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后的毛岸青

Blanche50

14小时前抚顺品舍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财务经理

1947年5月,杨永寿(毛岸青)回国,被父亲安排下乡去搞土改。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有一个克山县,这里条件艰苦,但杨永寿毫无高干子弟的浮躁和骄傲,十分朴素和坚韧。

5月份,克山县还下着鹅毛大雪,杨永寿与吴继水,刘志连一起前往古家甸参加土改工作。

杨永寿穿着粗布大棉袄,跟这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睡,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在艰苦的条件下,杨永寿参加了整个土改过程。期间,他深入农户,到田里播种,敢于跟恶霸斗争,为让农民分得土地,他还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

杨永寿为克山县的土改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克山县的土改成了全国土地革命运动的榜样。

土改结束后,杨永寿还在那里工作了五个月。此间,他发现那里缺少劳力,耕畜,农具,他借助苏联农庄的经验,提出农业机械化和互助合作的建议。

与此同时,杨永寿还利用自己的文艺特长,活跃农村文化。有一次,他拿着长笛仰起头,把长笛立在鼻子上,来回走动,长笛直立不倒,获得农民一片赞叹声。他还编写土改民谣,想方设法宣传政策。1948年,杨永寿参加慰问团,向医院,烈士家属进行慰问演出,他吹奏了好几首苏联乐曲,还用俄语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获得掌声不断,大家纷纷要求他返场。

就这样,杨永寿隐姓埋名参加了八个月的土改,吃了不少苦头,人也瘦了整整一圈。

有一次,在前去谷家甸屯的途中,吴继水突然问:杨同志,谷家甸屯斗争形势恶化,过去经常有土匪出没,骚扰百姓,你在这里搞土改怕不怕?

杨永寿说:不怕,过去的斗争也是一样。

吴继水又好奇的问:你之前做什么工作的?父母都是干什么的?

杨永寿回答:自己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毕业后回国,母亲被敌人杀害了。

杨永寿在上海跟着哥哥流浪时,由于突然听说叔叔被杀害的消息,愤怒之下在电线杆写了慷慨激昂的标语,被特务看见,遭到毒打,当场头破血流,昏倒在地。因此,杨永寿落下了脑震荡的毛病。

土改结束后,杨永利回到了父亲的身边,随后在中宣部从事翻译工作。由于杨永寿精通俄语,因此在两三年的时间里,翻译出版了十多部马列著作,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这都十分难得。

杨永寿做事十分低调,总是默默埋头工作,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埋头英雄”。

1951年,哥哥牺牲了,杨永寿听说后,情绪激动,一下子就病倒了,父亲得知儿子病倒了,就安排他去苏联治病,然而没有什么效果,父亲又安排他回国治疗。

1957年,父亲建议儿子去青岛疗养一段时间。几个月后,父亲来青岛看望儿子,询问他身体和生活情况。

病中的毛岸青告诉父亲说:他梦见妈妈了,妈妈告诉他好好练字,她不能给爸爸抄文章了,让儿子练好字给爸爸抄文章。

说完,杨永寿嗓子立刻沙哑了起来。父亲心情十分沉重,他轻声的对儿子说:你看看,这是我不久前写的一首词,杨永寿接过父亲写的词,刚念到第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时,就突然大喊妈妈,放声大哭。

父亲双眼也噙满了眼泪。等儿子情绪平复了一些后,父亲把话题引到了健康上。

从此,父亲很少再见他,甚至多次拒绝见他,因为一看见他,就会想起妻子,想起大儿子。

但父亲时常与儿子通话,也时常询问身边工作人员儿子的情况,但就是不与他相见,对此,杨永寿也表示理解和接受。收起

500500500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