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大模型

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大模型

家庭制度、企业制度、政府制度,分别承担人口劳动力生产、生活和生产资料生产、公共产品生产三种职能,在市场机制和政治机制联结下合三为一,构建起错综复杂却又矛盾统一的政治经济生态。描述这个政治经济生态的理论模型称之为“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大模型”,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和运行机制的底层逻辑。这个模型由三个子模型组成:

两种生产对立统一运动的理论模型

所谓两种生产,一是物质和非物质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生产;一是基于生活消费的人口、劳动力、人力资源生产。生活和生产资料生产主要以企业为单位进行,构成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产权基础的生产方式;人口劳动力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辅之以学校、医院,构成以“劳动力人力资本所有制”为产权基础的“生活方式”。

市场经济下,归因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力人力资本所有制这两种产权制度,企业与家庭成为两个不同产权主体,企业产品变成商品,家庭劳动力也变成商品,双方通过交换相互转化,推动两种生产从一分为二到合二为一、再从合二为一到一分为二,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无限循环的辩证运动,见下图:

500

图1  两种生产对立统一运动的理论分析模型

家庭系统与企业系统,依托两种产权制度,互为供给与需求,通过就业市场、商品市场进行交换以实现再生产,由此铸就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生命力+生活关系)的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展现了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辩证运动,给出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种生产矛盾统一运动的理论模型

私用产品如苹果或私家车,基本属性是消费排他性,可以转换成商品进行买卖;公共产品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属性是消费共享性,通常不作为商品,而是通过政府征税和财政预算进行生产和供给。

国防、安全、秩序、大型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刚需。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市场经济下,基于私有产权的家庭和企业,不愿也无力生产公共产品,因其“效益外部化、成本内部化”,不能给自己带来收益。只有在政府购买的前提下,私人承包商才有动力生产公共产品,但个人慈善行为不可能全面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政府是唯一有资格、有能力、有意愿控制公共资源、生产和供给覆盖全社会公共产品的组织,因为政府依托公权力可以采取强制征税方式,化解公共产品“成本收益倒挂”难题,这正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理由。

于是,在家庭和企业承担的两种生产之外,出现了第三种生产,即政府主导的公共产品生产。

家庭人口生产、企业产品生产、政府公共产品生产,三种生产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相互激励又相互约束,通过商品市场、就业市场、金融市场、财政税收紧密联系、互为供给与需求,实现合三为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相应的思想文化和精神产品,构建起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如图:

500

图2  三种生产合三位一的理论分析模型

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理论分析模型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每个环节,都包含着基于家庭、企业、政府三种产权制度——劳动力人力资本所有制、生产要素所有制、公共资产所有制——的三种生产、三种分配、三种交换、三种消费过程的人与人的利益竞争与合作关系,动态地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治理方式,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所有这一切,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见下图:

500

图3   人类社会生存方式

从两种生产视域扩展到三种生产视域,全面考察家庭权利、企业权利、政府权力的配置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治理方式的辩证关系,即全面考察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给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文的方法论基础是中西结合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不同的是,笔者把唯物史观看作是动态的、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有个“新唯物史观”与“旧唯物史观”的更新问题。

旧唯物史观的缺陷,在于只见“生产”不见“生活”,过分关注生产方式而忽视生活方式,过分强调物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忽视了人口生产、人性、生命力及其产权基础——植根于个人生命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天然私有制”作为社会存在的底层逻辑,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更深层次、更深刻的基础性影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提出了“新唯物史观”框架,即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理论分析模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