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这个慨念为什么重要?

因为,学术界对实证这个词基本上理解错了。经常在不少高校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中,看到有这么一句话,“本研究运用规范的和实证的相结合的方法”。老师们在开题报告时,大体上也把这句话给放过去了。

大家不言而喻的理解是,“规范的”就是理论模型演绎的,“实证的”就是收集数据来验证模型结论的。这是浅见的,不能诱导学人在洞见的意义上思辨方法论在刃具上的犀利之处。

实证的这个词不是实践的,也不是用实际数据来证明的。它是一个舶来词,Positive,的中文意译,特别地,是方法论视角下的意译。要不然,它在日常语义上就是肯定的和正的意思。这英语系的同学都明白。但在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里,或者此后要做前沿理论研究,positive 这个词的探纠一维含义还真的特别重要。我们中文里边没有一个对应的词与这个泡西忒武相对应(这并不必然的表示中文的逻辑思考不如英文好,中文思考有它自己的强项)。

当在开题报告里说规范的和实证的方法相统一的话,你最好理解一下什么叫实证主义(Positivim)。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提出了个实证主义的四原则说:一种研究在学问上要彻底的话,其理论观点必须是(1)与虚幻对立的真实,(2)与无用对立的有用,(3)与犬儒对立的肯定,(4)与模糊对立的精确。原来“实证的”是指一种更为合理的思考问题的过程体系及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它的要点是与犬儒主义相对立的积极入世的系统研究观。

这与比他更早时期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的四假象说相承继。培根说,你在研究归纳之前最好把自己脑袋里边那些先入为主的假象观念——种族假象(群体认知的地平线阈限),洞穴假象(自然人信息茧房),市场假象(交往时的语言误会),剧场假象(心慑膜拜)——剔除掉,四假象说。

用这两个方法一套,你就知道胡适那个《中国哲学史大纲》不够格。他连实用主义哲学那个词也翻译错了,那个词,Pragmatism,应该翻译成务实主义而不是实用主义,现在只好以讹传讹了。你看他同时代冯友兰的那本《中国哲学简史》的叙述,则不时透出哲理思维与辫异功力。冯的英文原版更好,可胡适博士论文的英文原稿据说找不着(?))

今天已到了21世纪,承继老子和孔子春秋以继的研究取势,再造中华民族之理论新园,需要方法论上的中西合璧,诚实进取,才能走得更远。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