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超重,也许只是情绪作的祟
摘要
我们做了两项研究来探查羞耻在情绪进食中的作用。
第一项研究中,250名女性被试报告其经历过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情绪(羞耻),两种消极的非自我意识情绪(焦虑,抑郁)和情绪化进食。在控制了焦虑和抑郁的情况下,羞耻可预测抑郁、焦虑、愤怒和积极的情绪进食。
第二项研究中,被试被诱导产生消极的非自我意识(焦虑)和自我意识情绪(羞耻)。研究用到五种零食。情绪进食是通过确定被试的暴饮暴食冲动、实际食物摄入量和吃五种零食时的愉悦感来衡量的。91名女性被试被随机分配到焦虑羞愧组或焦虑组。与焦虑组相比,焦虑羞愧组的被试表现出更强烈的暴躁冲动。两组的实际食物摄入量和吃这五种零食的快感没有显著差异。
这是社论前沿第S1303次推送
微信号:shelunqianyan
1、引言
情绪进食是指消极情绪诱发后的进食冲动,不同的消极情绪所诱发的情绪进食是不同的。情绪饮食与超重密切相关。先前研究指明情绪化进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存在于健康人群和饮食失调者的连续体中。情绪化进食可预测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暴食症患者的暴饮暴食行为,并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饮食抑制有关。有强烈情绪化饮食倾向的女性更有可能患上饮食失调。
情绪化进食被认为是一种学习行为。反复无常的情绪与进食相匹配,并成为饮食冲动的触发因素。Fairburn,Cooper和Shafran(2003)认为情绪调节维持着异常的饮食行为。一些人用吃来抑制负面情绪,吃能短暂的改善其消极情绪,因此,情绪起伏负面强化了进食行为,并使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逃逸理论认为,当个人经历消极情绪时,他们会通过进食将注意力转移到即时的、具体的、物理刺激上,并通过较低的自我意识活动来避免与情绪有关的思想。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消极情绪和情绪化进食之间的关系。情绪化进食与抑郁症、焦虑和悲痛呈正相关。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控制与情绪化进食相关的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Van Strien等人(2014)研究发现,在羞耻感(自我意识情绪)诱发后,女性被试缺乏典型的饥饿减少,这表明自我意识情绪对情绪化进食有独特的影响。羞耻、内疚、尴尬和骄傲是典型的自我意识情绪。本研究的重点是羞耻感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的作用。
羞耻感与饮食行为紊乱之间的关系在众多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其中一些研究主要关注羞耻与情绪化进食之间的关系。羞耻是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在饮食失调中起重要作用,包括消极的自我评价和逃避的欲望。Liu(2015)研究发现,当健康女性的羞耻感被激发出来时,她们吃的零食比那些没有激发出羞耻感的人更多。
本研究旨在探讨羞耻感在情绪进食中的作用。研究1控制了焦虑和抑郁,并将焦虑作为研究2的比较。我们假设:焦虑会预测焦虑情绪进食,抑郁会预测抑郁情绪进食。在控制了焦虑和抑郁之后,羞耻仍然是情绪化饮食的重要预测因素。研究2在实验室条件下激发被试情绪以测量被试进食中的实际食物摄入量、暴饮暴食的冲动和情绪激发后吃五种零食的快感。我们假设当情绪被激发后,羞愧组的被试会有更强的暴饮暴食冲动,吃的更多,并且快感更高。
2、研究12.1 方法
2.1.1 被试
我们通过互联网招募了250名中国女性被试,被试的平均年龄、年龄范围和平均体重指数(BMI)评分分别为29.95±8.78岁、14-62岁和22.46±5.76。线上调查没有发现异常值,也没有被试被剔除。
2.1.2 问卷调查
2.1.2.1 情绪化进食
由Arnow等人(1995)研发的有25个项目的情绪化进食量表(EES)被用来测量各种负面情绪之后的情绪化进食行为,该量表包括三个子量表:愤怒/敌意、焦虑和抑郁,并用5分李克特评分来测量。
2.1.2.2羞耻量表
内化羞耻采用Cook(1993)制定的内化羞耻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最初由30个项目组成,包括24个测量内化羞耻量表和6个自尊量表。本研究仅使用了内化羞耻子量表。被试的回答使用5点李克特量表,范围从0(从不)到4(总是)。
2.1.2.3 焦虑量表
焦虑程度使用Zung(1971)开发的自评焦虑量表来评估,该量表包含20个项目,从1(有时)到4(总是)来评定焦虑范围。分数越高表明最近两周的焦虑程度更高。
2.1.2.4 抑郁量表
由Radloff(1977)编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用于评估一般人群的抑郁症状,由20个项目组成,反映了6个抑郁症状学方面(抑郁情绪、内疚和无价值、无助和绝望、精神运动迟缓、食欲不振和睡眠问题),并让被试指出前一周出现症状的频率。被试的回答使用四点量表评估,从1(偶尔或没有,约小于1天)到4(大部分时间或总是;约5-7天)。
2.1.2.5 人口统计学数据
被试性别、年龄、身高、当前体重和理想体重。
2.2 结果
平均值、标准差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见表1。
在抑郁或焦虑的影响下,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来评估羞耻感对情绪进食的影响。第一步包含抑郁和焦虑,第二步包含羞耻。情绪化进食分为抑郁、焦虑、愤怒和积极的情绪进食。
在控制抑郁和焦虑的情况下,羞耻感是抑郁情绪进食(见表2)、焦虑情绪进食(见表3)及愤怒情绪进食(见表4)的显著预测因子,并是积极情绪进食的略微重要的预测因子(见表5)
3、研究23.1 方法
3.1.1被试
被试是从在线公告系统减肥社区招募的91名年龄在18-29岁之间的试图减肥的女大学生。被试被告知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试图减肥对食物偏好的影响。她们被随机分为两组:控制组(焦虑组)由46名女性组成,实验组(羞耻焦虑组)由45名女性组成。
3.1.2测量
3.1.2.1人口统计学数据
被试年龄、性别、当前体重和身高。
3.1.2.2饥饿感
被试报告了饱腹感的强度,从0%到100%,每个等级都有10%的差异。
3.1.2.3自我评价情绪
为了消除指导语的影响,我们用三个指标来衡量每一种情绪。焦虑采用紧张、焦虑和恐惧来衡量,而羞耻感用丢脸、尴尬和羞愧来衡量。要求被试使用7分量表来评估他们的情绪强度,评估范围从1(一点也不)到7(非常强烈)。.这些项目的平均得分反映了被试焦虑和羞愧的程度,较高的分数表示更强烈的情绪。
3.1.2.4情感诱发材料
由Gruenewald,Kemeny,Aziz和Fahi(2004)编制的羞耻感激发过程被用来唤起焦虑羞愧组的羞愧。被试发表了一份有关学生会主席竞选的三分钟演讲。被试有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并被要求在一台用于录制演讲的iPad前的房间里单独发表演讲。被试和主试一起观看了视频,并对其表现进行了评估。
焦虑组中的焦虑是由选取美国电视节目“汉尼拔”中的一个三分钟短片所激发的。该片段讲述一个年轻女人晚上开车回家,先给宠物鸟喂了些吃的,然后修复了屋顶上方的漏水。回到卧室后,她被拖到床底下。这段视频引发了试验研究中被试与焦虑相关的情绪(焦虑、恐惧及紧张)。
根据试验结果,我们选择了五种小吃,按以下顺序排列在被试面前:薯片(100克)、巧克力(150克)、饼干(100克)、鱿鱼丝(150克),和蛋卷(150克)。
3.1.2.5口味评定量表
被试评估了小吃的外包装、气味、咸度、甜度、辛辣度和脆度。这个评分标准只适用于被试参与食物品尝任务;结果未分析。
3.1.2.6 暴饮暴食冲动
被试使用从1(一点也不)到7(非常强烈)之间的7点评分量表来评定他们想要暴饮暴食的程度。
3.1.2.7实际进食行为
被试实际进食行为通过进食量来评估,使用电子秤来测量(精度:0.1g)。
3.1.2.8进食愉悦度
被试对其进食愉悦度使用从1(一点也不)到10(非常强烈)的十一点量表来评估。
3.1.3 实验步骤
该研究刊登在大学减肥社区的网上公告栏上,并告知被试研究目的是评估尝试减肥对食物偏好的影响。实验开始前,不需要禁食,但需要一定程度的饥饿感,以参加实验所要求的游泳。被试被随机分为焦虑组和羞耻焦虑组。
被试提供其提供人口统计学信息,以评估他们当前的情绪状态和饥饿程度,并进行激发情绪任务。该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被试参与的进食任务没有时间限制,等他们完成后,将进到等候室等待研究人员。主试将告诉他们实验的真实目的,并给被试其电话号码,告诉他们如果有任何实验的不适,可以打电话询问,并且会安排后续干预。然后付给他们被试费并让其离开。
3.2 结果
年龄、体重指数和饱腹感在时间1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见表6)。
3.2.1 操作检查
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研究情绪激发的影响。时间与情绪激发的交互作用对羞耻感有显著影响。时间主效应和情感激发主效应显著。在情绪激发任务之前,组间的羞耻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任务结束后,羞耻焦虑组比焦虑组有更深刻的羞耻感体验(见表7)。
时间与情绪激发的交互作用对焦虑有显著影响。时间主效应和情感激发主效应显著。在情绪激发任务前,组间焦虑没有显著差异,但任务结束后,焦虑组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焦虑羞耻组(见表7)。在随后的分析中控制焦虑强度,以确定羞耻对进食的影响。
3.2.2 进食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MANCOVA)研究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暴饮暴食欲望、饮食乐趣和实际食物摄入量的差异。为了准确判断羞耻的影响,我们控制焦虑为协变量。我们假设与焦虑组相比,焦虑羞耻组中的羞耻与情绪化进食有更强的相关性,能激发更强的进食冲动。
多元方差分析(MANCOVA)表明焦虑羞耻组和焦虑组有显著影响。暴食冲动有显著差异,但进食愉悦度和实际食物摄差异不显著(见表8)。
4、讨论
在两项不同设计(相关和实验)和测量方法(自我报告和行为测量)的研究中,羞耻感在情绪进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1采用自我报告问卷,探讨羞耻感(自我意识情绪)而非焦虑和抑郁(非自觉情绪)对情绪进食的影响。在第一个回归步骤中控制焦虑和抑郁,羞耻感可持续预测抑郁,焦虑,愤怒和积极的情绪饮食。在研究2中,两组被试均有羞耻感和焦虑感(非自觉情绪)。与焦虑组相比,羞耻焦虑组表现出更强烈的暴食欲。两组间的饮食快感和实际食物摄入量并无差异。
先前的研究报告了消极情绪和情绪化进食之间的正性关联。Liu(2015)发现,相对于中性对照组,羞耻组消耗食物的量更大。 Arnow等人发现在暴饮暴食之前,42%的被试报告感觉愤怒或挫败,37%的人报告感到焦虑或烦乱,16%的人报告感到悲伤或抑郁,5%的人报告后悔。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强调焦虑-焦虑性情绪进食、抑郁-抑郁性情绪进食及羞耻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类型的情绪进食中起着共同的作用。这为研究添加了新信息。
研究2进一步探讨了羞耻感在情绪进食中的作用。根据逃逸理论,情绪进食是一种通过注重身体刺激来避免情感体验的手段。以前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在一项任务中消耗自我调节能量(例如抑制进食冲动)时,他们在随后的自我调节任务中的表现就会恶化。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羞耻感和情绪性进食可能会形成一个导致饮食紊乱发生的恶性循环。我们的研究发现,除了其他负面情绪外,羞耻感还能解释情绪进食的其他差异,这表明羞耻感在无序饮食行为的形成和维持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我们推测,羞耻和情绪化进食之间可能存在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包括羞耻在内的情绪进食可能被用作逃避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Macht和Mueller(2007)发现,情绪化进食后负面情绪会减少,即负面情绪会加强情绪化进食。实际上,Goss和Gilbert(2002)也提出了一个关于饮食失调的羞愧模型。与这一推测相一致的是,之前的研究也发现,饮食失调者的羞耻感更强。
Macht(1999)发现,与愤怒、恐惧和悲伤相比,在快乐条件下,被试进食更快乐。根据Macht(1999),在研究2中,羞愧焦虑组和焦虑组之间的进食愉悦度没有区别。
当羞耻感被激发时,个体会有强烈的逃跑冲动。根据逃逸理论,个体积极地将注意力转移到饮食上,以避免体验情感。因此,自我意识情绪会引发更强烈的进食冲动,因为被试的自我意识增强。
4.1 意义
我们的研究结果对未来的临床饮食紊乱干预有一些启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化进食和羞耻感并不仅仅在饮食失调中共存,羞耻感可能会导致饮食行为更加紊乱。针对羞耻感和羞耻感相关情绪调节的临床干预可能是有用的
4.2 局限
食物品尝任务只使用了零食,未来的研究应该包括不同的食物,以确定不同的情绪是否会引起不同的食物偏好。此外,参与者在有限的食物选择下完成了一项基于实验室的实验任务,这种不自然的环境可能影响了他们的饮食行为;未来的研究应该使用自然环境。未来的研究应该包括其他自我意识和非自我意识的情绪,以确定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或羞耻和其他情绪。
5、结论
在控制焦虑和抑郁的情况下,羞耻作为一种自我意识的情绪,可预测抑郁、焦虑、愤怒和积极的情绪进食。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与焦虑组相比,羞耻焦虑组报告了更强烈的暴饮暴食冲动。两组之间的实际食物摄入量和饮食没有显著差异。羞耻与不健康的饮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