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社交“潜规则”:朋友圈一个月可见

500

恐怕没有任何一款应用,能够像微信一样,上升到“国民级”的待遇。

不管是公众号从“点赞”变“好看”,很快又变成“再看”,还是发红包、小程序、视频分享等功能的上架,都能引起巨大的话题讨论量。

近日,微信更新了7.0.4版本,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条改变就是:朋友圈开放仅一个月可见的功能以及漂流瓶的正式下线。

同样,这次的更新也上了热搜,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7亿。

不过这个功能在普通用户中好像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讨论……

500

没有波澜的“热点”

“微信朋友圈,可以一个月可见了?”

“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好久了,不怎么发,也不怎么看。”

的确,在我们的“朋友圈”里,关心朋友圈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了。

犹记得微信上一次更新朋友圈可见范围的功能,是在两年多前。2017年3月,微信推出朋友圈“最近三天可见”的功能。

当初这个功能出来的时候,在自媒体平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大批鸡汤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陌生人还能看10张照片,作为朋友我就只能看三天朋友圈?》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想隐藏些什么?》

《朋友圈三天可见,正在毁掉你的XXX》

……

在当时,看到朋友设置了仅3天可见,还会有一点小失落。

可是现在,你有多久没去别人的朋友圈看看TA的发布历史了?

其实,微信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社交软件了,它是你和父母间联系的纽带,是工作的另一个场景,最后才是朋友之间联系的工具。

当微信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之后,工作和生活混杂在一起,几百上千个好友中,可能有朋友、同事、客户、亲戚等多种关系。面对这些不同的关系,一个人所要表现的自我并不相同,发朋友圈这一简单的社交行为开始出现无形的压力。

为了不得罪河南的朋友,坚决不敢提“井盖”两个字;怕东北的好哥们儿不乐意,“瑞典人”的梗完全不敢说;“鸡你太美”四个字一出,先不说有没有蔡徐坤的律师函,你爸就得过来一脸严肃地告诫你,年轻人要学点好!好吧,老爷子理解错了;捧两句易烊千玺,万一哪个朋友日思夜想的是王俊凯可怎么办?

500

好吧,最后的结果就是,分组越来越细,却依然是写了删,删了写,最后全部删掉,在朋友圈进行着严格的自我管理。

500

当朋友圈变成“人设”的舞台

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中曾经这样描述朋友圈:“你发的每一个内容,其实你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一个这样的人,背后都是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你想推广自己的人设,是希望别人眼中的你是这样子的。所以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所以,朋友圈的初衷就是人设,朋友圈的记录是为了分享,通过不断地分享强化我们每个人的人设,强化人设后更加有利于每个人在社交圈中获得更多反馈,而这些正向积极的社交反馈会再度强化每个人的人设。

这样设置的初衷是好的,这符合微信一直以来的价值观:“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不过,当这一切超出了设计的承载能力后,就变成了压力。任何一个人,在父母、同事、朋友、死党、上司面前,都是不同的人设,但这些都聚集在微信中,成了一个账号,这就让每个人都很难受,甚至有些恐惧了。

就像张小龙说的那样,“朋友圈像是个广场,你去点赞或者是评论意味着你在广场里面公开大声地说了一句话,意味着广场很多人都可以听到,这样带来的压力感比较强。当好友越来越多,可能这一股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这并不是夸张,曾经有一个朋友说过他经历的一个真事儿。

因为微信有分组功能,所以他就一直通过分组来放飞自我,经常在朋友圈吐槽公司和上司。但是,有一次因为要和财务部门沟通,加了一个财务的同事。新朋友没入分组,结果一下子大家看他的眼光都变得不同了……

至此,他,就再也没有发过朋友圈。

据说,去年,微信团队还对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功能进行改版,用户在文章评论留言时,会对朋友可见。

另外,大家对于微信“访客记录”和“已读”功能的上线,也是充满恐惧。

这三个功能一出,恐怕会带来更大的社交压力。

500

500

500

大家在朋友圈中小心翼翼,除了要维持人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谁也不能保证每句话都是政治正确的。

就连一向说话滴水不漏的马云爸爸,都屡屡在69问题上翻车。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10日,马云第13次当证婚人,他的这样一番话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工作上我们强调996的精神,生活上我们要669,什么叫’669’?六天六次,关键要‘9’(久)。”还说:“婚姻要幸福主要用‘丁丁’,少用‘威信’。”

再加上之前说996是福报,马云爸爸最近因为言论不当都快被喷成孙子了。

有如此高超说话艺术的大佬都不免翻车,何况我们这些“一无是处”的“社畜”?

500

“社畜”最后的倔强

“天下苦微信久矣”这句话能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社畜们内心的憋屈。

朋友圈最后成了“工作圈”“家庭圈”“鸡汤圈”“投票圈”“事业圈”和“微商圈”。

刚刚下班,用了一个小时才回到家,突然领导发来一条,“有一个紧急的会议报告,赶紧做一下,马上发给我。”(内心OS:“MMP!”回复却是,“好的领导,马上完成![奋斗]”

老妈最近迷上了拼XX和趣X条,每天发给你的,除了日常养生鸡汤之外,就是各种点一下的链接。除了给老人家做科普之外,还得点各种无聊的链接。(内心OS:“该死的微信,为什么不封这种垃圾链接。”回复却只能是,“好的,母上大人”

八百年不联系的朋友,突然给你发一个链接,“我的孩子正在参与XXX,请给28号宝宝投票!”(内心OS:你大爷!

这让越来越多的人逃离朋友圈,在微博上放飞自我。朋友圈是岁月静好、爱与和平,微博里是愤世嫉俗、尽情蹦迪。

微信上总是元气满满,微博上却是各种羊驼奔腾。这也是社畜的无奈。

或许,3天可见或者一个月可见,是当代社畜最后的倔强。这一点,恐怕张小龙都会赞同。

他甚至说过,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朋友圈重新做一次,他可能会直接将相册改成私密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完全分开,“这只不过是当时做的时候一不小心把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有了3天可见,我们对于一个月可见的需求或许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已读功能求龙叔千万不要上线,不然,我们将会面临被两个钉钉呼死的结果。没理由逃避工作,也没有可供喘息的机会。

最后要说一句,撤回功能很好,但是,能不能撤回了不要显示?这不是“此地无银”么?

现在社会的压力太大了,求各位老少爷们儿们,给年轻人一点点喘息的机会和自我的空间吧!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