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展现IP属地加剧了地域歧视
2022年6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页面展示合理范围内的互联网用户账号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归属地信息,便于公众为公共利益实施监督”。
至今,国内各大社交平台已基本全部落实该项要求。这一政策的初衷未免是好的,目的是展示发帖人或者评论者的真实所在地,以此为公众提供一个区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手段。
然而,据笔者本人观察,这一举措的成效仍待评估,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1)ip归属地定位不准确。
这属于功能上的缺陷,以笔者本人为例,很长一段时间,本人虽未离开山东半步,ip归属地却莫名将我定位于北京,虽然后来又恢复正常,但我至今也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
(2)有时,ip归属地不仅不能精确甄别虚假信息,反而确证了谣言。
由于ip属地仅仅展现到省一级的区域(在国外的话,展现的是国一级),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若是谣言发布人和事件发生地处于同一省份的话,ip属地并不能起到甄别虚假信息的作用,反而会让网络用户感觉谣言可信,因为发布人正处于事件发生地。试想事件发生在青岛,谣言发布者却处于济南,ip属性都定位于山东,如何起到甄别虚假信息的作用?除非造谣者在其他省或者其他国家,ip属地在甄别谣言上的作用才能起到效果。
(3)最为严重的是,ip属地加剧了地域歧视。
众所周知,网络互动的一大特点就是用户是匿名的,其个人身份特征不可见。同样是因为这一点,网络成了喷子们的集中地,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躲在屏幕后面大放厥词,几乎毫无成本所言。很多习惯于网络“对线”的朋友们都清楚,在网络上就事论事是非常困难的,不像面对面的场合,对他人言论的不满在网络上极易延伸为对他人身份的攻击。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公开的个人身份特征首先是性别,对他人性别的攻击在互联网上非常常见,因为性别本身就是为数不多公之于众的身份属性。然而,自从要求每条评论后都要展现ip属地后,地域取代了性别,以及其他身份特征,成了最显而易见的身份属性特征。更重要的是,ip属地是强制不能改变的,它不同于性别,因为后者用户有时可以选择隐藏,甚至“反串”,这就带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地域歧视变得更加普遍了。
当然,这不是说不公布ip就没有地域歧视,只是说它加剧了地域歧视。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我发表了一个评论,后面带着强制展现的ip属地信息,如山东(笔者就是山东人,仅为展现案例所用,望山东老乡宽恕)
另一用户不同意我的观点,稍有礼貌的会就事论事,而网络喷子则会留下一句“山东人急了”、“我们沙东是这样的”,甚至有时会对其他用户展开毫无道理的地域攻击。我气不过,同样对他的地域展现攻击。更甚的是,地域攻击具有打击面相当宽泛的特征,其他被牵扯到的用户(如我的老乡,其他山东人)纷纷加入骂战,整个评论区最终演变成地域攻击的擂台。
这样的地域攻击,在贴吧已经极为常见,其他平台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篇文章并不是说不该展现ip属地,只是说,一项政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潜在副作用后果,有社会学的话来说就是,潜功能——那些没有意识到的、不是有意造成的客观后果。在实践中,人们首先看到的往往是显功能,那些有意的产生的客观后果,但政策一旦落入实践中,由于计划的不完善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些意外后果,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具备前瞻性的视野,必须考虑到落入实践中政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