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两会观察:经济有枯荣,众志护青山

500

全国两会将开启,中国经济向何处去是最受关注的问题。

关于2024年经济形势,近期多家媒体专门做出解读,主要从经济基础层面做了分析,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科技、人口、城市化等方面,也有的文章列举了其他经济体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债务危机、城市化阶段性问题、人口红利问题、科技发展周期问题等,对于提振信心是有益的。

我认为,经济发展是有枯荣期的,潮起潮落是不能逃脱的规律,但人也是可以有作为的。在经济困难时期,要找准原因,定准方针和措施,依靠上下团结守护经济发展的“青山”。

中国经济出现了宏观数据与“居民体感”有差距的问题,有些数据的确也不够稳定,由此引出一些争论。而其他可以和中国做比较的经济体,特别美国及其一些盟国,如日本、德国,由于采取了内在协作机制,强化了“小院高墙”防守措施,实现了阶段性稳定增长态势,但同时也伴随着高通胀因素。美方可以将内部通胀向全球转移,因为它有充足的全球性政策工具,这也是一个现实。中国作为一个新崛起国家,在经济自主和参与全球大循环机制中有特殊地位,但美国在战略安排上是遏制中国的,这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挑战。可见,经济发展规律和人为调节因素、冲击因素是重叠在一起的,不能简单的说中国经济行还是不行。

这一轮经济低潮受周期性因素主导,主要是贸易增长自然回落、科技进步进入瓶颈期;也遭遇了突发性事件冲击,主要是三年疫情严重迟滞了产业链供应链活动,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行动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因素也导致地区冲突,地区冲突反过来破坏经济合作。

从经济周期性原因来看,无论生产要素集合配置,还是单个生产要素的规模增减和质量变化,还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都会导致经济增长成效的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是有周期性。一般情况是,在顺周期、繁荣期,经济总量增长加速,货币发行扩张,投资和消费规模扩张。在萧条期、低潮期,经济总量增长减速,货币发行减少,投资和消费规模减小,就业规模也降低。从人的因素来看,政府在政策层面、市场主体在决策层面,都可以根据经济大势采取必要的政策,无论是扩大既有领域的投资和消费,还是畅通新流通管道、激发新增长领域,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效果。毫无疑问,经济活动各个环节都是有人的因素在发挥作用的,经济体系本来就是人的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的一个个循环过程。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和周期性阶段,也会遇到瓶颈。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由此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全球性的配置、流通、交换机制,也基于此形成经济增长的成果。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是重大制度红利,中国人经过改革开放打开了视野,对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是可持续的。城市化大幅度推进,对外开放大幅度推进,科技产业化大幅度推进,形成了对经济增长的强大关驱动力。面对全球性周期性经济低潮,我国要运用多种办法来稳定经济增长。要用好制度优势,而不是相反。

稳定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非经济因素。中央强调,“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正是为了防止不同政策之间冲突、避免出现政策合成谬误效应。

现在的一个突出问提是,有的地方政府和有的政府部门怕犯错误,僵硬地追求所谓“整齐划一”,只等上级下达指示,严重影响实际工作绩效。还有的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干部不会开展正常的批评,不能形成以“正常批评促进工作”的氛围。不会使用批评这个工具,对实际工作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执法执纪和正常批评和被批评,不是一回事;提出意见建议与否定批评对象的工作,也不是一回事。在对待民营经济、国有企业以及特定行业的日常监管方面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要把反腐败、正常的批评建议和正常的监督管理区别看,营造大家一起商量、一起谋划、一起推进的干事氛围。

汇聚一线声音和智慧,是我们搞好经济工作的基础。要让媒体焕发活力,充分传递民声、倾听民声、运用民声,促进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深刻理解,他们的“体感”就是最好的反馈,他们对于经济发展的意见就是最重要的动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