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清北参观比去泰国旅游还麻烦?在开放校园这事上,你怎么看?

在去年12月29日,人民网的相关报道中列出了部分高校自疫情开放后,有关校园开放的各种规定,其中武汉大学与清华北大一样,如果要入校的话需要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预约,之后才可以通过刷身份证的方式入校。

中国人民大学则是宣布,会在2024年1月1日开始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上海的复旦大学也仅需要在线上登记身份信息,之后即可刷身份证以及随申码进入校园。

然而,网上还是有部分网友吐槽,虽然这些高校开放了预约通道,但实际情况却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方便。

比如有人抱怨,想在复旦大学现场进行预约登记,结果名额在早上10点钟就已经被预约光了,根本进不去。

500

也有人打算去武汉大学参观,但在线预约的页面一直显示正在处理中,根本没办法成功预约。

500

500

至于清华北大,预约的名额更是极其紧张,网上甚至还有人为了能够入校参观,在相关学校的贴吧中求是否有学校学生能够帮忙预约参观门票的。

500

北京大学校园贴吧里有人问能否可以给张参观票

相比起上述几所进去前还要预约登记的高校,名单上剩下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只需要刷身份证即可进入校园。北京建筑大学的明湖冰场自去年12月25日起,在周末以及寒假期间对公众开放。

500

500

在这种公众想要进校园参观十分麻烦的情况下,去年12月31日,也就是去年最后一天的时候,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发了一个通知,称从2024年1月1日开始,北大与清华两所学校的师生实现畅行互通。这意味着清华北大的学生证、校园卡以及教职人员工作证,可以允许他们自由进出两所学校。

500

这引发了部分网友的不满,有人表示,这中泰两国都互相免签了,没想到参观清华北大还要提前7天申请预约,去泰国旅行竟然比去清华北大参观还方便,真是不可思议。

500

我们这些【社会人士】进入清华北大的校园是需要提前7天预约办理【签证】的。办理清华北大的【签证】,不仅需要提前7天预约,还有每日的限额,还仅限部分周末节假日,还限定了白天具体的时段。

500

清华大学入校参观预约界面

想去未名湖边上遛个弯,居然比去新加坡还难,这是我怎么都想不通的道理。

500

1月2日,泰国总理宣布,中泰两国自3月1日起实施永久互免签证入境政策。去年年底,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对中国人实施30天入境免签政策。新马泰都对中国人免签,咱们说走就走,但是,反而是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对中国人要实行提前7天预约,而且限额。

进自己的大学比出国还难?放以前,这话说出来,你敢信?

武汉大学的一位教授,更是将北大清华“畅行互通”的这一措施,认为是一种孤岛化的措施,是社会衰退的前兆。

500

从2024年1月1日起,北大清华将交互身份核验信息,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第一眼看,这似乎是关于“开放”的故事,但看第二眼,却发现这是一个扩大版的“封闭”的故事。很显然,清华北大师生互通的背后,其实是自绝于城市,自绝于社会。这一政策,方便了两校师生,却麻烦了全社会。

它向全社会宣示:清华是北大人的清华,北大是清华人的北大,但清华北大不属于全社会。

中国最顶尖的两所精英大学,以“兼容并包”文化自傲的学校,却固步自封,带头建立“土围子”,人为设置社会孤岛,让人汗颜。也许,精英大学需要重新定义了,可以比照商业逻辑,越是标榜“私享”、“私密”、VIP、独尊,就越是精英。高校的精英地位,不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而在于其神秘感,师生的尊贵身份。

比照清华北大,如今全国有相当部分高校,都在孤岛化。孤岛化的理由简直让人苦笑不得,说是开放校园会影响校园秩序,万一学生受伤了怎么办?这种理由,简直是对大学和知识分子的侮辱,是对大学生的人格的侮辱。

教授把自己当成大学的“业主”,为封闭校园叫好,让人鄙视。大学生把自己当小孩,以为封闭校园是在保护自己,让人遗憾。大学的领导者无视公共性价值追求,校长思维降低为保安思维,考虑的不是如何服务社会,而是自身“安全”,极其短视。    

曾有一段时间,各大城市都在致力于打通微循环,让城市更畅通。现如今,这种计划似乎停顿了,议题设置都没了,更不要说执行。市政公路要经过校园、医院、单位大院,谈何容易。越是层级高的单位,越是难以沟通,越是面临讨价还价。疫情防控期间,各城市首先征用的是市属高校、党校和其他单位,省属、部属高校的协调让人望而生畏。

这也就不难理解,很多高校成了独立王国,完全不顾及所在城市的需要,市民的呼声。

事实上,早在去年2月份的时候,央视网就有一篇标题为《大学校门,该打开了》的文章。说来也有点好笑,因为当时这篇文章里恰恰是用了清华、北大、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在疫情后陆续开放为例,呼吁各大高校尽快开放校园的。

500

而对于高校校园到底该不该开放这件事,这篇文章中也有一段相应的回答。

大学校园当然应该开放,如果对外开放之后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是开放带来的问题,而是管理不善带来的问题。隔断只是疫情带来的“例外状态”,大学千万不能形成对封闭隔断的依赖,享受“封闭管理”带来的管理便利,而不顾开放需求。

是的,封闭和隔断,也许能减少一些管理成本,师生员工身份单一,进出审批,方便管理者。但隔断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心理问题,对科研、交流、实践带来的障碍,不容忽视。

“管理方便”不能凌驾于开放之上,大学应该适应开放带来的种种难度,在开放中倒逼精细管理能力的提升。

不过我更觉得,对于大学校园的开放,不只是大学管理者的问题,也与公众态度有关。大学与公众,就像邻里关系,大学校园的门怎么开,开多大,开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大学与公众的信任和友好程度。大学的开放程度,是大学和作为“邻里”的公众协商式开放的产物。

比如发达国家那些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大学校园,往往都跟所在地区和社区有着非常好的融和程度,大学在社区里,社区在大学里,有着很亲近友好的邻里关系。大学跟所在的社区一样古老,社区因大学而出名,居民到大学跑步,到图书馆看书,带孩子散步,甚至坐到教室后排旁听课程,保持着对大学教学秩序的充分敬畏,绝不会干扰教学环境。

不知道社区里的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