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在哲学和政治、社会、心理学等社科中的应用

政治简单说就是针对公共问题选择兼顾各方需要的最佳解决方案。专制和民主的区别在于,是一人当裁判,还是多个裁判投票决定。多个裁判,只要多数有自知之明,能看到各方需要,就能保证方案竞赛结果公正客观,风险性相对小一些。专制和民主是两个极限概念,不可能一个人当所有比赛的裁判,或者所有人都当裁判,只能说偏向哪一边。

需要注意避嫌,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自己判自己获胜。包括:授意其他人或马屁精用自己的方案参赛;裁判和选手有党派之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际、国内都需要竞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政治(为国之道)或者为人之道,就是优先竞争稀缺资源、机会,兼顾最大公约数。

西方文明关键领先之处就是真正普及了自信的概念。人应该接受自身的不足(如有实际必要可以改进),不(洁癖、强迫症式地)刻意追求完美,才能客观看待自己和世界。相信自己的看法,标志着人心理真正成熟了。不再需要别人(父母)的鼓励,也不怕贬低。庄子《逍遥游》: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提到了自信的概念,但未提到要接受不完美。

非西方国家这方面仍有欠缺。只有先从好面子、自欺欺人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才有活力去求知、创新并收专利费。否则只能人云亦云,一窝蜂模仿、内卷,打惨烈的价格战。价格高对商家有利,低对消费者有利,这个商品的商家是那个商品的消费者,所以综合而言商品价格要适中,需要提高总体创新能力才能避免一窝蜂,人口因素是次要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相当于研发设计师,发展中国家相当于生产工人,收入存在差距。设计师要有自知之明,抢工人活是抢不过的;工人也不要认定自己不可替代。

人需要应对生存(发展)竞争压力;优胜者为摆脱无奈感追求完美、理想,这两点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首先,人通过激烈竞争获得粮食等稀缺资源存活了下来。看到那些失败者的下场,人会感到无奈,同情,愧疚。人为了摆脱这些消极感受,会努力不断将各种稀缺资源白菜化,让大家都能过得去,并因为自己的成就获得体面、自尊、主动、自由等积极感受,趋向个人理想和完美。这样稀缺资源的种类越来越少,社会一步步迈向完美和理想的共产主义形态。但是,如果不通过努力改进客观现实来追求完美,而是脱离实际需要,伪造客观现实来获得积极感受。客观不完美,主观完美,自欺欺人,就会陷入自恋误区。

完美和一无是处是两个相对的极限概念,人类社会只是无限趋近于理想形态,粗看近乎完美,细看还不完美。比如我们今天看未来的社会,会觉得他们应该很幸福,但是未来的人肯定对社会要求更高、更理想,会有不满。人把拥有的当成理所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也是进取心。不知足的人常常是苦闷和孤独的,但是到生命最后一刻回顾一生的时候,能够满足、幸福,也就够了。似乎对孟子、歌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经典作品有了更深理解。

万物需要平衡,矛盾无处不在,人眼力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如果掌握不好自信与虚心的矛盾,就会犯错。原则上自信优先,兼顾虚心。人的自信心越高,也越顽固,犯错要改过来就越难(特别是在擅长的领域)。就像潘多拉打开盒子,一切灾难和痛苦统统飞向人间,但最终"希望"也飞了出来。所以在竞争压力下,不应该因为害怕错误的影响而限制人的成长,发挥潜力。或者因为害怕错信会经历泡沫破灭般的虚无感,又担心没有足够的反思能力摆脱疑惑感,就拒绝反思、再相信,成为怀疑论者。困惑、抑郁情绪这些看似消极的东西也有积极面。包括人身上看似不体面的攻击性,虽然导致霸凌行为,也是勇气和血性的来源,人是矛盾的综合体。

国际上很多人不同程度自恋。比如巴以冲突久拖未决,不断造成平民伤亡,国际社会表现出虚伪性:一不督促地广人稀的大国让出一点之前抢来的土地给为弹丸之地拼命的小国,二不能阻止战争,三不许优胜者赶走失败者,彻底结束冲突。自欺欺人、脱离实际标榜自己的良知,无视竞争(稀缺土地)优先,兼顾公平的生存竞争(主客观)规律。不过战争分出胜负即可,没必要为了面子或消除后患拼个你死我活,优胜者一般可结合说服和威慑、惩戒手段,使对方认清这一点;但也要防备敌人乘你松懈歇斯底里、孤注一掷。

为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因为竞争先外后内,面对竞争压力人往往是无奈大于主动,没有足够自信和外部压力(共同的威胁)来约束的话,不会选择公平竞争,所以会引起对手不满,激化内部矛盾。内外是相对的,国际、国内在这点上没有本质区别,比如美国就在不择手段打压中国、俄罗斯。

敌友也是相对的。人际、国际关系是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平衡,不同时段的主要表现可能不同,合作多的时候也有竞争,竞争占优势的时候也有合作。

人是自信和自恋的矛盾统一,成熟的人在少数时候可能也会表现出自恋性。因为人不可能完全看清自己各个方面,或者总有点偏差。一有偏差和模糊之处,就可能受外界不客观评价和刺激影响,所以感觉不对就需要及时放大、审视自己,让主观更精准地符合客观。自卑、自负感可以提醒人合理自我怀疑和自省。此外,自信分为笼统、广义的和对某项能力、某方面自信,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且会在竞争的关键时刻有所表现。

自恋和自信的矛盾对抗决定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兴衰。崛起时期自信者居多,消除威胁之后,长期过誉作用下,开始自恋起来,衰落期自恋者占多数。其它因素,比如制度等等(从始至终基本一致),不是关键。专制长于效率,短于纠错;民主长于监督,短于执行力、扯皮,也是一对需要平衡的矛盾。国家的体制实际上是偏专制或偏民主,并非绝对。自恋者居多适合偏专制的体制,自信者居多适合偏民主。非西方民族还未整体自信过,所以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宜推广到其它地区。就好像是大人帮一群孩子做决定,还是一群大人协商决定。

辩证法、矛盾论既然适用于哲学,就必然适用于自然和社会科学,其应用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和深入。比如物理学中的狭义相对论就包含辩证法思想,时空观是相对的,与引力场有关。

数学中的极限概念也可推广到哲学和社科中去。比如公有和私有是相对的,私有制社会也需要公有财产、工具;公有制社会也不可能所有东西都公有。包括前面提到的民主与专制的例子。对和错也是相对的,其成立受观察范围和时间限制。比如牛顿经典力学和相对论,旧理论和新理论。任何一项理论介于对和错两个极限之间的某个位置。

黑与白是相对的,物质与意识呢?

意识分为两类,一种是对物质的描述、再现,就像3d成像、成分分析,精度取决于机器(大脑)先进性和精度,比如原始人的灵魂涂鸦作品与现代VR、8k视频显然有区别。如果“摄像头”出问题,像就会扭曲、失真。

另一种是对这种镜像的主观体验,如乐观/悲观,喜欢/厌恶、恐惧等等。这不是像的本体能决定的,而是和三观一样,由当前个人认知状态这一客观条件决定,包括对世界和具体与相关事物的认知(其程度包括广度、深度、精确度)。

我们可以运用经验和心理学知识,根据人的言行、表情等细节分析、推测其情绪和心理状态,即共情和同理过程。此时对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是客观的。

可见主观意识也是有规律的,是主客观的统一;同时物质(客观)具有主观、相对性,不同观测精度下看到的东西有所区别。意识代表着随机性,物质代表确定性。

那么随机与确定?原因和结果?过去与未来?绝对与相对?为了跳出死循环,不妨这样表述:绝对和相对是二次相对的,绝对和相对是二次绝对的。好像很矛盾,因为是和不是are相对的,are为二次是。

(绝对和相对是二次相对的)与(绝对和相对是二次绝对的)二次是相对的,括号内的内容为极限。体现了世界循环、嵌套的特点,类似分形现象。

....

也许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物理量的哲学、社会量来精确描述程度,比如公有度、民主度、完美度等等,并找出测量方法,就像用尺测长度,表测时间。而且还能进行运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