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人选边站队是好事,我们确实该去区分敢于说话的、沉默不语的和阴阳怪气的

#多位台湾艺人表态支持祖国统一# 选边站队是好事。我们确实应该去区分敢于说话的、沉默不语的和阴阳怪气的。

比如,相比于五月天二十年前被问“要不要当中国人的披头士”时很别扭地回答“争取当华人世界的披头士”,相比于某些人在大膓花运动时的叽叽歪歪,人家有些与台湾有关的艺人还是对此不含糊的。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那种不搞“内地定制支持统一”的人。十几年前听过王力宏在牛津的一次演讲,在一群大陆、台湾留学生和一部分外国听众(特别是牛津学生会的组织者)面前,他讲述了自己作为美国华人的经历,被歧视的经历,告诉大家中国和西方应该互相了解,告诉听众,中国与他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并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他告诫在座的台湾留学生多和外国人交朋友,多了解西方文化:不要来到牛津之后只跟“其他中国学生”一起玩,因为“完全可以回去在武汉(字幕生成错了,不是俄亥俄)或南京”这么做。特别是他用了“back
in”,仿佛中国大陆也是台湾人的家。在一句话里,他很清晰地将台湾、武汉和南京并列,而大家都在“中国人”的范畴内。

他的这句话,不论有意无意,实际上消除了Chinese这个词的多义性,明确这里的Chinese不仅仅指华人,也指包括武汉人、南京人和台湾人在内的中国人。

在他近期复出后在台北举办演唱会时,压轴歌曲也是他改编的《龙的传人》。不论这首歌本身有什么背景,歌词里面是明确有“中国”两个字的,他当着台湾观众大声唱了“他的名字就叫中国”。当时,在某站上,有台湾网友试图解构这首歌的意义,说这首歌在台湾有时候用作下课铃,是告诉大家演唱会要结束了,并没有其他含义。我当时回复他,如果你看过王力宏在牛津的演讲,你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

不管他怎么想,论迹不论心。而且,我相信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人,他对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思考,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流于表面的。作为一个外省籍台湾省人的后代,作为一个美籍华人,作为一个在台湾出道的歌星,他选择在牛津的舞台将自己作为“中国”而非仅仅“华人”更非“台湾”的代表。

在认同问题上,我们对生活上和网络上台湾的朋友要严格一些。如果一开始他们不理解,那可以友好交流。很多台湾人是被蒙蔽的,真理越辩越明。我们要积极地学习台湾历史,做好各种准备。

“台湾”身份和中国身份,不是“虽然在台湾,但是是中国人”的关系,也不是“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的关系,这里最适用的关联词语是因为、所以:因为是台湾人,所以是中国人。

如果王力宏能做到,其他台湾人也能。

500

500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