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呼修改和完善我们的农历,把“春节”改到“立春”前的第5天

郑生凡

这个帖子是我一篇文章中的最后两节,先提供出来供大家讨论。

〈11〉关于中国农历的修改和完善。现在我们有了智能手机,手机上的《日历》就使用了几呼全部各种历法的纪时方法。即使功能如此丰富,但许多蔽病也暴露无遗。毛泽东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呼吁我国乘着改革开放的丰华大势,修善我国的农历,这是保护中华底韵、中华文脉、中华文明的不可不为的国基之策。我国已使用五千多年的也已几次修善过的农历,如果能在这盛世之年对一些暴露的问题进行修善,必然反老还童,展现演进的童颜春色。

我具体建议的观点。以我们先人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发现的最关系人类体质和最适宜农时的阳历一年四季24节气为核心依据,以第一个节气——立春为标志,首先确立好年关的年头岁尾,即把立春之前的第5天,确定为农历1月1日作为新年的起点【春节】最为合适。也就是说,把立春定在1月5日。这样,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中国的春节新年的第一天就修改到了公元每年的1月31日这一天。有了年头起点,再以地球从这个起点开始的,绕太阳公转一圈365天对应上24节气,也就是顺延对日期作大体平均分配,就得出一年12个月和每月的日期。将如此获得的阳历“月”加入农历。这样,我们的农历就是一个具有完整阳历的农历了。再依据现代庞大的社会,必须要使用具有无限序号的记录工具,与时俱进,也为时未晚,将阿拉伯数字自然数也加入农历。农历修善的第一步就基本完成了。这样,就将大寒改到了年末的12月,将立春改到了年首的1月,可以称为“春月”,由于天文节气在实际上有延迟效应,春节的主要喜庆时间正好处于二久,就确立了主观和客观统一的“春元春节”。与春元阳历对应就是:1月立春、雨水,2月惊蛰、春分,3月清明、谷雨,4月立夏、小满,5月芒种、夏至,6月小暑、大暑,7月立秋、处暑,8月白露、秋分,9月寒露、霜降,10月立冬、小雪,11月大雪、冬至,12月小寒、大寒。这样,就理顺了一年内的1、2、3月是春季,4、5、6月是夏季,7、8、9月是秋季,10、11、12月是冬季的排序对应。这样,6月对应暑月,最热的月份,12月对应寒月,最冷的月份。这样,更符合实际的季节天象与我们时间观念的天人合一的对应关系。

阳历12个月的天数分配。除11月留作四年增加1天的闰月外,单月,即1、3、5、7、9五个月各31天,双月全部各30天。这样分配有两个好处,第一,不仅把立春固定到1月,而且把它固定在了1月5日这一天,是因为闰月定在11月,基本处在年尾,4年积累下来的1天多时间,正好闰1天用完了整数1天,不象公元,这一天还要推到下一年的2月才用掉。闰一天后剩余的时间就很少了,其它的23个节气也因为把那5天均匀分配到了五个单月,所以这23个节气也基本有了固定对应的日子了。第二,单月的日数是单数(奇数),双月的日数是双数(偶数),这样月大月小就能牢固的记住了。

在太阳历一年24节气的周期里,立春不是区间而是冬和春的交点,所以我开始就考虑把它定到岁尾年头的1月1日,这样1年的24节气就完完全全的对应了1年的12个月。但又觉得把春节和立春定在同一天,这两个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太过重要的日子叠加就太紧簇了,何况只推迟5天也不多,另外,为了使春节与元旦保持只推迟整整30天,以后就会永远每年都是如此,即春节比元旦晩一个月(30天),这就便利了以后的日期換算,所以觉得还是把立春定在1月5日为最好。我也考虑过把立春定在春月的10日,觉得也可以,如果定在15日,大寒就被推到年尾的最后一天了,感觉也不太理想。总之,要把春节定在一个合乎天理,又合乎情理,让兴奋的全国人民欢庆新年热烈美丽又宏大奔放的新春到来。

相信我们国家有能力可以同时或接续进行第二步修善。我认为最佳方案是,选择我国古代创立60干支的年份作为起点,或者选择我国古人发现24节气的年份为起点,确立为【春元】元年。并把春元作为农历的名称:“春元农历”。这样我们的春元农历和公元阳历相比,虽整整晚了一个月,但春元元年则比公元元年最少可以提前整整三千年。如果就定为採用提前三千年整,则给以后春元和公元的年代換算就简单化了。春元元年还能有力的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并可以示意出七千多年悠久深厚的文明史。更重要的是,这个春元包括了中国全部有记录或有中国考古记彔的历史,例如考古发现的良诸文明的良诸,就可能是夏朝之前的具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虞朝的首都之一。春元就不再需要象公元前那样弄一个春元前了。若以后考古真的还能发现什么更早的历史,那时就再加个春元前也无防大雅。

这种春元农历,就不再是阴阳合历,而是又一种更丰富更严谨的阳历,但独有24节气和使用了五千多年这两大理由,就可以保留农历这个名称,也有理由保留月阴历并保留阴历的闰月年,也有理由保留公元阳历。但应将12生肖和60干支这两种纪时方法,改配到春元春节的阳历中去更合适,因为干支和生肖的本质就是属于阳历的。并且,仍然保留月阴历中使用的中文数字、正月初一太初、端午节、七七情人节、中秋节、九九重阳节、腊月、等中国传统特色。象妇女节、儿童节等,暂时仍然留在公元阳历中。而将清明节、劳动节(春元4月1日)、建军节(春元7月1日)、国庆节(春元9月1日),等放到春元农历中去。这里劳动节和国庆节是考虑到两节之间是需要午睡时间的最合适区间,也考虑到以后可能会恢复劳动节和国庆节同样的长假。春元农历的日期在《日历》中用粗体阿拉伯数字,公元日期用普通字体阿拉伯数字,月阴历用中文数字,复杂丰富的日历才便于区分。以上春元、公元、月阴历的节庆,当然应该在集思广益之后,作出统筹配置。

这种春元农历,以下的许多蔽病都可以消除了。以后,为了阴阳两个历法的许多人为统合调整的麻烦就不需要了;就没有无春之年的说词了;不会产生一个人两个属相和两个出生年月日的悖论现象了;每年的24节气都很规整的对应了每年的12个月和每个月的日期,而不会象公元历法那样,每年的小寒大寒都推到下一年的元月了;再也不会出现每年2月只有28天的不平衡且人为故弄神密的月份了;每年的新春过年也对应了确定的季节性时间了;不再因为过年隆重的长假与阴历闰月年相矛盾的时间挤压,而耽误春耕备种的农忙时间了;对学校学生就有了确定对应寒暑的假期,而无需因原来春节时间的不确定性而需要额外的作出时间调整了;不用60干支给阴历纪月,就消除阴历闰月的悖论了;有了春元纪年,以后记彔历史,就不需要使用公元前了。

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我们整个国家从上到下所有的工作日程安排,除了春节的部分日期和部分老人的生日及生活外,使用的几乎全部都是公元日历,谁还用农历呢!不用自然就忘掉了,善终成为一个古玩,但后人还看不懂,甚至当成废物!我们远古的先人在地下都会流泪。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相信地下的先人还有灵魂,但是,人是有情感的,对于祖传的东西,只要在历史上有重大功绩,决不会抛弃,而且,抛弃了基础,科技不会从天上掉下,人类还怎么发展。我们当年的那个先人就是天才,圣人,他为了防止后人因为在自己手上没有创建太阳历,而抛弃农历,所以就用自己从发现24节气那里获得的12地支,结合自己10根手指头的启发,发明了60花甲子用于对农历的纪时,而没有使用自然数,这个之一的原因是先人在告诉我们后人:虽然我们的先人没能跨出这一小步而创建阳历,可后人万万不能丢了24节气这个阳历的核心价值。后人使用公元就成自然,并形成习以为常的习惯了,所有热爱中华文明的人,都希望保留我们自己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特色,但是,公元历法比中华农历的创建最少要晚三千年左右,中华农历的成熟度怎能比得过公元历法呢,我以上所述,公元历法有问题,但中华农历问题更多,所以我们只有从根本上尽快修善农历,从而消除那些毛病,使我们的春元农历比公元阳历更好用,那我们全国所有单位的工作日程安排才会使用春元,才能保护使用了五千多年的国宝——中华农历,否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再过几代,恐怕前些年才恢复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难保了。

这个春元农历,是由丰富而有趣的多个角度,从远古至今的不同年代,所建立的不同阳历而共同构建起来的,加上星期和阴历,在智能手机的日历中,供人们使用,因为量变到质变,它的功能将是公元无法比似的。各种历法各有特色,例如阴历就知道潮汐,这些历法里面,有不同的工具,不同的功能,不同的特色,甚至还含有不同的艺术,供不同的人使用,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适应各种兴趣和爱好,不同用途的取舍。如果启用一种简单板本,经修善的春元农历就能足够满足各方面人士的需要。

历法,是用来记彔连续时间和划分时间区段历史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农历、阳历、阴历的关系,就是反映地球、日球、月球和人的关系。不断完善历法,使之更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更好的指导人们的活动。要使农历维持中国特色,也要让世界乐意接受。上面这个修改设想,仅仅是个人所思,不知妥否。

〈12〉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以上所述,只是平时的直观认知和零碎学习的积累,人老了,退休有空闲时间,趁还有一点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只能作一个简单的探讨和归纳,并写出此文与网友分享。我们每个华夏儿女都是华厦的一砖一石,我甘愿作华厦一块小小的垫石。我们的地球是太阳主持的,我们的农历必须要使用太阳历。现在的公元厉我们无权修改,我呼吁盛世中华,完成对自己国宝——春元农历的修善。人老记忆力断崖式下降,文章中错误之处,重复之处等问题,欢迎批评。

2024年3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