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粟裕逝世四十周年:他是改变解放战争战局的人

新民周刊2024年02月05日 11:01:53 来自上海市12人参与2评论

毛主席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500

资料图:毛泽东与粟裕

文 | 河 西

今天,是杰出的军事家、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同志逝世40周年的日子。

粟裕素有“战神”的美誉,他是改变解放战争战局的人,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军事才能也是赞赏有加。1961年,毛主席接见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蒙哥马利称赞毛主席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

毛主席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据统计,在近4年的解放战争中,我军进行的较为重要的战役共134次,每役歼敌3万以上的38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12次;每役歼敌5万人以上的23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8次。

从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到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王牌74师,再到淮海战役,以60万大胜80万,奠定解放战争的胜局,粟裕的大名威震天下。

500

粟裕(左)与陈毅

粟裕并不是一开始就显示出他惊人的军事才华的。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那时候,他还只是起义军总指挥部的警卫队班长。

1928年,他上了井冈山,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战斗。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4年,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粟裕任红十军团参谋长,随方志敏北上抗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后,方志敏被俘牺牲,粟裕则留在了南方,他因此没有参加长征,在南方坚持了三年极其艰难的游击战争。

粟裕在《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中说,在整个三年游击战争中,他们的处境都十分艰苦:

有时我们整日整夜都在跑路,中间还要打几仗,有时甚至几天几夜得不到休息,搞得精疲力竭。记得有一次,我们连续走了三天三夜,最后到了金华附近的秘密游击基点,在革命群众的掩护下,我一觉睡了差不多四十个小时。

有了伤员更不好办。那时我们的卫生人员不多,药品很缺乏,有了重伤员,只能安置在群众家里。自从敌人搞移民并村以后,困难更大,不能抬着伤员行军打仗,寄到群众家里,又怕敌人搜查时连累群众,藏进山洞也不安全,因为山洞是敌人搜查的重点目标。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向死人“借房子”,把棺材打开,把里面的尸骨搬出来,垫上干草,把伤员放进去,暂时隐蔽、养伤。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游击战斗中,粟裕迅速成长起来。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粟裕出任新四军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日军1300余人。8月中旬起,粟裕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12月26日,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所在地如东县石庄,粟裕与楚青结为终身伴侣。

500

粟裕与夫人楚青

在苏中地区,粟裕指挥新四军神出鬼没,打得日伪军鬼哭狼嚎,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至抗战末期,粟裕的新四军已经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7月,国民党集中正规军50万人,向华东解放区的华中野战军聚集地发起进攻。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奋起迎击。分两个阶段作战,历时45天,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3万人(国民党军五分之二兵力),取得了在内线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初步经验,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

1947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打破了国民党王牌师不可战胜的神话。

500

粟裕(中)在孟良崮战役中

1948年5月,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在《粟裕军事回忆录》中,粟裕写道:

在济南战役以前,我就考虑攻下济南后的行动方向。当时军委赋予我们的歼灭整编第五军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预期在攻济引援中将该军歼灭,然后再遵军委指示实现渡江。我还反复思考,认为济南战役结束后,还是兵出徐蚌线以东为宜。

因为如回师与中野会合,寻战于徐州西南,则我军处于蒋军的武汉集团与徐州集团之间,战斗一开始便将和优势之敌决战。如兵出徐蚌线以东,攻占两淮(即淮阴、淮安)、高邮、宝应,则可暴露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津浦沿线与江边,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也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人陇海路以南作战时能得到华中人力、物力的更大支持和运输车辆供应的方便。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济南战役还未结束,9月24日晨,粟裕就将自己的考虑向军委报告请示,并将下一步举行的战役定名为“淮海战役”。粟裕实为提出“淮海战役”的第一人。次日,在济南祝捷声中,接到军委复示;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也来电赞同举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由此拉开帷幕。

500

粟裕在豫东战役指挥所

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粟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与陈毅、刘伯承、邓小平、谭震林等同志配合默契,一举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可以说,淮海战役之前,敌我局势错综复杂。尽管已经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但国民党军主力尚存,对解放军仍有军事优势,仍有通过这场大决战转败为胜的可能性。

淮海战役的胜负正如围棋棋盘上的胜负手,胜则一举奠定胜局,负则又将进入拉锯战中,中国革命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恐怕又要延后几年。而一旦拖至朝鲜战争爆发,恐怕不仅台湾问题成为难题,就是中国大陆的局势也将成为悬案。所以说,淮海战役是关系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事件,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淮海战役改变了这一切,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和局面。粟裕同志居功甚伟,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排名第一。并且,由于大将授衔时间早于元帅,所以粟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有将帅中,第一个被授衔的人。

500

周恩来为粟裕大将授衔

根据毛主席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1955年在颐年堂,中央书记处曾开会讨论过粟裕的军衔问题。当时主席的意见是:“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总理则回应道:“粟裕同志已经请求辞帅。”主席感慨:“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主席说的“三次辞帅”,指的是他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又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军衔!

就是这样一位谦逊的大将,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他被撤去总参谋长职务,被扣上了“个人主义”的帽子。直到他去世之后,1994年他的问题才得到彻底平反。

但粟裕对此宠辱不惊,他从未因自己受到的委屈抱怨过一句,全身心地投入到军事科学院的工作中去。

1972年,陈毅元帅去世。在追悼会上,人们惊讶地看到毛主席来到了追悼会现场,因为之前人们并没有得到通知毛主席会来。作为陈毅的老战友,粟裕早早来到了追悼会,毛主席看到了粟裕,和他紧紧地握手。于是留下了题图这张珍贵的照片。

1975年,粟裕担任中央军委常委,重新进入中央军委领导层。但在他去世前的几年里,粟裕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长期住院治疗,身体已经无法胜任高强度的工作。

粟裕一生先后6次负伤,其中在武平和水南作战中,头部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以及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手臂两次负伤;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

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弹片。残存在他头颅中的三块弹片,就是在水南作战中留下的。这些弹片困扰了粟裕很久,朝鲜战争原本的第一人选就是粟裕,但因为这些弹片使得粟裕头痛难忍,他不得不推辞了中央的委任。

500

粟裕去世后,在他身体中发现的弹片

1984年2月,粟裕临终之前,叮嘱妻子楚青,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骨灰撒在自己曾战斗过的地方,于是夫人楚青就带着骨灰前往粟裕战斗过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撒下一些粟裕的骨灰,表示他和那些牺牲的将士们在一起。

粟裕的一生,两袖清风,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中国的革命事业。他的高风亮节,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粟裕同志离开我们四十年了,他的英名在军迷中依旧响亮,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似乎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提到粟裕,他逐渐变成一个模糊的符号名字,他具体做过什么,变得愈加模糊不清了。

今天缅怀粟裕,他的军事思想只是一方面,更是要学习他谦逊朴素的为人风范和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高尚品格,粟裕同志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