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出现新的降价机制,规模效应达到理论上限,价格下降是成本下降

1. CPI转正了,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仍然是负的,不记得啥时正过,2月是-2.5%。出去吃饭、旅游消费有价格上涨现象,但是制造业商品感觉越来越便宜,不时有人说通缩。

有人说是日本式的通缩,显然不对。中国商品本来就不贵,和日本的高物价不一样。而且经济也还有5%的增长率,不是零增长。

2. 总有10多年了,中国主要面对的局面是“产能过剩”,日本是没有的。这个过剩不是说在本国过剩,而是全球意义上的。比如猪肉,占全球50%以上了,如果放开来工业化养猪,供应全球没问题。光伏是真的全球过剩,相关股票跌得很惨。以前很难想象,某些产业一个国家的产能就能供应全球,还能整出过剩来。

3. 3月26日,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在电力发展分析会上说,行业是500GW的市场、1000GW的产能。如果2030年能源转型目标要完成,1000GW产能不够,但阶段性过剩已然形成。2020-2023年四年,光伏产业链投资超2.5万亿元,装机规模跟不上产能,近期光伏组件价格突破成本线。行业要坚守“降本增效”和创新。

4. 也就是说,许多行业出现了人类社会没有过的怪事,产能超乎想象地大,还在积极地“降本增效”。制造业商品,乃至许多养殖业产品,从规模制造意义上,出现了新的降价机制。中科大校长包信号2月说,本轮能源革命不是资源属性的,而是制造属性的。

5. 中国制造业商品不断降价,不是货币导致的,全球与中国货币供应都是充足甚至过剩的。也不是需求不足导致的,如果理论上的产能,可以扩张到超过全球需求,你无论如何需求都是不足的,怎么刺激需求也是过剩的。例如中国在疯狂扩张汽车产能,合肥2027年新能源车规划产能是340万辆,感觉全国搞到上亿辆的汽车产能只是时间和意愿问题。全球一年就是卖9000万个车,没法和中国规划产能匹配了。中国汽车也和光伏一样,价格不断下降。

6. 这种情况,就是在理论上的极限规模上,进行“降本增效”。生产规模能覆盖全球所有需求,不可能更高了。对规模效应的发掘,就是独家的。而且不只一个行业要覆盖全球,主要制造业都在这么规划。最后就是多个产业都在以全球独家的极限规模,联合进行降成本的操作。降成本,规模效应是最关键的,技术可以努力突破,优秀的生产管理可以推广,但是规模很难实现,要砸非常多的钱。不可能中国产能覆盖全球需求,别家也来这么斗气,会赔死。所以,全球只有中国在众多产业不断优化,成本下降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制造业商品价格下降,关键原因只有一个,生产成本确实下降了,不需要用货币和需求来解释。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