抗装置、有源电子干扰机和箔条/红外弹投放器。其中E-3、“海雕”和“楔尾”预警机具有较强的光电对抗能力。

由于高功率微波武器可以通过“前门”耦合,也就是能量通过目标上的天线、传输线等媒质线性耦合到其接收和发射系统内,以破坏其前端电子设备;也可以通过“后门”耦合即通过目标上的孔缝、电缆接头和焊缝等耦合。因此,可以在预警机系统级防护设计上,利用新型防护材料和技术,建立强电磁对抗防护体系,使其具备高功率微波武器的防护能力,重点做好屏蔽防护、传输线防护和滤波防护等。

另外为了应对赛博攻击,需要采取无线接入认证、无线通信数据保护等多种手段,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受控接入,防止外部通信终端非法接入,以保证预警机数据通信安全。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