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不是草台班子?要看你怎么区分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继续说说马逆草台班子这个事儿
世界是不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呢?马逆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其实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值得深入讨论之处。

其实马督工自己在演讲过程中,就探讨了这个问题。之前他那篇2023年度总结文章发出以后,很多观众就提出了质疑。

马逆总结了两点:
第一,任何概念都是相对的,有美才有丑,如果没有英雄的话,哪里来的草台班子呢?总要有对比,你才能发现它是草台班子,所以也就意味着,还是有英雄的啊。

第二,如果世界都是草台班子的话,那我们人类文明凭什么可以进步?换言之,没有英雄的话,靠草台班子,人类社会能前进吗?
马逆说这两个质疑的点,逻辑性非常强,无非忽视,必须解答。
马逆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对第一个问题,他强调英雄人物往往都是因为距离感产生,是距离产生了美。

马逆还举了天文学的几个例子,比如木卫一,之前人类想象它很美,给它起了美好的名字,结果最新探测发现这个星球上面到处都是活火山,像长满了麻子。又比如月球,在古人浪漫想象里面,月球广寒宫嫦娥玉兔,都非常美好,但人类能够观测月球以后,也发现上面到处都是陨石坑,全是麻子。
所以马逆说英雄人物之所以被人崇拜,是古代那种距离感,官方史书各种塑造神话。到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了,再也没有哪个大人物可以完美掌控所有媒体传播力了,于是人们就发现世界上不可能有无所不能的精英人物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草台班子如何创造伟大文化,这是马逆这次演讲主题,上一篇文章已经详细分析了。就是要靠人民群众自己来创造文化,靠无数迭代来推陈出新,像《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那样,靠无数说书人和读书人不断整理修改最终成稿。
这是马逆的解释。
然后咱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人类历史上有没有天才?人类历史是不是靠少数天才推动前进的?还是靠所有人一起推动前进的。所以这就是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问题。
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法否认,人类历史上肯定有天才,而且单个人之间,无论是智商也好,还是其它各方面,差距可以非常大。
高考就能证明这一点。全国每年1000多万人参加高考,数学、理综能拿满分或者接近满分的人有多少(排除题目偏难或者偏简单个例)?
然后通过高考进入清华,每年挂科的人又有多少?很多人都说那完全就是智商碾压。

全世界70亿人,能搞懂高等数学的人占比多少?能看懂数学最新前沿论文的又有多少?能搞清楚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人呢?
这都说明,天才绝对存在,人和人的智商差距、能力差距,是天堑,是鸿沟,是客观事实。
要不然人类历史上,到现在也只出了一个牛顿和一个爱因斯坦啊。
这是理工科方面。
在文科方面呢?数遍中国文学史,只选一个代表,那必须是李白。从古到今,所有人都说李白是天才中的天才。
所以,人类族群肯定有天才,所以当然也会有英雄。
那么问题就在于,既然承认有天才,有英雄,那么天才和英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或者说到底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是英雄起到的作用大一点,还是群众的作用更大一点呢?
我想,这才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所在。
马列主义唯物史观,是这样看待。恩格斯1890年给友人一封信里提出了他的理解

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恩格斯解析历史发展,说是如同有无数个作用力,每个人都会在其中起到作用,但又彼此影响,最终出现了一个总的合力。
这是马列主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人类历史是所有人一起创造出来,而不是靠少数天才和英雄单独推动。
但唯物史观又不否认天才和英雄的作用。
正如上面恩格斯说的这个所有力形成合力,人类历史上每个人都出了一份力,但是这个力的大小当然是不一样的。天才和英雄起到的作用力,当然要大于其他普通人,但又不可能大于所有普通人加成之和。
另外还必须强调一点,天才和英雄,本身也是从群众中产生出来的。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
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演变,决定了当某个旧事物灭亡,新事物诞生的时代大背景下,一定会诞生英雄人物。
但是没有了这个时代背景,没有了这种孕育英雄人物的土壤,英雄人物就没法产生。
所以,归根到底,英雄人物也需要特殊的时代。
很多人说,主席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那么,为什么会是在那个时代出现了主席呢?以及如果有另外一个平行时空,没有诞生主席,还会不会出现另外一个英雄人物呢?
我想,如果大家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就可以理解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这二者并非对立,英雄,其实是从无数个群众里面诞生出来,英雄并不是天选之人,没有这个英雄,还会有另外一个英雄。
当然,历史发展演变有偶然性,如果没有这个英雄,可能历史走向会发生稍微变动,但大方向肯定不会变。
马逆最早还是知乎大V的时候,他当时写的各种回答,基本上都一直在强调这种唯物史观。

所以在马逆核心观点看来,英雄人物本来就是从草台班子里面出现的,自然也不可能比草台班子好多少。
大家本质上都是草台班子,这一点没有错。但是草台班子之间,也还是有区别的嘛,不同的社会土壤,会诞生不一样的草台班子。
这就是持续低熵提出的那个问题,既然都是草台班子,总也有个高下之分吧?

那我觉得,像西方目前那种选举制,诞生出来的草台班子,明显是要差一点的咯。
好了,还是不过多展开这个话题,毕竟比较中西方(中美)制度优劣什么的,容易拉仇恨,也容易关禁闭。
最后我想说的是,马逆强调草台班子这个说法,实际上还是试图解构神圣化和崇高化,我想他的用意还是想提醒广大群众,不要把权贵看得那么高高在上,尤其不能有造神运动,简单来说就是祛魅。
这并不代表马逆否认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的差距。
英雄人物,确实都来自普通人,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有很多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人物,最后只有某一个成为了英雄。但是,当他经过这种淬炼以后,他所经历的那种过程,就决定了他的境界,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再也无法达到。
一个普通人能不能成为英雄人物,要看他有没有这个舞台,更要看他能不能抓住这个舞台。
所以归根结底,首先要有舞台,没有舞台,绝对不可能出现英雄,没有数以亿万计的普通人搭载的这个舞台,不可能诞生英雄。这就是时代和土壤的作用,所以群众史观是根本。但是当英雄走向舞台中央以后,他的作用就已经超越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可以单独引领人类社会朝某个方向前进,只不过这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所以英雄史观是补充,是要在群众史观大前提下起作用。
1. 知道别人会犯错,也能接受别人犯些许错。
2. 如果发生第一条的情况,犯错不要紧,那就及时调整,换有能力的人。班子不要素尸餐位,班子外谁行谁上。
3. 在班子里的人不能没有自知之明,如果已经产生草台班子的舆论,最好躬身自省,否则最后德不配位难以体面收场。
就比如三国,如果没有曹、刘、吴,照样会从群众中诞生别的割据势力,最后仍然是分裂到统一的结果。
记得教员说过,英雄必须站在群众之内,而不是站在群众之上。
脱离群众的所谓英雄,就像戏剧舞台上的四个打旗的象征千军万马,仅仅停留在戏剧中。入戏太深,回归现实里,还以为几个人就是千军万马,就成了疯子,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