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避免陷入“消费疲劳陷阱”

据有关部门调查,最近几年“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比重也显得越来越重。这是值得高兴的现象,因为在全球经济增长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外边环境日趋恶化,外需逐步面临下行压力的时刻,中国的“消费”经济逆势而上,强有力的托住了整体经济持续发展的趋势,并为后续发展积攒了足够的动能,为推动其它领域的工业发展赢得了休整和调整的时间,为进一步“全产业”,“全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垒起了稳定的基石。

刚刚公布的今年头两个月的经济数据,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社会消费零售中城镇消费达到7万亿元,农村社会消费零售达到1万亿元。这两个数据差距太大,至少证明中国农村的消费潜力尚在“待开发”阶段,这也表明,中国的乡村振兴计划还在继续力量之中。中国农村居住人口目前至少有六亿之多,他们的生产力和消费力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价值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

虽然有很多学者经济专家,认为“消费”不能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只有“高科技”才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这个争论有点像究竟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更让社会普遍接受的情况一样:两者皆不可缺少。如果说“高科技”是经济发展要素中的“阳春白雪”的话,“高消费”也是发展要素中不可缺乏的“下里巴人”。这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却存在很强的互补互利互惠互促的效果。我们或许从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的高低,从另一个角度来印证“高科技”与“高消费”的关系。

据统计数据表明,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高科技”城市,也是“高消费”地区。它们的“可支配收入”都远远高于全国的可支配收入平均值:北京在2023年的GDP总量是4.38万亿元( 3月19日数据),居民可支配收入高达8.18万元。毫无疑问,北京也是全国“高科技”领先的城市。由此可见,“高消费”一定可以促进“高科技”发展,而“高科技”进步也会带来“高消费”的升级。这一点已经反复得到证明。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利用好“消费”这张牌,对于提升公众创新的积极性至关重要。让科技人员吃好,喝好,生活好,显然会转化为高热情创新,会有更强的动力推动技术革新,发展新科学,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消费”的高质量发展。

现在我们应当特别关注避免陷入“高消费疲劳陷阱”:一波“高消费”热潮过后,难免会出现一段“退超期”。人们的“消费”热度似乎有些降温。不少原来门庭若市的饭店,酒吧,商场都出现消费势头减弱的迹象。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它完全符合事物的发展一般规律:消费热情时高时低,时大时小,不可能也不会永远都那么高涨。有张有驰,有紧有松,是最正常不过的。现在人们越来越推崇理性,科学和有序消费,让“消费”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某种无形的压力。“消费”本身也分“高质量”和“低质量”。“高质量”消费除了解决口福,胃觉享受之外,更多的是满足了人们的心理,精神的需要,达到一种升华。最近不少热点城市的“消费”让人们开始关注“高质量消费”的问题:被拥堵在港口,码头,高速路上的经历,让原有的“消费后果”大大的受到损失,人们的心理,精神上的“消费”因此收到伤害。这样的“消费”成为一种折磨,成为破坏“消费”者热情的罪魁祸首。各地景点主管部门或许应当从中获得经验教训,减少“消费者”的辛苦,疲劳和麻烦感,还“消费”以快乐,放松,愉悦的本质。

如何消除和避免出现“消费疲劳”,保持“消费热情”的可持续性,需要各地政府出台“接地气,通民意,合民心”的政策措施,关注百姓随思所念,真真正正的让民众的幸福感真真切切。

中国政府一切为民的发展政策,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中国化( Chinesim )的集中体现。随着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越来越扎实,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会越来越大。中国提倡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必将首先在中国得到实践和实现,为世界展现出“发展,安全,文明”社会的榜样,让中国化 ( Chinesim ) 更加深入人心。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