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到热搜都装不下了,国产剧还不肯拍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让Sir来考你三道题。

这是啥:

500

这是啥:

500

以及,这又是啥:

500

如果你全都能回答上来。

那么恭喜你,孩子已经开始上小学了吧。

今天这一篇,将把你带回精神故乡——中式梦核

啥叫中式梦核?

打个比方说。

你在抖音上有没有刷到过这样的短视频,只有一个画面——

风雪夜,小柴门,煤油灯,烧暖了的炕……

500

500

配上文案:你愿意回到这样的小时候吗?

评论区齐刷刷回答:我愿意!我愿意!

贫穷,拥挤,但温暖。

一个画面,几个元素,勾连着70、80年代东北乡村的记忆。

这也算是一种梦核,做着这样怀旧梦的人,今天可能到了热衷于广场舞的岁数。

但今天网络上大家特指的“中式梦核”,属于另一个群体——90年代到千禧年初长大的一代人。

怎么判别你是不是这种中式梦核的属人呢?

就看看一些高糊照片,有没有激发你灵魂深处的一阵电流:

黄色的板材,顶着天花板铺满整面墙,好像每个家里都有一套相同的墙柜。

500

500

五点钟放学回家,你坐完蜻蜓摇摇车,又去了充气的彩色城堡。

500

在生活区,一定有一个这样水泥的葡萄架子,在夏天洒下一片清凉。

500

还有这样的一个喷泉,水已经不喷了,但积水长着青苔。

500

怀旧和穿越在国产剧里已经屡见不鲜。

韩寒的《乘风破浪》,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总是利用一些鲜明的年代符号,打开你记忆的大门。

500

500

但这些仍然不够中式梦核。

因为都是大众符号,是集体记忆的最大公约数。

而中式梦核的领地,更私人,更幽微,国产片里仍然很难看到。

用今天的黑话来说就是——

颗粒度对齐得更细。

打开中式梦核。

就像回到你很久没回去的家,打开抽屉,翻出一箱遗忘了许久,但立马又历历在目的旧玩具。

中式梦核里,建筑物有着自己的专属皮肤。

外墙是陶瓷的。

玻璃用的是蓝色钴玻璃

造型总有一款设计师钟爱的立体几何形状。

500

500

你有过一盒彩色橡皮泥。

橡皮泥是会越搓越脏的。

500

你的教室里有风扇,有日光灯,到了节日庆典可以挂满彩带。

500

教室前面有一台多媒体电视,教室后面有个图书角。

500

图书角上有你最喜欢的期刊:《小哥白尼》《米老鼠》《小记者报》《儿童文学》……

500

500

每个星期的课程表里,你最期待的是微机课。

脱鞋进入微机室,等待Windows98开机,你会觉得地球村就是桌面上标出来的“网上邻居”。

500

500

从学校回家,你一定会路过地摊。

上面有四驱车、溜溜球、宝可梦公仔和游戏王卡……

500

500

还会路过小卖部。

消耗掉今天爸妈给的零用钱。

500

回到了家打开电视。

《大风车》在播着99版《西游记》,《小神龙俱乐部》在播着《彭彭丁满历险记》,金鹰卡通在播着《铁臂阿童木》。

点播台上你从未完整看过一遍《灌篮高手》或《犬夜叉》,某些集数倒是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

500

电视机前的小圆桌,掀开罩子,是熟悉的两菜一汤。

500

大了一点了,你会在校门口来一杯珍珠奶茶。

不同于今天遮遮掩掩的植脂末奶茶,那时候的香精与色素都那么坦诚相见,草莓、芒果、哈密瓜任君挑选。

500

直到后来。

你一头扎进了《三年五年》、考研考公、周九晚五996007……

500

中式梦核是一条从现代性压抑逃向过去的独木桥。

对岸,是迷幻又危险的千禧的折射。

此岸,是窒息而挤压的都市现实。

今天的网友在中式梦核的词条下漫游,把记忆里遗落的一枚枚贝壳拾起,树立成一座座赛博墓碑,祭奠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和青春。

网友的自行接力。

因为这些东西遗失了,却在主流文化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国产片和国产剧里,要么是泡沫背景板一样的现代都市,要不然就是更久远的年代剧。

反倒是一些私人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Sir写过的一个叫《归来》的中式恐怖短片。

上个世纪的家具装修,筒子楼的过道,黑白电视跳动的雪花……

500

500

动画短片《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

从音响上拆下来的环形吸铁石。

500

在路边拾捡废铁、瓶盖换钱。

500

还有在小卖部几毛钱抽一次的洞洞奖。

500

这三年的国产影视中,最具有“中式梦核”视听气质的,是一部私人化的意识流文艺片,《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故事中的女孩,似乎困在爷爷奶奶的老房子和家门口的鱼花塘公园里。

她在现代化的城市空间,仍旧努力跨过时空,用想象搭建童年时期那样简单又神秘的人际关系。

逝去的亲人变成午后三点的影子回荡在房间的角落;

500

小时候都市传说里鱼花塘失踪的小女孩成为了她当下的朋友;

500

因为听到去世爷爷唱过的一首歌,打开房门,发现家里是十几年前的模样。

而一整部电影的物是人非情绪流,最终也不过是为了这个画面——

她回到童年时候的饭桌,看着面目模糊的爷爷奶奶,内心呐喊着:

“不要再见啊——”

500

甚至在对岸的影视作品里。

你也能感受到“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

《俗女养成记》,这些东西,好像不只属于80年代的台南乡村——

500

△  下跳棋、扔皮球(沙包)、翻盖书包

看来,中式梦核并不是影视剧的盲区。

问题只在于——

你拍得够不够真,够不够细。

在匮乏与动荡中,为了应对窒息的现实,影视作品通过造梦的方式,进行着两种逃离。

或者,陷入怀旧梦。

或者,出走,完成对自我的再发现。

去年至今,现象级影视剧中,往往有人们对90年代群体性的回望。

它时而是《漫长的季节》驶向东北集体工厂、大厦将倾时刻的一列火车;

500

时而是《繁花》市场经济初升时期、在金钱的浪尖斩获未来的一场春梦。

500

表面上,去闯、去争、去信仰,但掀开光鲜的外表,底色都是悼亡。

集体性的黄金时代已远,中式梦核及其他作品仍要承载,我们个体性的乡愁。

那个世界里,你拥有的不多,却感觉已经足够把世界填满。

而在今天,信息无限膨胀,物质产能过剩,但你反而感觉空落落,抓不住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

看来不管是00后。

90后、80后、70后还是60后。

中式梦核的元素在更替:你的Windows98、我的喇叭裤、他的海魂衫……

却都殊途同归。

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

物质丰盈的当下,只感觉到单调的黑白。

500

但在匮乏的青春期,日子却是24小时的阳光灿烂。

500

真想对着当初那个迫不及待想要奔向未来的自己大喊一声——

傻逼!

500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