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是一个希望的窗口

1:不许拆屋,那就开个窗吧。

《第二十条》这部影片,能够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讨论第二十条,已经很有社会意义了。

虽然有现实比电影还残酷,可是电影也只能小心翼翼的展示一部分现实,还要披上喜剧的外衣,来调和话题的生猛。

这样的调和,大概是影片没有被删减的七零八落的原因,也没有补拍的补丁。

目前的环境下,有很多禁忌的话,《第二十条》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禁忌,也是因为现实里的于欢案和昆山龙哥案,已经有了事实法案突破。

也就是说,是因为大环境有了突破,虽然还不许拆屋,但已经可以开个窗了,可即使能开窗了,暂时还不能“得寸进尺”的要求更多。

2:事出反常必有异。

没有电影没有瑕疵,但按照惯例,张艺谋的作品,不管瑕疵怎样,都会有不小的批判舆论,尽管张艺谋从来也不会对骂,更不会说观众垃圾。

这个春节档期,《第二十条》的话题流量明显很小,远不如另两部电影,有时甚至感觉都未必如某毯先生的流量;至于遭到的批判规模和力度,更是远远不如去年。

这样的舆论潮规模,和话题的生猛规模,是不相称的。同时,影片还实现了票房的连续逆跌,是这个春节档的票房逆流影片。

对影片的评价,看到了一些批判影片一无是处的,也看到了一些看后久久不能平静的评语。

就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太多的人和太多的媒体,都等着看笑话,都等着张艺谋丢人现眼,可等到开幕式结束,批判表演的却没有那么多,只好集中批判转播水平,正好转播也确实有毛病,也应该被批判。

《第二十条》不完美,调和的也没那么丝滑,但没有遭遇大规模舆论批判,还是很异常的。

这种异常,究竟是电影题材的缘故,还是电影水平的缘故,就看怎么想了。

3:不苛责防卫人,应该成为原则。

对普通人来说,不摊上事往往都能头头是道的说出自己的一套,可一旦摊上事,就会知道个人力量的微小,就特别需要公正的法治,以此来维护社会公义和保护微小的个人。

不是每个人都会摊上事,只希望每个人在没有摊上事之前,对别人的遭遇,少些苛责,少些事后的聪明理性。

这部电影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警醒的窗口,一个阳光照进现实的窗口,一个希望法治完善的窗口。

路在脚下,但愿希望的远方,路别太漫长。

--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