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及观念中的家庭及老人

前两年网上报道过一些香火不旺的寺庙和道观中的老年僧尼、道士女冠艰难困苦的生活,日常生活没有来源,发生疾病伤残后没人照顾,状况乞丐不如,再有坚定的信念,也耐不住生活的折磨,修道的终点是这个状况也确实悲哀。

本来他们修道是要救人的,最起码自己能够解脱,世俗之人都要尊称一声老师,获得一些尊严,可没想到最后连自己也被红尘之苦套牢,身体不能解脱,心灵也很难解脱,遑论救人了,内心之苦可想而知。

状况一经报道,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上级寺庙道观、各界爱心人士极为重视、同情,施以援手,相信状况已经有所改善。

不过面对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出家的老年人只是极少数,牵涉面也小的多,涉及的社会问题也比较单一,救助起来还比较容易,真正严重的应该是社会一般老年人,数以亿计,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复杂而深刻,尤其是孤独、贫困、疾病伤残缠身的老年人,救助起来迫切而棘手。

有待救助的老年人面临的问题有:孤独、贫困、疾病伤残医治和照顾,甚至有些老年人还面临安葬问题,这问题包括:谁来安葬、安葬地方、安葬费用等。

有些老年人的孤独并不是没有后代,而是后代本人也被世事纠缠住,无暇分身,独生子女,力有未逮,还有后代在千里之外、甚至国外,加上其他情况不能回来照顾老人,有的连安葬老人也不能回来,致使骨灰盒长存于火葬场,还有老人死在屋里没人知道,真是生也孤独死也孤独;安葬地方也是问题,传统上城市里老年人安葬于农村老家及有亲戚的村庄,这需要安葬老人的时候先经过当地村委及村民同意,也有因此而产生各种矛盾不能及时入土为安的。公墓倒是简单,但费用不低,不是所有家庭都负担得起,因安葬费用兄弟姊妹闹矛盾的不少,老年人死后也不得清净。

这些老年人问题历史上也存在,但现在显得尤为突出,而且复杂。

中国历史上有较强的宗法制影响,小农经济,家庭观念较强,重人伦,慎终追远,老年人不但生活在家庭里,也生活在宗族里,如果出现活养死葬问题,宗族也可以解决不小的方面。

现在情况有变,很多农村人进入城市,小城市的人进入大中城市,青年人外地求学就业、出国深造、打工,农村宗法制影响越来越弱,很多家庭不完整,留守妇女、老人、儿童比比皆是,有关家庭人伦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些无疑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极大问题。

只生一个好的号召和措施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果子女有本事,独生子女照样能较好地赡养、照顾老人,如果子女自顾不暇,当他面对几个老人的时候,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独生女孩再能力不强,又远嫁他乡,老年人就会变成事实上的孤寡,一切问题必然出现。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外国家庭观念、老年人赡养观念都会传入中国,加上污名化传播,就会感觉外国没有家庭观念、也没有赡养老人观念,最起码这些观念极其淡薄,这些似是而非的认知就会影响到不少的中国年轻人,就会出现一些法律和道德上的问题。其实吧,中外文化差异很大,不过这都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各自已经产生出很多的应对措施,包括政府的、教会的、个人的,习以为常,而让中国一下子转变观念,肯定不合适。

还有就是一百多年来尤其是上世纪中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及污名化,褫夺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神圣性、合理性,传统伦理道德变成了落后的愚昧的教条,人们放弃或放松了对他的尊崇,最起码是不愿意自觉地信奉。这不但造成代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无法沟通,影响亲情,更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实际上的不利。

这些情况叠加一起,在经济发达地区给老人带来的困境可能小些,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不少老人的生活情况确实堪忧。

政府肯定是了解这些情况,并已采取了很多切实的措施,老年人很多的困苦得以较好的纾解。但中国现在已步入老年社会,老年人数以亿计,况且此问题涉及制度、政策、经济发展、文化、伦理等,真正解决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这也算是中国融入世界、进入现代化前的一次不可少的阵痛吧。

祝老年人平安愉快,也包括我自己。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