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的扇贝“生死”全看业绩,“狼来了”的戏码能演多久?
作者:童夏Summer 来源:财经早餐(Femorning)
每次业绩出现大额亏损,獐子岛家的扇贝不是“跑路”,就是“饿死”,屡屡上演“狼来了”。有投资者戏称,不给獐子岛颁个奥斯卡小金人都对不起他的演技。
“神奇”的獐子岛
獐子岛全称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獐子岛),成立于2001年4月,于200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主营水产品养殖,扑捞、销售等业务。以虾夷扇贝、海参、皱纹盘鲍、海胆、海螺等海珍品为主要产品,拥有虾夷扇贝原良种场和海参、鲍鱼等海珍品育苗基地。
在獐子岛自己看来,公司业绩成也扇贝,败也扇贝。
公司凭借虾夷扇贝等大面积养殖,2009年-2013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07亿元、4.23亿元、4.98亿元、1.06亿元和0.97亿元,平均净利润为2.66亿元。
紧接着2014年-2018年5年间,公司业绩要么巨亏,要么盈利不佳。原因竟是,扇贝养殖规模过大的风险所致,扇贝的角色转变成了“背锅侠”。
扇贝“生死”,全看业绩
2014年年报显示,獐子岛巨亏11.89亿元。对此公司公告称,因北黄海遭到几十年一遇的异常冷水团,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万亩即将进入收获期的虾夷扇贝绝收。
虾夷扇贝是一种冷水性贝类,原产于俄罗斯千岛群岛南部水域和日本,1982年由辽宁海洋水产研究所引进中国。其个体较大、营养丰富、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这表明,这场冷水团导致100多亩冷水性贝类全部“跑路”!
扇贝被“跑路”三年后,又上演被“饿死”的戏码。
2018年1月,公司发布公告显示,由于2017年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更加剧了饵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温度的异常,最后诱发大量扇贝饿死。2017年的业绩由原本预测近1亿元的盈利,变为亏损7.23亿元。
此番回复,引起了证监会高度重视。2018年2月证监会以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为由,对獐子岛立案调查,并要求公司按照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每月至少披露一次公司股票可能被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风险性提示公告。
扇贝“背锅”3.0
2018年,獐子岛实现营业收入27.98亿元,同比下降12.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104.44%。
实现年度盈利后仅三个月,獐子岛的业绩出现大反转。
公告显示,2019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9亿元,净利润-0.43亿元,三个月亏损金额超出了2018年总盈利;资产负债率从2013年的54.07%,一路攀升至2019年一季度的88.93%,不禁令人哗然。
5月22日,深交所连发十问,要求獐子岛予以解释。
5月29日,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中,獐子岛家的扇贝又“跑”了。
公告显示,公司关闭风险敞口,重新布局海洋牧场,将虾夷扇贝底播区面积压缩至约60万亩,降低系统性大规模死亡风险对业绩影响。巩固加强海参、海螺、海胆、鲍鱼等土著品种的资源培育,依托土著品种抗逆性强的固有属性,深入挖潜,稳定海洋牧场的产出与效益。
不仅借口扇贝“跑路”,还给出了减少扇贝投资使得公司业绩回升的证据。
獐子岛公告显示,2018年,公司底播虾夷扇贝苗种费投入1.1亿元,同比减少64.73%;海螺产品实现收入1.2亿元,同比增加39.44%;海参产品实现收入2.1亿元,同比增加
14.22%;鲍鱼产品实现收入1.9亿元,同比增加67.69%;海胆产品收入0.26亿元,同比增加40.16%。
海螺、海参、鲍鱼、海胆等资源的养护开发,对于虾夷扇贝产量下降导致的利润缺口进行了较为有力的补充。
这样看来,扇贝的“生死”,全看业绩,业绩回暖皆是减少扇贝投入的功劳。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獐子岛净利润为0.32亿元,其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达0.3亿元,同比增长319.13%,占公司净利润的94.80%。
从扇贝五年“跑路”三次造成公司20亿元的巨额亏损来看,公司加强风控意识,任重而道远。
业绩下滑,高管反"加薪"
在2014年出现业绩近12亿巨额亏损之时,獐子岛管理层总裁办公会12名成员表示自愿承担部分灾害损失,与公司共渡难关。董事长吴厚刚薪酬降为1元,其他高管有的降薪50%,有的降薪26%。
并承诺,上述降薪方案直到公司净利润恢复至受灾前五年(2009年-2013年)的平均水平为止,也就是不低于2.66亿元。
在这之后的2015年-2018年四年间,獐子岛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43亿元、0.8亿元、-7.23亿元和0.32亿元,2019年一季度利润亏损0.4亿元,与2.66亿元相差甚远。
而此次问询函回复中则提出,公司已终止了2014年的高管自愿降薪方案,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薪酬激励方案。
业绩没上去,高管反倒宣布"加薪"。扇贝“饿死”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冒着退市风险继续扇贝“跑路”。
獐子岛未来将何去何从?欢迎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