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入虎穴冒死跟拍两年,揭开恐怖分子下一代最真实的命运…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也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若父母是哈佛耶鲁的精英,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与文化资本的遗传中,孩子日后进入藤校也不稀奇。

可惜的是,所谓“子承父业”不仅仅适用于积极正面的情形,同样盛行于极端案例。

就好比流亡德国的叙利亚导演塔拉勒·德克(Talal Derki)在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Of Fathers and Sons)》中所探讨的,恐怖分子下一代难以逃脱的轮回宿命。

500

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Of Fathers and Sons)》

这是一部少有的以恐怖分子“家庭教育”为主题的纪录片,为了完成拍摄,导演冒着生命危险,伪装成“圣战”的支持者与同情者,与恐怖分子及他们的孩子同吃同住了两年。

500

本片导演塔拉勒·德克(Talal Derki)

此片一出,深深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今年的奥斯卡给了它最佳纪录长片提名,圣丹斯电影节也将评审团大奖毫不吝啬地给予。

外界的肯定,不仅因为导演的付出与勇气,更因片中解答了人们关心的问题:

那些出生于战乱、降生于恐怖分子家庭的孩子们,会接受怎样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是否注定会将他们变成新一代恐怖分子?

在看完全片后,得出的答案或许是悲观的,但在同情与感伤之后,亦有无尽反思。

是恐怖分子,也是父亲

导演塔拉勒·德克的祖国——叙利亚,曾经的旅游观光人数超过澳大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在2008年“全球最安全首都”榜单上排行第三,还一度被评为阿拉伯文艺之都。

可这一切,都随着叙利亚内战的爆发而消散殆尽。而在这场21世纪历时最长、造成人道灾难最多、产生难民数量最庞大的战争中,恐怖组织无疑是最可怖的毒瘤。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塔拉勒·德克走进的,就是一个位于叙利亚北部伊德利卜省的“圣战”家庭。

这家的男主人阿布是本·拉登基地组织分支——努斯拉阵线的成员,日常负责扫雷、制作炸药,有时也参与被捕俘虏的处决。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谈起组织成员对西方国家、政府力量或是异教徒的恐怖袭击,阿布睁圆了双眼,脸上写满了兴奋,他狂热地信奉着自己所认定的伊斯兰教义,甚至表示他对组织和真主的爱,足以“让整个地球变成‘爱球’”。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正是在这种狂热情绪的煽动下,他坚定不移地追求着“圣战”的胜利,为了他心目中理想国度的建立,可以为组织奉献一切,也可以消灭所有不顺从“真主旨意”的人群。

这样的他,基本上契合外界对恐怖分子的想象——狂热、好战、漠视生命。

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个八个男孩的父亲。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阿布的孩子,从一岁到十几岁不等。

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无一例外都因父亲的“事业”,而被取了特殊的名字。

比如大儿子奥萨马,与本·拉登同名。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二儿子艾曼的名字,来自现任组织首领。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还有个儿子刚好出生在911事件的同一天,于是就被取名为“默罕穆德”,以此表达对那次恐怖袭击始作俑者之一的崇拜与纪念。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与恐怖主义有关的一切,仿佛成了父与子之间绝对的主题。除此之外,空无他物。

但随着导演的跟进,却意外发现,阿布这个名副其实的恐怖分子,对孩子颇具温情。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普通的父与子无异。

导演初来乍到,阿布为对客人表示友好与善意,便逗弄着小儿子,让他背诵《古兰经》以示欢迎,看到小儿子咿咿呀呀地学语,阿布哈哈大笑,抱起孩子,亲了又亲。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有个调皮的孩子不愿好好睡觉,阿布便将他温柔地揽进怀中,耐心地哄着他。

此时的阿布,俨然是一位可亲的慈父。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在对儿子们的管教上,阿布也有着自己的一套原则,比如兄弟之间不能互相欺凌、大孩子应该要承担起照料小孩子的责任等等。

在得知大儿子奥萨马与其他弟兄斗殴后,他给孩子剃了光头小作惩戒。身为父亲的严厉与理性,在阿布身上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对待孩子,阿布严厉与温情并存,让人一度忘却这是恐怖组织的一员;只有在提起信仰与事业时,阿布眼眸中闪耀的畸形光彩,对他人性命视如草芥,才再度将观众拉回现实。

在阿布一次外出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导演亲眼看到他在掩体中开枪射杀平民和政府军。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他开枪打倒了一个正在骑摩托的人,那人摔下地之后,阿布大喊着赶紧给他子弹,因为他要补上一枪,斩草除根,不留生路。

这样的他,是无法被原谅的恶魔。

与此同时,阿布又絮絮叨叨地说起自己某次被政府军抓到的经历——被蒙着眼押送时经过了自家村庄,在围观的人群中,分明嗅到了当时才只有四岁的大儿子奥萨马的气味。

“我心想,我还能再抱一抱奥萨马吗?”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善与恶、光与暗并存,这就是一个已为人父的恐怖分子,引人憎恶,又令人唏嘘。

“恶魔的育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老话,放在这些已为人父的恐怖分子身上并不过时。

我们丝毫不用怀疑,再残忍的恐怖分子,也会对后代有着温情脉脉的一面,只是,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常人太不一样,坚信爱孩子,就要让他们也参与到自己的事业中来。

就好比阿布对大儿子奥萨马的规划——等他长大了,就送他上“圣战”的战场。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因为他认定这样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未来。

而生于如此环境、如此家庭的孩子们,大多也没得选,正如这部纪录片的港版译名所透露的那样——这是一场“恶魔的育成”

当然,和同龄的普通孩子一样,恐怖分子的孩子们本身也有可爱活泼的一面,在镜头下他们嘻嘻哈哈,一派天真无邪的模样。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父亲外出“工作”的时候,他们会蹲在路边抛石子玩,会在简易的泳池里戏水,会用路边的塑料袋制作孔明灯,望着它越飞越远。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只有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中我们才会发觉,恐怖主义对孩子的影响已深化到何种程度。

除了普通孩子玩耍的种种,恐怖分子的孩子还有一种特殊的“玩具”——手枪与炸弹。

他们会兴奋地围着父亲,看父亲如何开枪射击,随后欢欣雀跃地进行尝试。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因为父亲日常会负责排雷扫雷的工作,孩子们很小就懂得了如何用生活中可得的化学药剂自制简易炸弹,炸弹“砰”地一声炸开,给围观的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最“好玩”的还是活着的东西。一次,奥萨马抓到了一只小鸟,他爱抚着它,充满好奇。

但就在下一秒,当小鸟啄了一下他和弟弟的手,兄弟俩即刻拿着刀插进了鸟儿的胸膛,并将小鸟的头割了下来。

“我们把它的头压下来砍掉,就像爸爸你对那个男人做的那样!” 很难想象,这样不带温度的话语,竟出自两个稚嫩的幼童。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无疑是孩子唯一的参照物,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模仿的方向。

况且,由于极端伊斯兰文化中对女性的蔑视,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在纪录片镜头中,“母亲”所代表的女性角色都是缺失的。

孩子们的母亲不被允许出现在纪录片中,仅有的谈及女性的时候,是恐怖分子在商量明年多娶几个老婆,好给自己生更多儿子。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久而久之,轻视女性、仅将其作为繁衍工具的思想,也悄然浸透了男孩子们的心。

阿布提到,有一次自己的儿子们看到两岁的表妹没戴头巾来到户外,想要开枪射她。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虽然这个小女孩是他们的表亲,虽然她才不过两岁而已,但在男孩子们心里,这样“轻贱”的女性已没有资格再活在世上。

在恐怖分子家庭中,下一代的言行举止都越来越显现出对父辈的复刻,环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孩子们,正日益朝着深渊坠落。

如果还能有什么力量将这些孩子从深渊边缘中拉一把,无非就是外头的学校教育。可令人惋惜的是,像奥萨马这样的孩子,大多已经从心底对学校教育感到厌弃。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由于父亲时常告诉他们别去学校,校长、老师、课业这些东西,他们早已无所谓。

在学校之时,孩子们还是只顾着玩自己的,一边诅咒着校长,朝老师的大巴扔石头。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家庭教育的扭曲,学校教育的缺位,本如同白纸一般的孩子,愈发被描绘上不该有的颜色。想要向善却无人引导,内心之恶亦无人约束,他们的未来,仿佛在无形中被写就。

子承父业还是另辟生机

兄弟俩不同的路

片中,阿布的大儿子奥萨马与二儿子艾曼,是一对性格对比十分鲜明的兄弟。

500

左边平头的是艾曼,右边卷发的是奥萨马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奥萨马性格叛逆而好斗,不让大人省心。

而艾曼却更为顺从与沉默,优柔寡断。

两个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被父亲送去了一个集训营——那是一个专门训练十几岁的孩子,以求将他们培养成“战士”的地方。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在集训营中,像奥萨马和艾曼这样的孩子被勒令戴上了头套、换上了迷彩服。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他们日常的功课是接受基地组织的教育与洗脑,直到被训练成无条件服从的机器。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此外,还会进行钻火圈、翻越障碍物、穿越铁丝网等真枪实弹的演练。整个过程中,负责训练的人一直举着枪械,时不时在孩子们身边放两枪,美其名曰“锻炼胆量”。

子弹就这样从孩子们身侧呼啸而过,生死就在一线之间,他们却只能硬着头皮上。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慢慢的,奥萨马和艾曼显示出了区别。

奥萨马在各项训练中都表现优异,而艾曼却因体格不强健、意志力不坚定而被“劝退”。

训练营的人告诉阿布,奥萨马可以接受进一步的训练直到成为最好的战士,而艾曼长大后为组织做做后勤工作就可以。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虽然阿布对此感到很失望,但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而回家后的艾曼,也因此幸运地获得了继续留在学校念书的机会。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在某一阶段的训练结束后短暂的探亲假中,奥萨马见到了回归校园的弟弟。

艾曼正捧着书读课文:“你要教我们什么是爱与快乐,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奥萨马不置可否地撇了撇嘴,彼时的他,已经能够拿着枪轻易地射中百米开外的气球,他问弟弟:“你什么时候能跟我来?”

木讷的艾曼答道,自己还是更喜欢学校。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兄弟俩一时相对无言。

奥萨马并不知道,虽然艾曼学校条件简陋、教学资源有限,但押韵的诗歌、巧妙的运算已让他找到了动脑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他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关注那些恐怖主义教条之外的东西,也开始享受那种有趣。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虽然他的升学路径尚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拥有了某种另辟生机的希望。

毕竟闻名全球的TED演讲家扎克·伊博黑姆,同样也曾是恐怖分子的儿子(其父策划了911袭击),却一步步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会了反思,走出了自己的路。

500

扎克·伊博黑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艾曼面临的这种可能性已是奥萨马无法理解的,在训练营中,他眼眸中天真的光芒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股麻木和凶狠。

在纪录片结尾,奥萨马和他的同伴上了一辆开往战场的卡车。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会持续很久很久,他们还有太多太多事要做。

可卡车驶向的,不会是光明的未来,只会是谁都不愿意看见的晦暗收场,即便这些身处其中的十几岁孩子,对此一无所知。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500

在完成全片的拍摄后,心情沉重的导演匆匆返回了德国。而随着纪录片的上映,时至今日他仍在收到各种恐怖组织的死亡威胁。

他知道,叙利亚,自己的祖国与故乡,恐怕是再也回不去了,它永远停留在了发生剧变的那一刻,回归光明与和平,道阻且长。

500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但最让人牵挂的还是那片土地下一代的命运,尤其是像艾曼这样阴差阳错得以回归学校的孩子,他们的归途,究竟在何方呢?

References: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作品《恐怖分子的孩子》

豆瓣电影 《恐怖分子的孩子》

'Of Fathers and Sons' Review: A Disquieting View of a Jihadist Family  | Variety

Talal Derki Made His Documentary About Jihadists in Syria By Pretending to Join Their Holy War | IndieWire

'Of Fathers and Sons' Director Talal Derki Denied U.S. Visa | IndieWire

中国新闻周刊 《恐怖分子的孩子注定是恐怖分子吗?》

摩尔小姐    奥斯卡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绝望的教育,充满死亡气味的童年

独立鱼电影 《“孩子,我爱你所以送你去死”》

作者: 克里斯,精英说90后小编,香港传媒小硕,一个脱离高级趣味涉猎广泛的嗷星人。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