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的狠角色,为什么是芜湖?

500

500

一台车,让一座城市逆天改命。

          

去年,芜湖以40.6%的增速推动进出口总额达到1274.8亿元,其中出口额增速更达到63.7%,跻身中国外贸50强,汽车出口厥功至伟。

          

中国出口汽车,每4辆就有一台“安徽造”,而江城芜湖占据了安徽出口量地方的80%。其中,位于芜湖的奇瑞,汽车出口量为93.71万辆,同比增长101.1%,“奇瑞”是第一个年出口突破20万的中国乘用车品牌,已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500

          

表面看,奇瑞成就了芜湖,但背后,其实是芜湖,一座非典型工业城市的惊险激进,成就奇瑞。

          

30年前的一次豪赌,政府挂帅,“草台班子”连续试错毫不气馁,放手让人才敢改敢试,才塑造了一个剑指万亿的产业集群。

              

500

异数幸存,从手工制造到借鸡下蛋

          

一条长江,竟孕育了数座中国汽车工业最璀璨的汽车之城,重庆(长安)、武汉(东风)、上海(上汽),以及芜湖(奇瑞)。

          

其中,芜湖是个异数——没有长安那般的深厚工业底蕴,也无东风的举国之力的底气,更无上汽那般的合资加持,完全是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拼劲,在市场经济里杀出来一片天地。

          

在造车之前,芜湖最优势的产业是轻工纺织。1991年洪灾过后,为了提振当地经济,安徽便支持芜湖当地提出的“汽车城”计划,上马车辆制造业。

          

“汽车城”计划,吸引了一家靠纯手工造车的工厂到来——安徽金通宝汽车。当时这家公司靠逆向研发韩国“千里马”等造车,一年贡献了上亿的产值,并且省市两级政府的力挺。

          

这种过于“潦草”开始,其实也是芜湖造车的“传统”。早在1958年,芜湖江南汽车修理厂就生产纯手工的“江南”牌三轮汽车,与“解放”牌卡车、“上海”牌轿车一起登上国庆成就展。

500

          

          

彼时,中国像通宝这样的“草台班子”造车并不少见。1993年,魏建军就尝试用手工拼装生产“长城轿车”。同一时期,陕西还在民间诞生了所谓“中国三汽”,也就是以三原县为核心的非法拆解、拼装汽车的市场。但幸运的是,芜湖有关负责人及早认识到正规化的必要性,没让芜湖止步于手工造车。   

          

虽然通宝和后来华阳汽车因为落后生产方式,早早退出历史舞台,却推动芜湖了造车接力,埋下了奇瑞的种子。

          

正是看到通宝带来的经济效益,安徽“951工程”应运而生,951意为“95”期间安徽1号工程。

          

1993年,时任安徽省委办公厅综合处处长的詹夏来被调到芜湖市担任市长助理,主抓汽车项目,这个人后来成为芜湖造车的“关键先生”。后来,詹夏来在奇瑞任职期间,不拿工资、不占任何股份、没任何亲属任职。

          

500

图注:左三为詹夏来

          

早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有“新势力”瞄准造车生意,其中就包括生产“三九感冒灵”的三九集团。当时,三九集团不仅引入了“五十铃轻骑兵”生产,还受“951工程”的带动,在芜湖建好汽车生产基地。

          

只是,当时国家突然严控汽车“准生证”,“三大”(一汽、二汽、上汽)“三小”(北汽、天津夏利、广汽)之外,其它企业再无造车的资格,三九集团半途而废。

          

詹夏来又找了安徽老乡、一汽董事长兼总经理耿昭杰,希望与之合作生产轿车。彼时,一汽的“安徽老乡”很多,这个动议迅速落地,一汽扬子成立,主要生产小型客车与汽车底盘。   

          

但这同样不是个好项目,技术落后、销售成绩不佳。后来,一汽集团退出与芜湖的合作,但一汽扬子底盘厂由一汽负责独立运营。

          

再而衰,三而竭,芜湖已经失败三回了,但詹夏来没有放弃,依然“赌性坚强”,合作不成,就芜湖自己投资造车。

          

但摆在芜湖市政府的问题是,没有钱、没有人,也没有资质。好在有了和一汽合作的经验,让詹夏来对一汽的人熟悉不少。有一回,他在一汽工作人员的桌上看到了一张“一汽十大杰出青年”名单,相中了年轻的车间主任尹同跃。

          

1996年,尹同跃在詹夏来的游说和一汽的默许下,放弃优厚待遇,回到家乡造车,一批一汽的专家也来到芜湖支援。

          

别人是三顾茅庐,而詹夏来是把尹同跃请到茅庐里——办公室是茅草屋,启动资金只有30万,在当时也能只买台车。

          

500

          

一群不甘于给“洋人”打工的人,从茅草屋开始筹备造车。1997年,安徽省和芜湖市政府决定由下属5家单位共同投资、注册国有独资车企。尹同跃的团队最终挤进了这5家企业的大名单,和几家大公司一起成立了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在尹同跃建议下,品牌取名为“奇瑞”。   

          

尽管活跃于前台的是尹同跃,但詹夏来之于奇瑞的灵魂作用,不亚于朱江洪之于格力。

          

作为奇瑞创始人之一,詹夏来担任公司的第一任董事长,为尹同跃保驾护航,直到 2004年因“红顶商人”舆情被迫卸任。经过中央的审计,詹夏来被证明是清白的,还做到了副部级。

          

1999年12月18日,奇瑞风云缓缓驶下生产线,但这台模仿捷达的爆款还是黑户。“那时候摄像机还比较少,一看到拿摄像机的,就吓得半死,心想是不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过来曝光啦?”,尹同跃回忆道。

500

          

此时,安徽省、芜湖市一起帮奇瑞“擦边球”,将奇瑞风云登上芜湖客车目录,到外地销售,避免让奇瑞第一个“孩子”死于襁褓,有了营收。

          

苦于“准生证”的不只有尹同跃,还有李书福,后者当时假借办摩托车产业园区的名义,偷偷摸摸开始造车。   

          

但尹同跃又要比李书福幸运,有詹夏来往来奔波,终于在国家发改委、经贸委等多部门的协调下,以20%注册资本(价值3.5亿元)无偿转让给上汽集团为代价,获得了生产资质。上汽则承诺,“不参与管理、不分红、不负担风险”。直到2003年,双方才正式分手,上汽无偿退回股份。

500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詹夏来)几乎就是所有奇瑞人眼中的一盏明灯。”一位奇瑞员工如此回忆这位奠基人。

500

制造基因,从钢铁直男到钢铁洪流

          

詹夏来是奇瑞的“接生婆”,而尹同跃就是让奇瑞“成人”的人,奠定了奇瑞的技术基因。

          

技术出身的尹同跃,本就是憋着要和外资争口气,是当时唯一敢硬刚正向研发技术的车企带头人。

          

有詹夏来于外周旋,草创初期的尹同跃有着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技术魄力。  

当时,由于西方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奇瑞花了近3000万美元的高价从英国收购了一条二手发动机生产线。但请来的20多个英国专家,干活松垮、懒散敷衍,严重延误了工期。

          

“干不成,跳长江!”

          

尹同跃一怒之下甩掉外国专家,带着奇瑞工程师自己完成了生产线组装,1999年4月27日奇瑞第一台发动机点火成功。当时,机器要从八个仓库运往发动机厂,奇瑞员工需要成群结队地骑着自行车跟在货车后面,为了不丢掉一根螺丝钉,否则就要拿稀缺的外汇去买。

          

“再难不省研发”,这是尹同跃划定的红线,奇瑞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5%-7%用于自主研发。

          

2001年开始,奇瑞更是将自己从风云上赚来的利润几乎全拿了出来,投资十亿元与奥地利AVL合作研发了18款发动机,并且逐步形成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能力。

          

所以,当其他自主品牌还在用三菱4G系列发动机时,奇瑞就推出第1台中国正向研发的发动机“ACTECO”,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30年。这台发动机后来被搭载于奇瑞的爆款车型QQ上。

          

500

奇瑞的出海之路始于2000年初,第一个国家是叙利亚。2001年,叙利亚车商萨米尔在北京亚运村的车展上,看到了奇瑞风云轿车,便想找奇瑞谈出口。辗转芜湖、北京、上海,最终这名叙利亚商人,在街边和尹同跃谈妥了出口10辆车。   

          

这笔订单,成为中国品牌出口海外的肇始。叙利亚,也一度是奇瑞中东最好的市场。

          

500

图注:今天被“新势力”拿来宣传的海外巨头合作,奇瑞早在2007年就实现了。

          

2007年,奇瑞与克莱斯勒合作,共同开发小型车,奇瑞出技术、产品,克莱斯勒出品牌——道奇,相关产品搭载的还是奇瑞自研发动的ACTECO 1.3L。

          

在与克莱斯勒、菲亚特等车企的合作中,奇瑞的地位也很强势,没像其他中国品牌那样,把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合作没了,要么完全对等,要么股权独占。

          

技术没输过,市场没赢过,这是国内车迷对奇瑞的调侃。但这样的奇瑞,在海外却不乏拥趸。

          

在智利、科威特哈等十几个国家,奇瑞星途甚至与奔驰、宝马一起被当地人称为“BBE”。像艾瑞泽等车型,海外也明显更火爆。

              

500

          

奇瑞旗下品牌欧萌达为例,其在国内市场仅有一款在售车型,月销甚至到不了千辆。但在国际市场仅2023年上半年,欧萌达累计批售量超6万台,其中近九成是由海外市场贡献,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

          

同样一款车,在海外和国内却有着迥异的销量,为何?

          

奇瑞市场选择十分讨巧,主攻油价较为便宜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印尼、沙特等国,这些地方甚至油比水便宜。相比刚接触汽车的中国人,这些汽车文化底蕴丰厚的“老外”,对汽车的本质——性能更在乎,而这是奇瑞的优势,

          

在燃油车三大件的技术研发层面,奇瑞比吉利、长安、长城更具优势,如1.6T/2.0T发动机、万里扬CVT无极变速箱、国内第一台自主专利8AT变速箱……。不逊BBA性能,加上更低的价格,没有人会拒接。

          

“钢铁直男”遇到了对的人,渐渐发展为出口的钢铁洪流。

500

          

最好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化,而是本地化。作为出海的老前辈,奇瑞深谙此道。每到一国,工程师总能从当地用户痛点中发掘带动销量的新卖点。比如,南美山路多,那就卖到当地的车提供更强悍的动力,强化爬坡能力;中东高温风沙大,那就针对性提升元器件性能抗高温,提升密闭性防风沙……

          

奇瑞出海,最值得借鉴的,就是有钱大家一起赚钱。早在2000年代初期,奇瑞就开始布局本地建厂,实现“销地产”。目前,奇瑞在海外拥有10个海外KD工厂、1500余家经销商和服务网点,海外总产能达到20万台/年。

          

本地建厂的好处,就是把利润留给了当地发展,同时创造了不少就业。在海外通过“反补贴”围堵中国汽车之际,奇瑞这种充分本地化的车企,更有出海优势。因为这些国家,反对不是目的,拉动地方发展才是目标。这就像当年,我们要求外国车企一定要与中国车企合资一样。

          

面向未来,奇瑞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2026年在欧洲建立三个品牌,并为每个品牌推出三款新车型,还将考虑在欧洲建立自己的工厂。

          

500

厚积薄发,带起来的汽车集群

无论芜湖还是奇瑞,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个坚守者。

          

芜湖的锲而不舍没有白费,当年那些“失败”的产物,也被奇瑞利用起来。

          

“三九”的造车基地,后来成为奇瑞工厂的一部分;2007年,奇瑞把一汽扬子纳入囊中,改名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由此进军商用车市场。

          

在跻身安徽高层后,詹夏来有意推动奇瑞与江淮的合并,做的安徽汽车产业。当时(2009年),奇瑞已经跻身“四小(北汽、广汽、奇瑞、中国重汽)”,底气十足,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却因各种阻碍不了了之。

          

不过,这并未能影响奇瑞以及芜湖制造的崛起。

          

期间,尽管公司亏损,奇瑞依然上马了鄂尔多斯、大连、常熟、开封、贵阳等地建造生产基地,反周期性投资,十年(2009-2019)完成了超200万台的产能扩张。

          

在几经技术与市场周期的沉浮后,2023年奇瑞实现了超180万的销量,奇瑞汽车全球用户已累计突破1000万!现实。足以让当年指责盲目扩张的批评者汗颜。

          

“奇瑞明年在新能源领域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客气’了,我们要进入新能源汽车排行榜的头部位置,做到后来者居上。”2023年10月中旬举行的“2023奇瑞科技DAY”上,一向低调的尹同跃罕见放出狠话。

          

尹同跃的狠话,源自芜湖对车辆制造的野望。

          

“到2025年,力争汽车产量达到300 万辆,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到2027年,力争汽车产量达到500万辆,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2023年,芜湖印发《关于聚焦首位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行动计划》如是写道。   

          

500

图注:芜湖奇瑞工厂里等待交付的新能源汽车

          

合肥投资蔚来的大获成功,给芜湖带来了直接的压力。所以,当芜湖想在新能源角逐中保持对合肥的竞争优势时,唯有倾尽支持龙头——围绕奇瑞上市、项目建设、物流保障、人才支撑,由4位副市长领衔专班保障。

          

但和往日不同,奇瑞不必独自承担一起。

          

为了扶持新能源产业,安徽省主题基金母基金落户芜湖,总规模180亿,重点投向汽车整车、零部件等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2022年,芜湖市新招引亿元以上新能源汽车项目127个,总投资额1078亿。立讯精密、比亚迪等都把业务落地在芜湖。

          

2021年,王传福把新能源动力电池及配件项目,落户到家乡芜湖无为市,建设14条年产25GWh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生产线,投资总额达200亿。

          

“是芜湖市主要领导的格局和无为地方政府的诚意打动了我。”,但能够吸引到王传福的,不只是乡亲乡情,还有芜湖的制造优势。

          

而背靠长三角,上海的芯片、常州的电池、宁波的压铸机……芜湖人开车4小时内就凑齐一辆新能源车所有零部件。同时,芜湖的“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上,连续10年位列安徽第一,“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在长三角41座城市中位列第6名。

          

从当年手工敲打出来的通宝汽车出发,今天芜湖已集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400多家,整车、零部件、后市场规上企业达800多家。奇瑞汽车的核心技术、核心人才、核心产能始终都在芜湖。

          

而在新能源领域,芜湖也已初步形成“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关键系统—整车—服务—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芜湖~起飞!”,是网友们常用来表达兴奋之情的一个梗,而在奇瑞出海,国车出海的大浪潮之中,这句感叹,无疑正是当下中国汽车产业雄起的最佳注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