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扼制的奴才瘾——酒桌文化

我们来聊聊我们的酒桌文化。

500

声明,酒桌文化可不是酒文化,中国人在没有发明汉字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酒,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诗经》中有20多处提到酒,酒被赋予了礼仪、社交、休闲等各种含义,体现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伦关系。还有很多典籍专门讲酒,如西周的《酒诰》,西汉的《酒赋》《酒箴》,东晋的《酒诫》和初唐的《酒经》《酒谱》等等。

可见,酒很早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酒文化诞生初期还没有酒桌文化,酒文化是品酒文化,而品酒文化基本跟人的味觉挂钩,也就是说,因为酒很好喝所以才有了酒文化。

酒文化之后,特别是儒家执政期间,诞生了伟大的酒桌文化。

酒桌上同样诞生了很多汉语名词,在此不得不赞美我们的汉语文字,这些名词即生即熟悉,在你一秒前创造了他,一秒钟后就能被中国人无障碍理解,比如:网红、黑粉、学霸学渣等等。

而酒桌上同样诞生了无数个一眼就懂的汉语名词,古人就创造了比如“敬酒不吃吃罚酒”这种警世名言,并且还衍生出很多关于酒桌文化的等级区分,如君敬臣、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整个过程充满了上下互动,增进了双方感情,同时也衍生了很多高压强制力,有了酒的点缀,在儒家操控的中央集权统治的体系下,得到权力的一方极为恐惧失去权力以酒拉拢。权力小的一方极度渴望获得权利的以酒献媚,酒几乎是为中国餐饮文化里担负了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无论古今,如果一顿饭没酒,那顶多半个小时完事,但如果有酒,少则二三时辰,多则通宵达旦。

在酒桌文化高速发展后的今天,我们同样不输古人,发明了更为广阔深远的现代版酒桌文化,或者叫劝酒文化。

来一个、走一圈、璇一瓶。

哎呀来晚了,我自罚三杯!

你这不够意思啊……

你这不够朋友啊……

你这不够兄弟啊……

把这干了啥事都好说……

每个国人都无师自通了各种酒桌文化的特点,并铭记以下酒桌真理:

第一、劝酒,不管上什么酒桌,管你能喝不能喝,不喝就是不够朋友,就是不给面子,就是没拿我当兄弟,并且大家都知道这些话的份量和深意,轻点的,你不喝你就从这场酒局出局了,严重了会失去某个朋友兄弟,更严重的可能会发生流血和刑事案件。

第二、以能喝为荣,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不是除暴安良得来的,而是酒桌上喝出来的,古今多少领导不是自身业务能力过硬得来的,是酒桌上喝出来的。喝完一杯又一杯,喝少了你就成了被挤兑的对象,没人会在意你的酒量,没人会在意你身体是否健康,是否得了病毒性感冒刚吃了头孢,你死没死不是别人要考虑的问题,大家共同目标就是把你喝趴,喝的胃出血,喝进医院ICO,你从医院出来之后江湖上就有了你的雄伟的传说,而你,我的朋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玩命的喝,以能喝为荣,喝的多就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拥戴。

第三、势与利,在酒桌上敬酒,给领导肯定是重中之敬,你要看准时间,不但要给领导敬酒,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帮领导挡酒,在这些酒场基本的人情世故中,你的能力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能不能让领导舒服才是你重中之重,只要领导舒服了,你自然而然也就舒服了。

第四、善于浪费,我们喝酒是为了“面子”和“排场”,基本上不会考虑实际情况,先上满满一桌再说,哪怕这一桌菜品们从头到尾没人动上几筷头,花钱的不心疼,收钱的就更不心疼了,主要必须表达到一个非常明确的意思,用微量自虐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卑微服从和对对方高贵并且敬仰的姿态。

第五、时机,你敬酒时候把自己做代表,代表你单位几个没来参加吃饭的人,代表国家主席,代表党支部,代表董事会,随便你代表,你不要怕,你记住,敬酒永远不会错,就说他们很想和你们交朋友,很想向你们学习,欢迎你们,感谢你们,希望你们以后常聚,希望以后多交流,话一定说到位,然后敬他们全部,你一杯,他们五六杯,你不就赚了么。很多人总是把握不准敬酒时机,老是犹豫不决,这里切忌被动,什么时候上去敬酒,作为级别低酒量差的同志千万不可胆怯犹豫,等自己大领导敬完对面大领导,对面大领导动了筷子吃完一口以后你就可以上了,不要顾忌级别辈分,俗话说,酒桌上无大小,你去敬酒是尊敬对方,永远不会错的。

酒桌文化学问太多,要学习中国酒桌文化,就必须先精熟中国的酒桌礼仪。

我们先说入座,拿山东来说,山东自古是礼仪之邦,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庄主”。

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和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

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

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

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

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

其他位置的餐巾则是三折呈花瓣状。

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

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

坐在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宾”,左手边的是“次宾”,相对应的,右面挨着主宾的是“副主陪”,左面挨着次宾的叫“次陪”,其余的位置宾客们可以随便坐,酒桌上我们愉快戏称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没有“三陪”“四陪”的叫法。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中国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似乎这样就可以成为当年的梁山好汉,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也是不屑用的,你若是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看到那种三钱的小酒盅喝酒,那纯粹是在扯淡。中国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据说是从胶东先兴起来的,只是无从考证,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

酒一般是白酒,酒精含量一般是50+,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8的比例折算。

入席后每位先满上这样的一杯,叫门前杯。

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

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

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

一般是6次,叫“六起”,“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的意思,中国人民就好个吉利。

等主人带领大家满饮此杯,该轮到主陪发言了。

同样是客套一番,也带领大家喝一杯酒。

一般情况下,两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了,主客面红耳赤、脚踏七彩祥云。

正所谓一杯下肚,自由放松,二杯入怀,宠辱皆忘。

这个时候,主人宣布礼毕,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了。注意了,这个自由活动可不是真的让你出去活动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单独敬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完全不加限制。一般这个时候,客人要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谢意,一般第一轮是主宾与主人,次宾与主陪,依此类推。

在这期间,是酒桌上气氛最活跃的时候,宾主的关系一下子能拉近许多,但这个时候往往是比较头疼的时候,因为此时已经有半斤多白酒下肚,期间劝酒的花样又多,特别容易喝醉,这时候不要只闻酒香而不知酒醉,不能出丑。

比如有一种在酒席间斗酒的捉瓶子游戏,就是比赛双方一人一捆啤酒,桌子中间放一瓶。比赛的人没喝完自己的那一捆啤酒以前,不能碰桌子中间的那瓶,等自己的啤酒喝完了,先抓取中间的酒喝的就算胜利。

还有喝好日子的,就是一年12个月,必须说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否则要喝酒,说的出别人喝,往往是还没说到5月份,人就开始胡说八道了。

一般酒局请客,酒桌上必定要有鱼,鱼在中国永远算“大菜”,酒桌上叫“大件”,别看什么山珍海味,和鱼相比也只能叫“小菜”,不是中国人稀罕鱼,主要是图个吉利,“年年有余”啊。

一般上鱼的时候,鱼头冲客人,表示对客人尊重。这个时候,客人要喝鱼头酒,尾巴方向的人要喝鱼尾酒,一般是“头三尾四”,然后大家一起吃鱼。剩下的鱼骨头一般不撤,等主人叫端走再用剩下的鱼骨头做个汤的时候,其实是在说:酒席进行得差不多了,该结束了。用鱼骨头做的汤叫“杂鱼汤”,就是把鱼骨头和碎鱼肉加汤,加胡椒、醋温火炖香,味道鲜美,没喝过的外国友们可以自己做来尝尝,既好吃又不浪费,等到汤上来了,大家喝掉各自的杯中酒,吃饭,然后酒席结束。

中国人酒桌喝酒时间一般比较长,除了一些礼仪性的筵席控制在1个小时左右外,一般酒席时间要超过3小时,而一些挚友之间“人情世故”的聚会则时间更长,所以在中国除了酒量小的,一般人一场酒要喝个半斤八两吧,等酒席结束,大部分肯定是舌头大了、步子歪了,人人酒逢知已千杯少,咱个个都是兄弟。

我们引以为傲的酒桌文化是伴随着醉酒工艺术技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的,酒品制作和酒品质量已经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更加迅速,我们的酒文化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至于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浆而是酒精。我们明朝有部奇书,叫《金瓶梅》,这部小说可谓是空前绝后,你可以没有看过书籍,但你必须看过影视作品,该作里就描写了大量的酒宴场合,其笔墨之丰富绝非寻常作品可比,小说中的酒桌文化丰富多彩,为了解与探讨明代酒文化发展演变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历史佐证,让我们可以在赞美作者妙笔生花的同时进一步领略与感受中国古代酒桌文化的历史风采。

大家都说这是一本古代色情小说,那只能是你没看懂。

这其实是一本历史纪实主义小说,这本奇书最让人感慨的不是西门庆仕途风流和在葡萄架下面大战潘金莲的经典画面。而是对于酒局的描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明朝末年酒桌文化的发展历程,书中对于酒的详细描写就有2000多次,而对于酒宴就有300多场,几乎每回都有酒局,有的甚至一回多次酒局,且名目繁杂,有日常家宴、寿宴、接风宴、会亲宴、庆官宴、公宴、看灯宴、答谢宴、节令宴等等,宴席场面大小不等,少则二三桌,多则几十桌,其规格等级也大有不同,有招待贵宾的“吃看大桌面”,有“靠山桌面”,有“五果五菜平头桌面”,作者利用繁荣富强的各类宴席表达了明朝初达官贵人对于酒桌文化的深入探讨,如西门庆请蔡、宋两御史,一顿酒席就花了“千两金银”,小说描写的一点也不夸张,这是明代社会的真实写照,按照候会先生在《食货金瓶梅》一书中的推算,明代万历年间一两银子的购卖力大致相当于今天人民币200元,也就是一桌酒席花费了40万人民币,可见明朝人民安居乐业腰包富足。

我们后世在古人酒桌文化的基础上精益求精,酒桌文化被认为是中国古韵文化之一,数据统计中国人均酒精消费其实并不高,清朝的传教士就发现中国人有酒士但无酒鬼,充份体现了中国酒桌文化内深藏的儒家精神内核,我们的酒桌文化很醒目,高兴处大家会凑热闹故意将某个灌醉,然后充满善意的观赏此人发酒疯,即使到了当代,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人的酒精消费依然不是强国。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

我国15岁以上人口人均消费酒精大概才4.21升

而美国却是8.44升

俄罗斯是11.8升

捷克则高达14.97升

做为红酒之乡的法国也有11升

连亚州的韩国都有11.8升

连人口稀少的泰国都有6.37升

连非州的尼日利亚和乌干达都有9.78升和10.93升

个个都比中国高,可见我们任重而道远啊。

不过不要灰心,我们中国人虽然不好酒,但我们懂酒,有着历史悠久的酒文化和酒桌文化,我们深谙酒桌之道,我们在酒桌文化的基础上还衍生出“投名状文化”,具体的操作方式就是我们懂得通过某种伤害自身的方式来显示诚意,并且我们双方如果都有诚意,那就一起伤害吧,喝的说胡话了才仅仅是开始,胃出血组队去医院ICO才能显示出满满诚意。

而中国社会长期是儒家文化提倡的层级社会,我们是没有个人主义传统的,我们个个必须以社区化或者官僚化生存,所以对于底层人民来说,我们需要某种身体上受损付出以获得信任,对于高层而言,我们要时刻注意领导的面子,并且义无反顾的通过自己“出丑”来获得认同和肯定,从而获得领导信任。如果你需求这种机遇,那酒桌文化则能完美的满足这些需求,酒精不仅可以伤害到我们的躯体,同时醉酒了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的出丑,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宴席中的菜品均为上等,那宴席中不可有啤酒、葡萄酒等酒品。

必须以茅台、五粮液等中国特色招待亲朋的名贵酒品,因为古代的酿酒工艺有限,所以酒的席数就低,酒具也相当巨大,但随着中国酿酒科技的发展,酒的度数越来越高,酒具也就相对应的越来越小,上等酒具以瓷器为主,敬酒适度,古人饮酒要行酒令、飞花令,现今少有流传,强烈建议应当重新推广开来,尤其是有求于人的酒宴上,这些高贵典雅并且非常考验人的文化水准的行酒令和飞花令能避免讨厌的粗人强行敬酒或劝酒。

高人遇到此类粗人,酒量就会大涨,定将此等顽劣之人喝倒,省得为害酒席,而深谙酒桌文化的高人是不会轻易劝人喝酒的,遇到此等强拉硬拽之徒,高人自有心数,此等粗鄙之徒酒量绝对不会超过1斤7两2钱,所以便可轻易的将此种人除之而后安。

宴席环境以中式最佳,进门两站迎客宫灯,绕落地屏风,吾等高雅之士依次落座于红木八仙桌旁,手执象牙箸,耳听丝竹软曲,嗅着空气中游移着的丝丝檀香,透过穿棂木格,看着窗外修竹柳荫,湖光山色,一舒胸中块垒,呜呼美哉。

以上说的都是酒宴,还有更高级别的国宴,我们就不去细究了,陌上公子人如玉的我,也没喝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