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宁陵派简史(下)
1.明初宁陵派族人
根据《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孔子世家谱2009谱》记载,宁陵派传至明初多为56代希字辈,56代共87人,其中39人传世至今,见下表:
注:①上表根据《孔子世家谱2009谱》制作,仅列56代希字辈87人的上代世系;②56代希字辈传世至今的有39人,已标黄色。
2.明太祖诏修褒圣侯林庙
根据《褒圣侯墓碑》《宁仪孔氏家志》《清顺治宁陵县志》《宁仪孔氏康熙谱》《孔子世家谱康熙谱》《曹县孔氏乾隆谱》《商柘孔氏乾隆谱》记载,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诏封孔希学袭封衍圣公,免各地孔氏差役,曲阜、宁陵等地孔氏林庙、祭田仍如旧制。洪武七年(1374),衍圣公孔希学上书“先圣庙堂廊庑圮坏,祭器、乐器、法服不备,乞命有司修治。先世田,兵后多芜,而征赋如故,乞减免”,太祖诏从之。此后曲阜、宁陵等地陆续维修林庙、恢复祭田。
宁陵褒圣侯墓园葬有二侯三公即褒圣侯孔德伦、孔崇基,文宣公孔璲之、孔萱、孔齐卿,以及孔子叹家族历代先祖,元末为洪水所淹,明初由宁陵附近的孔氏族人一起合资合力修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修成,并立碑纪事。
褒圣侯庙在孔集村西北部,1957年因建孔集供销社而拆毁,现为孔集乡卫生院。褒圣侯墓园在孔集村南部,南临310国道,1958年因建孔集治碱站而平毁,墓园石碑旧物用于水利建设,已埋没不存。
现仅剩《褒圣侯孔德伦墓碑文》一件,保存在《清顺治宁陵县志》中,碑文如下:
重修宁陵褒圣侯墓园的孔氏族人,主要为孔希先(仪封孔秀后裔,无官职)、孔希贤(仪封孔秀后裔,无官职)、孔希贞(仪封孔秀后裔,元末明经、静安训导,明朝无官职)、孔希兴(仪封孔秀后裔,无官职)、孔希祯(曹县孔溢后裔,元朝晋宁路教授,明洪武朝工部屯田主事,正六品)、孔希贤(曹县孔溢后裔,元朝国子监监生)、孔希则(曹县孔溢后裔,无官职)、孔希鲁(孔湧后裔,明洪武朝太常寺博士,正七品,主祀宋微子林庙)等。
《褒圣侯孔德伦墓碑文》为明朝国子助教张昌撰写,由曹县孔希祯(曹县孔溢后裔,元朝晋宁路教授,明洪武朝工部屯田主事,正六品)致信请托,张昌在纸上书写好后,由曹县孔希贤(希祯二弟)亲赴南京张昌府邸取回,然后由仪封主修人孔希先率族人请工匠刻碑,树立于褒圣侯墓园。
3.明太祖诏祀宋微子林庙
(1)明太祖诏祀宋微子林庙
根据《商柘孔氏乾隆谱》记载,文宣公孔璲之见远祖宋微子林庙废弛,请于朝修复微子墓,在墓侧建微子庙,每年正月十三、十月初一进行祭祀,制于定规,立石于庙。此后宁陵派族人奉祀宋微子林庙,断断续续,历经唐宋金元。
大明驱逐蒙虏、恢复中华,十分重视宗教、文化、血统传承,历朝奉祀、祭孔祭祖、修谱修志得到推行。
根据《文雅台碑志》《商柘孔氏乾隆谱》记载,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诏封孔希鲁为太常寺博士(正七品),主祀帝喾(三皇五帝之一,商朝王室始祖契的父亲)、宋微子(周初宋国始君)的林庙,授归德府(今河南商丘)象贤坊西街宅地一区、祭田五顷四十亩(即540亩)。
此后孔希鲁及后裔世代主祀宋微子林庙,孔希鲁家族世系见下表:
注:①历代宋微子林庙主祀,已标黄色;②孔希鲁(56代)传九世至衍字辈(65代)共41人,其中16人后裔传世至今,已标红色。
(2)宋微子林庙历代主祀
56代:孔希鲁,孔子五十六代孙、褒圣侯孔德伦(33代)二十三世孙、宁陵派始祖孔子叹(34代)二十二世孙、宋真宗安阳主簿孔延盛(45代)十一世孙、金章宗仪封县令孔元相(51代)五世孙、孔克性之子,属孔氏宁陵派,为商柘孔氏始祖。元朝末年,孔希鲁客居南京,明太祖北伐从军,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奉旨授太常寺博士(正七品),主祀宋微子林庙,授归德府(今河南商丘)象贤坊西街宅地一区、祭田五顷四十亩(即540亩)。后在归德府郭村集东北二里远购田四十顷(即4000亩),建庄孔家楼(今河南商丘睢阳区郭村镇东街行政村孔楼村,明朝称东孔楼,今称北孔楼),卒葬孔家楼西110步远田地(即孔家楼村西祖墓)。明成祖永乐年间,因靖难之变被化为方孝孺党羽,罢太常寺博士,仍主祀宋微子林庙,子孙世代主祀宋微子林庙。有一子孔试。
57代:孔试,孔希鲁独子,因父失爵以白身祀守宋微子林庙,卒葬郭村集孔家楼希鲁墓正东。有二子孔公举、孔公选。
58代:孔公举,孔试长子,邑庠生(即县学生员,中等秀才),主祀宋微子林庙,卒葬郭村集孔家楼希鲁墓西,有三子孔彦士、孔彦儒(无后)、孔彦元。孔公选有一子孔彦文。孔希鲁后裔分彦士、彦元、彦文三支,彦士、彦文后裔居归德府商丘县(今商丘睢阳区),彦元后裔居归德府柘城县(今商丘柘城县)。
注:童试分为三级,县试(一年一考,知县主考)、府试(一年一考,知府主考,通过县试方可应试)和院试(三年两考,省学政主考,通过府试方可应试),通过县试、府试的称为童生,通过院试的称为秀才。秀才选入县学读书称为邑庠生,选入府学读书称为郡庠生,选入国子监读书称为监生(监生肄业,可同举人出身而做官;贡生是监生的一种)。秀才成绩优异者给予津贴称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成绩良好者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无津贴,可递补为廪生),其他秀才均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无津贴,免费读书)。
59代:孔彦士,孔公举长子,主祀宋微子林庙,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随宗子在太学观礼,赐冠带锦衣荣身。卒年61岁,卒葬郭村集孔家楼希鲁祖墓东,有一子孔承政。
60代:孔承政,孔彦士独子,主祀宋微子林庙。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河南巡抚都御史徐仁、知府周诰扩建宋微子林庙,恢复官方春秋二祭。弘治十五年(1502年)黄河决堤,归德府城陷,微子墓与祭田均荡然无迹,遂归居郭村集孔家楼,卒葬村西希鲁祖墓西,有一子孔宏浩。
61代:孔宏浩,邑庠生,主祀宋微子林庙。卒葬郭村集孔家楼希鲁祖墓东南一里的新茔。有三子孔闻礼、孔闻易、孔闻经。
62代:孔闻礼,孔宏浩长子,邑庠生,主祀宋微子林庙。有一子孔贞官。
孔闻易,孔宏浩次子,郡庠生。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呈请知府重修微子庙,在归德府新城西北隅重建微子庙,在归德府新城南二十里青岗寺重建微子墓园(今商丘睢阳区路河镇青岗寺村)。又因祭田俱失(弘治黄河决口淹归德府),难以寻觅,出己资买文家集(今商丘虞城县闻集乡闻集村)东南一里的民田91.3亩作为祭田。卒葬父亲孔宏浩墓东,有三子孔贞观、孔贞凤、孔贞奇。
孔闻教,孔公选玄长孙、孔彦文曾长孙,在郭村集西南十八里购田建庄,名南孔家楼(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勒马乡孔庄行政村孔楼村,谱称南孔楼),卒葬南孔家楼西南半里新茔,有四子孔贞乾、孔贞印、孔贞兰、孔贞平,四子均葬闻教墓旁。孔贞乾后裔留居郭村集孔家楼,传至74代(繁)绝嗣。孔贞印后裔居勒马乡孔楼村,孔贞兰后裔居勒马乡孔庄村,孔贞平后裔居勒马乡林堂村,今孔公选、孔彦文后裔均为此三人后代。
63代:孔贞官,有二子孔尚古、孔尚策。孔贞官传五世绝嗣。
孔贞凤,尼山书院学录,从九品,主祀宋微子林庙,此后均由孔贞凤后裔担任宋微子林庙主祀。孔贞凤富于田产,安于耕读,有田九十八顷(即9800亩)、城宅一处。卒葬孔家楼希鲁祖墓东、宏浩祖墓北的新茔,有七子孔尚和、孔尚清、孔尚时、孔尚翼、孔尚达、孔尚英、孔尚智。
注:尼山书院位于尼山孔庙以北,又名尼山诞育书院,元至元二年(1336年)始建,设山长一名,主尼山孔子庙祀事,由衍圣公保举孔氏族人充任。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改称学录,秩视国子监,从九品。清代又称国子监学录,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改定为正八品。
64代:孔尚翼,邑庠生,主祀宋微子林庙。兄弟七人分家,分得郭村集西十里孔家楼(今商丘睢阳区临河店乡卷地张行政村孔庄村,明朝称西孔楼,今称北孔庄)田地八顷(800亩)、席家路口田地六顷(600亩)、城宅一处、庄户(即佃户)一区,常住城内。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闯贼入陕西途中攻打归德府,孔尚翼负责守外城,城破率家人杀贼十八人,身受十数枪,被捉后骂不绝口,被贼以刀刺喉,倒卧城西门外五日后方绝气。六弟尚英、七弟尚智等亲人均遇难。有二子孔衍桧、孔衍楷。
4.明世宗诏封世袭国子监学正
(1)孔希贤家族
孔希贤,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克文(孔秀嗣孙)长子,元末褒圣侯墓园为洪水所淹,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念宁陵庙林漫没、世业荒芜,偕弟希先及族人立坊建碑以表之。子一立刚。
孔希贤后裔见下表:
57代:孔立刚,孔希贤长子,明永乐年间在仪封县清陵岗东南开荒数千余亩,遂在此建庄,名曰孔家营。子三公镛、公瞻、公政。
58代:孔公镛,孔立刚长子,明成祖丁酉(1417年)贡进士(举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授官,卒年96岁。子四彦绶、彦海、彦纪、彦经。
59代:孔彦纪,孔公镛三子,历代祭田及私田5.7万余亩载在墓表,正统年间黄河决口水淹祭田,祭田被豪民侵占80%,界石墓表均被焚毁,孔彦纪与堂叔孔公镒联合上告归德府,归德府判给4000余亩作为祭田,剩余判给民众。子三承宗、承宏、承寅。
(2)诏封世袭国子监学正
60代:孔承寅,孔希贤玄孙、孔彦纪三子,明正德年间去曲阜祭祖,被衍圣公孔闻韶委任为宁陵林庙举事,约束族人。
根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孔承寅墓志铭》《宁仪孔氏家志》《宁仪孔氏康熙谱》《明史-王廷相传》记载,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诏封孔承寅世袭国子监学正,主宁陵褒圣侯祀事。卒年78岁,子二弘初、宏望。
61代:孔弘望,承寅次子,衍圣公府给札奉祀,遵上文建立承袭碑,主宁陵褒圣侯祀事。子一闻志。
62代:孔闻志,宏望子,庠生,子一贞述。
孔承寅后裔见下表:
5.明思宗诏封世袭国子监学正和学录
(1)孔希先家族
孔希先,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克文(孔秀嗣孙)次子,元末褒圣侯墓园为洪水所淹,率宁陵附近族人重修褒圣侯墓园,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子三立敬、立孝、立道。
孔希先后裔见下表:
57代:孔立敬,孔希先长子,永乐年间,在仪封县东北的沙沟东部又开垦较多耕地,卒葬新桥村祖墓东,子一公义。
58代:孔公镒,孔希先三子立道的长子,邑增生。正统初年,诏访圣贤子孙流寓外地者免差,孔公镒、孔彦纪奏准行查免役,孔氏子孙就其所在儒学肄业有材质可用者,量加甄别。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决口,宁陵林庙被淹,迁祖庙于仪封,遵诏修葺祖庙,添设门役一名。历代祭田及私田5.7万余亩载在墓表,黄河决口宁陵被淹后,祭田被豪民侵占80%,与堂侄孔彦纪联合上告归德府,归德府判给4000余亩作为祭田。
孔公义,孔立敬之子,卒葬新桥村祖墓西南,子三彦素、彦结、彦信。
59代:孔彦信,孔公义三子,成化年间饥荒,罄其所积粟帛贷之以济乡里贫乏,爱兄子如已出,临终犹卖田一区使之为长生业。子二承寄、承宋。
(2)诏封世袭国子监学正
60代:孔承宋,孔希先玄孙、孔彦信次子,邑廪生,去曲阜祭祖被族人推举为家长。子一弘仁。
61代:孔弘仁,孔承宋独子,邑增生,著《萌孽集》二十卷。子三闻过、闻庭、闻遲。
62代:孔闻过,孔弘仁长子,万历年间,恩赐寿官,卒年88岁。子三贞有、贞右、贞尤。
63代:孔贞有,孔闻过长子,廪生,屡遭河患而不怨天尤人,上禀官府将祭田补回。潜心二十余年,纂修《宁仪孔氏家志》。子一尚真。
孔贞右,孔闻过次子,协助长兄孔贞有修《宁仪孔氏家志》,并与子尚贽合力刊刻出版。子一尚贽、尚忠、尚赞。
孔贞尤,孔闻过三子,壮年去世,因子贵赠封登仕郎、国子监学正。子一尚桂(早夭无后)、尚林(庠生)、尚泉(奉祀生)。
注:奉祀生,俗称“香火秀才”,为祭祀名臣与圣贤而设,北宋已有,负责定期祭祀、林庙维修、祭田管理等,待遇等同庠生。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孔庙圣贤始设奉祀生,清承明制,孔庙圣贤奉祀生逐步增多,光绪年间占全部奉祀生的70%。
孔承宋后裔见下表:
64代:孔尚林,孔闻过次子,早年丧父,跟从长伯孔贞有读书,考中邑庠生。子六衍齐、衍申、衍吉、衍侯、衍振、衍提。
崇祯元年(1628年),衍圣公咨吏部具题,诏授孔尚林为国子监世袭学正,主褒圣侯林庙祀事。崇祯十五年(1642年),流寇乱仪封,祖庙被毁。清顺治十二年(1649年),与长子衍齐重修祖庙,门坊焕然一新。
(3)孔希贞家族
56代:孔希贞,孔字忠之孙、孔克敬长子,元末明经,任静安训导。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因父葬新桥村,在附近蚕岗坡置业安家。子二立能、立华。
57代:孔立能,子一孔公端。孔立华,无后。
58代:孔公端,孔立能长子,举人,授山西平阳府同知。子三彦昭、彦迁、彦敬。
59代:孔彦昭,孔公端长子,迁居兰考县韩相坡村,子五承忠(无后)、承爱、承禧、承宣、承安(无后)。
60代:孔承爱,孔彦昭次子,住兰考县韩相坡村,子二弘佑、弘伸。
61代:孔弘佑,孔承爱长子,住兰考县韩相坡村,庠生,子二闻二、闻三。
62代:孔闻二,孔弘佑长子,住兰考县韩相坡村,教子有方,生六子,四人中庠生,一人中举人。子六贞精(庠生)、贞粹(庠生)、贞英(庠生)、贞俊(岁贡生)、贞杰(庠生)、贞伟。
63代:孔贞俊,孔闻二四子,住兰考县韩相坡村,岁贡生,子二尚睿(奉祀生)、尚灿(奉祀生)。
64代:孔尚睿,孔贞俊长子,住兰考县韩相坡村,奉祀生,子二衍重、衍先。
孔希贞后裔见下表:
(4)诏封世袭国子监学录
65代:孔衍重,孔子叹三十一世长孙、孔蕴二十九世长孙、孔从伦十七世长孙、孔赟之十三世长孙、孔字忠十一世长孙、孔希贞九世长孙,孔闻过次子,孔尚睿长子,子五兴庠、兴序、兴校、兴学、兴哲。
明思宗崇祯年间,为平衡宁陵派最长门孔希贞后裔,衍圣公咨吏部具题,诏授孔衍重为国子监尼山书院世袭学录,协褒圣侯林庙祀事。
1.清初宁陵派族人
根据《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孔子世家谱2009谱》记载,宁陵派传至清初多为65代衍字辈,65代共925人,见下表:
2.褒圣侯林庙主祀
(1)世袭国子监学正
65代:孔衍齐,大明世袭国子监学正孔尚林长子,清顺治七年(1650年)世袭国子监学正,顺治九年(1652年)皇帝临雍陪祀,赐衣。根据《清顺治宁陵县志》记载,清初褒圣侯林庙祭田为十四顷零十五亩(即1415亩)。子三兴发、兴淇(奉祀生)、兴炳(奉祀生,赠修织郎,任曹县县丞)。后裔住河南开封兰考县小宋镇孔庄寨村。
66代:孔兴发,孔衍齐长子,康熙十二年(1673年)承袭国子监学正。子四毓璋、毓𤣮(修织郎,延津县教谕,嗣子传鑑)、毓璁(监生,子四传谦、传鑑、传让、传谧)、毓珂(无后)。
67代:孔毓璋,孔兴发长子,庠生,承袭国子监学正。子一传钧。
68代:孔传钧,孔毓璋子,承袭国子监学正。子一继绪。
69代:孔继绪,孔传钧子,乾隆十年(1745年)承袭国子监学正。无子,毓璋支绝后,以广远(毓璁曾长孙)为嗣子。
70代:孔广远,孔毓璁曾长孙、传谦长孙,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承袭国子监学正。子二昭灿(因眼疾失读)、昭崇(早夭)。
孔广逊,传谦次孙,代理国子监学正。无后,嗣子昭昂(传谦第三孙广邃的长子)。
孔广田,孔传鑑(毓𤣮嗣子)长孙,因堂兄广远有疾,堂侄昭灿失读,于嘉庆五年(1800年)世袭国子监学正,重修宁陵圣庙、褒圣侯林墙、仪封祖庙,立优免碑于考城县。子三昭炘、昭煊、昭煖。
71代:孔昭炘,孔广田长子,道光十四年(1834年)承袭国子监学正。无子,嗣子宪铭(昭煊子)。
孔昭灿,孔广远长子,因眼疾失读而未能承袭。有一子宪清、一孙庆才。
孔昭昂,孔广逊嗣子、广邃长子,子二宪钊、宪友。
孔昭恩,明嘉靖时期国子监学正孔承寅十一世孙、孔毓永四世长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承袭国子监学正。
72代:孔宪铭,孔昭炘嗣子、昭煊子,庠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承袭国子监学正。无后,广田支绝嗣。
孔宪钊,孔广逊嗣孙、昭昂子,宪铭去世后,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承袭国子监学正,民国九年(1920年)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国子监学正改为奉祀官。子二庆洙、庆泗。
孔宪庚,明嘉靖时期国子监学正孔承寅十二世孙、孔昭恩长子,承袭国子监学正。
73代:孔庆宗,明嘉靖时期国子监学正孔承寅十三世长孙、孔毓宸六世长孙,清光绪二年(1876年)承袭国子监学正。有二子繁钦、繁畅。
孔庆洙,孔宪钊长子,民国奉祀官,解放后不再奉祀。
孔庆才,孔广远曾长孙。
(2)世袭国子监学录
65代:孔衍重,孔希贞的十一世长孙,宁陵派最长,清朝初年仍孔衍重封为国子监尼山书院世袭学录。子五兴庠、兴序、兴校、兴学、兴哲,兴庠有三子均无后,兴校、兴哲无子,衍重后裔仅兴序、兴学传世至今。
66代:孔兴学,孔衍重四子,庠生,任洙泗书院学录。子一毓恒。
67代:孔毓恒,孔兴学子,奉祀生,袭洙泗书院学录。子三传习、传旧、传宗。
68代:孔传习,孔毓恒长子,庠生。子二继伟、继伍。
孔传宗,孔毓恒三子,袭洙泗书院学录。子三继伯、继叔、继太。
69代:孔继伍,孔传习次子,袭洙泗书院学录。子一广坦。
孔继伟,孔传习长子,太学生。子一广均。
70代:孔广坦,孔继伍子,任孔府五品执事官,袭洙泗书院学录。昭森、昭林、昭木。
孔广均,孔继伟子,太学生。无子。继伟支绝嗣。
71代:孔昭森,孔广坦长子,世袭国子监尼山书院学录。无子,以三弟昭木子宪珍为嗣子。
孔昭林,孔广坦次子,任尼山书院国子监学录。
孔昭木,孔广坦三子,有一子宪珍。
72代:孔宪珍,孔昭森嗣子、昭木子,袭国子监尼山书院学录。子一庆元。
73代:孔庆元,孔宪珍子,袭国子监尼山书院学录。子三繁濬(子一祥钵)、繁浚(子一祥钟)、繁溶(子一祥铸)。
74代:孔繁浚,孔庆元次子,袭国子监尼山书院学录。子一祥钟。
75代:孔祥钟,孔繁浚子,袭国子监尼山书院学录。解放后不再奉祀。
3.宋微子林庙主祀
(1)清朝主祀沿袭
清世祖顺治十七年(1660年),授孔衍桧(宋微子林庙主祀孔尚翼长子)为宋微子林庙奉祀生,主祀宋微子林庙,官差扰累,具呈本县准免差徭。
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归德府立孔氏族人优免差役碑,碑文收录于《孔府档案-康熙续谱》中,记录孔希鲁后裔主祭帝喾、高辛、微子庙墓的朝廷恩例,为载在归德府志书的嫡系正派。
见下图:
(2)宋微子林庙历代主祀
65代:孔衍桧,宋微子林庙主祀孔尚翼长子,明思宗崇祯年间邑庠生。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攻陷归德府,父孔尚翼负责守外城遇害,族人死伤甚多,孔衍桧亦伤十余处,听父言逃出城外,回郭村集西孔家楼(郭村集西北十里,今商丘睢阳区临河店乡卷地张行政村孔庄村)养伤三月余方愈。闯贼去,寻父尸不得,衣冠招魂葬父,弟孔衍楷被贼掳走。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得信知弟孔衍楷在南阳府,赴南阳找回。顺治十七年(1660年),授孔衍桧为微子庙奉祀生,主祀宋微子林庙,官差扰累,具呈本县准免差徭。寿73岁(生卒1624-1696),葬郭村集孔家楼西南半里希鲁祖墓附近,有一子孔兴远。
66代:孔兴远,孔衍桧独子,清朝邑庠生,主祀宋微子林庙,修《商柘孔氏康熙谱》(1684年修成),住商丘郭村集西孔家楼(今商丘睢阳区临河店乡卷地张行政村孔庄村),治家有法、克勤克俭、教子有方、睦族敬宗,有田50余顷(5000余亩),寿59岁(生卒1655-1713年),葬郭村集孔家楼(谱称北孔楼,今河南商丘睢阳区郭村镇东街行政村孔楼村)父亲孔衍桧墓旁,有二子孔毓藻、孔毓蘩。
67代:孔毓藻,孔兴远长子,清朝邑庠生,主祀宋微子林庙。清世宗雍正九年(1731年),维修微子庙前照壁墙圯。雍正十二年(1734年),维修微子庙大殿屋檐、天花板等。雍正十三年(1735年),自孔兴玘(奉祀生,孔彦文七世孙、孔衍麟之子)管理祭田,庙外房基科租多未完纳,上呈县尊张寿长,判每年收银五两余。清高宗乾隆五年(1740年),青岗寺集唐广德毁坏微子墓园墙壁、侵占墓基,具呈县尊顾公究治,物归墓园。乾隆六年(1741年),因年老由长子孔传敬主祀宋微子林庙。乾隆九年(1744年),主持修成《商柘孔氏乾隆谱》。寿67岁(生卒1687-1753年),葬郭村集西孔家楼(今商丘睢阳区临河店乡卷地张行政村孔庄村)正西新茔,有二子孔传敬、孔传畬。
68代:孔传敬,孔毓藻长子,清朝乾隆年间监生,任尼山书院学录(正八品),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主祀宋微子林庙,当年出己资三十余金重修微子庙。乾隆九年(1744年),乡里摊派河工木料,上告县尊缪公获准免差役。乾隆十五年(1750年),乡里摊派勒马集孔氏族人军需皇费,上告县尊王公获准免杂差。乾隆十九年(1754年),青岗寺僧惠普毁坏微子墓匾额木雕、盗卖墓园树木,上呈知府予以惩治及赔偿。寿54岁(生卒1704-1757年),葬孔家楼正西新茔,有一子孔继中。孔传敬生前欠下巨额赌债,又逢荒谦,弟孔传畬迫不得已,将郭村集西孔家楼(今商丘睢阳区临河店乡卷地张行政村孔庄村)宅田卖给陈含辉以还债,仅留坟地、祭田、坑、庙、庄户(即佃户),只剩30余亩。
孔传畬,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长兄孔传敬去世,孔传畬继兄管理微子庙。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著微子庙祀典则例十条,并率族人修缮微子庙。因卖祖田替兄还债,备受族人压力,未几卸任。后勤俭持家,在勒马集尤庄村向戚度恒购买田产230余亩,与侄孔继中平分,后裔遂居勒马乡尤庄行政村后杨庄村。有二子孔继宦、孔继赉。孔继中传五世绝嗣,孔继宦无子,宋微子林庙主祀孔衍桧后裔仅剩孔继赉一支,后裔居勒马乡后杨庄村、南翟楼村。
此后,孔衍桧家族离开郭村集,避居勒马集后杨庄,宋微子林庙祀事交由孔彦文后裔管理。
(3)宋微子林庙历任管理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尼山书院学录孔继彰(69代,孔彦文十世孙、孔衍常四世长孙)主祀宋微子林庙,并率族众重修宋微子林庙。
自69代始,孔彦文后裔管理宋微子林庙祀事,先由孔继彰、孔广智叔侄(贞平、衍常后裔)两代管理,死后交由孔昭泰(贞印、衍麟后裔)管理,死后交由孔彦文十三世长孙孔宪文(贞印、衍华后裔)管理,死后交由长子孔庆俊(贞印、衍华后裔)管理。
除上述五人宋微子林庙主管外,孔衍华、孔衍麟、孔衍敬、孔衍常四支宗亲均派代表协助管理。
具体如下:
69代:孔继彰,孔彦文十世孙、孔贞平六世孙、孔衍常四世长孙,任尼山书院学录,主祀宋微子林庙,并率族众重修宋微子林庙。有一子广恩。
70代:孔广智,孔彦文十一世孙、孔贞平七世孙、孔衍常五世孙、孔继彪次子,宋微子林庙主祀孔继彰之侄,管理宋微子林庙祀事,赎回文家集祭田20余亩。有三子昭魁、昭藏、昭武。
71代:孔昭泰,孔彦文十二世孙、孔贞印八世孙、孔衍麟(微子庙奉祀生)六世孙、孔兴玘(微子庙奉祀生)五世孙、孔毓成(洙泗书院学录)四世孙、孔广德次子,管理宋微子林庙祀事。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禀请知府钱宝琛重修微子庙,教谕王有隽亦赞襄助修,庙旁为居民侵占建房之地均恢复原貌。子一宪羿。
孔昭德,孔彦文十二世孙、孔贞平八世孙、孔衍常六世孙,国子监监生,同治捻乱期间,倡导族人筑寨以抗捻匪,同治年间参与重修宋微子林庙,光绪年间与族侄孔宪文、孔宪锟一起续修《商柘孔氏光绪谱》。有四子孔宪鼎、孔宪书、孔宪礼、孔宪易。
72代:孔宪文,孔彦文十三世长孙、孔贞印九世长孙、孔衍华七世长孙、孔昭著长子,邑庠生,任孔府五品执事官,管理宋微子林庙祀事。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捻军起义,土寇过境归德府,文家集佃户大半从贼,祭田荒芜,无人交租。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捻军渐平,人复旧业,上呈官府查比课祖如数完纳,恢复祀典如旧。同治四年(1865年),微子庙大殿倾颓,屡呈府县倡修,均蒙批候等兴修,后命族弟宪易率族侄庆朝庆昌庆文庆麟庆春等赴文家集召集佃户,晓以大义,将祭田年租每亩1400文增至2400文,以积蓄重修微子庙。同治十一年(1872年),公私合修宋微子林庙。同治十二年(1873年),宋微子林庙重修竣工。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年),与族叔孔昭德、族弟孔宪锟一起修成《商柘孔氏光绪谱》。有一子孔庆俊。
协助管理宋微子林庙有孔宪智(衍麟后,71代宋微子林庙管理孔昭泰之子)、孔宪猷(衍敬后,洙泗书院学录孔昭彩长子,微子庙奉祀生)、孔宪锟(衍敬后,八品修职郎孔昭荣长子,国子监监生,孔府五品执事官)、孔宪锋(衍敬后,八品修职郎孔昭荣次子,微子庙奉祀生)、孔宪镔(衍敬后,八品修职郎孔昭荣三子,孔府七品执事官)、孔宪岳(衍敬后,孔昭量长子,微子庙奉祀生)、孔宪可(衍敬后,洙泗书院学录孔昭端长子,微子庙奉祀生)、孔宪鼎(衍常后,孔昭德长子,郡庠生)、孔宪礼(衍常后,孔昭德三子,邑庠生)、孔宪易(衍常后,孔昭德四子)。
孔宪锟,孔衍敬七世孙、孔昭荣(八品修职郎)长子,国子监监生,任五品执事官,品高学优,教授生徒不计。同治十一年(1872年),参与重修宋微子林庙。光绪六年(1880年),与族叔孔昭德、族兄孔宪文一起修成《商柘孔氏光绪谱》,曾携族人两次赴曲阜续谱,蒙衍圣公孔令贻钤盖印章,一切经费半出己资。光绪十三年(1887年),有宋姓恶绅觊觎祭田,与族侄孔庆俊上告县尊恩钟,获判“既为孔姓自置私田,宋姓不得觊觎,立即取具甘结,立为成案”。寿75岁,葬勒马孔庄东南隅新茔,有二子孔庆恩、孔庆朝。
注:孔府圣庙执事官,清朝置,为衍圣公属官,掌祭祀分献,并司爵帛香祝,名额设四十人,三品二人,四品四人,五品六人,七品八人,八品、九品各十人,由衍圣公会同山东学政拣选孔氏族人补授。
73代:孔庆俊,孔彦文十四世长孙、孔贞印十世长孙、孔衍华八世长孙、孔宪文之子,管理宋微子林庙祀事。光绪十三年(1887年),有宋姓恶绅觊觎祭田,与族叔孔宪锟上告县尊,获赢。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与族弟庆朝、庆家重修微子墓拜殿、微子庙大殿。有五子孔繁昌、孔繁德、孔繁忠、孔繁进、孔繁丰。
协助管理宋微子林庙有孔庆朝(衍敬后,孔宪锟次子)、孔庆家(衍麟后,71代宋微子林庙管理孔昭泰之孙)、孔庆昌(衍敬后,孔宪锋长子)、孔庆麟(衍常后,70代宋微子林庙管理孔广智侄曾孙、孔昭德长孙)。
孔庆朝,孔衍敬八世孙、孔宪锟次子,国子监贡生,任河南府宜阳县(今洛阳市宜阳县)教谕。同治年间,与族叔宪易、族弟庆昌庆文庆麟庆春等赴文家集召集佃户,晓以大义,将祭田年租每亩1400文增至2400文,后参与重修宋微子林庙。光绪年间,参与续修《商柘孔氏光绪谱》。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教谕孔庆朝率孔庆家、孔庆俊等族人,与商丘县尊孔繁洁(曲阜衍圣公近支)一起重修微子墓拜殿、微子庙大殿,费公私钱400余元。1925年,主修完成《商柘孔氏民国谱》。有二子孔繁祉、孔繁祜。
孔庆俊、孔庆朝管理宋微子林庙至1935年,其后由勒马南翟楼孔繁周(又名繁兴)管理至1949年,再由勒马孔庄孔祥恒(又名祥祝)管理至1958年。
(4)宋微子林庙现状
1952年,河南土改,文家集祭田(位于商丘虞城县闻集乡闻集村)分给佃户。
1958年,微子庙(位于商丘古城西北角)被拆,改建为商丘县教师进修学校,后微子墓园(位于商丘睢阳区路河镇青岗寺村)亦被平毁,宋微子林庙奉祀中断。
2000年,印度尼西亚华侨宋良浩先生来商丘寻根谒祖,捐资四百余万元,在商丘睢阳区路河镇青岗寺村的原微子墓园旧址,重修微子墓园,并新命名为“微子祠”(非明清微子庙)。
2002年,微子祠重修竣工,成为商丘旅游景点,交由商丘宋氏宗亲会管理。
1.十万后裔
根据《孔子世家谱2009谱》记载,宁陵派共收录98127人,约十万后裔,世系和后裔分布见下表:
注:①宁陵派56代希字辈共86人,其中39人后裔传世至今,上表只列此39人上代世系。②宁陵派第三支(孔蓄后裔)世系采用《孔子世家谱民国谱》记载。③宁陵派收录的98127人中,其中24959人为民国谱收录,剩余73168人为2009谱新录入;73168人中男性占比约80%,即5.8万人,则男女合计11.7万人;故推算,2008年宁陵派在世人口男女合计10余万人。
2.三十九希
根据《孔子世家谱2009谱》记载, 宁陵派56代希字辈共86人,其中39人后裔传世至今,后裔世系和分布如下:
(1)孔希贞后裔(蕴后)
(2)孔希贤后裔(蕴后)
(3)孔希先后裔(蕴后)
(4)孔希舜后裔(蕴后)
(5)孔希德后裔(蕴后)
(6)孔希天后裔(蕴后)
(7)孔希贤后裔(蕴后)
(8)孔希哲后裔(蕴后)
(9)孔希安后裔(蕴后)
(10)孔希成后裔(蕴后)
(11)孔希信后裔(蕴后)
(12)孔希敖后裔(蕴后)
(13)孔希明后裔(蕴后)
(14)孔希朱后裔(蕴后)
(15)孔希蔡后裔(蕴后)
(16)孔希尧后裔(蕴后)
(17)孔希宁后裔(蕴后)
(18)孔希良后裔(蕴后)
(19)孔希杜后裔(蕴后)
注:孔贞善上代未详,迁居河北宁晋县汤家寨。
(20)孔文后裔(蕴后)
注:孔文为孔铭之子,孔铭为孔惟一、孔简后裔,上十五代未详,明初世袭千户,屯田开垦于河北固安县牛驼子,后裔遂居焉。
(21)孔希仁后裔(蕴后)
(22)孔希杶后裔(蕴后)
(23)孔希玉后裔(蕴后)
(24)孔希盛后裔(蕴后)
(25)孔希贤后裔(蒙后)
(26)孔希原后裔(蒙后)
(27)孔希达后裔(蒙后)
(28)孔希礼后裔(蒙后)
(29)孔希寅后裔(蒙后)
(30)孔希良后裔(蒙后)
(31)孔希圣后裔(蓄后)
(32)孔希贤后裔(蓄后)
(33)孔希则后裔(蓄后)
(34)孔希鲁后裔(蓄后)
(35)孔希舜后裔(蓄后)
(36)孔希庆后裔(蓄后)
(37)孔希英后裔(蓄后)
(38)孔希运后裔(蓄后)
(39)孔希宗后裔(蓄后)
注:①《孔子世家谱2009谱》将《孔子世家谱民国谱》里的宁陵派第三支另立为河洛派,经过十余年论证,2022年在续谱协会的主持下,各支代表投票和协商决定孔与见后裔回归宁陵派第三支,孔与闻后裔留在河洛派;②孔希圣、孔希贤、孔希则、孔希鲁、孔希舜、孔希庆、孔希英属于孔与见后裔,回归宁陵派第三支;③孔希运、孔希宗属于孔与闻后裔,留在河洛派。
3.褒圣侯林庙主祀后裔
褒圣侯林庙主祀由世袭国子监学正负责,由世袭国子监学录协助。清朝以后,世袭国子监学正主要由孔衍齐(希先后)后裔担任,孔承寅(希贤后)后裔在清朝后期亦有三人担任,世袭国子监学录由孔衍重(希贞后)后裔担任。
孔承寅、孔衍齐、孔衍重三支后裔世系和分布见下文,袭封人已标黄色。
(1)世袭国子监学正孔承寅后裔
注:①61代孔弘望(希贤后)之后,孔尚林(希先后)担任国子监学正,其后均为孔尚林后裔承袭;②清朝后期,孔承寅后裔孔昭恩、孔宪庚、孔庆宗亦担任国子监学正;③75代孔祥明,为世袭国子监学正孔承寅第十五世长孙,有二子孔令牛(1944年生)、孔令骡,有一孙孔德利(1987年生,令牛子)。
(2)世袭国子监学正孔衍齐后裔
注:①67代及以后的世袭国子监学正,均已无后;②75代孔祥立,为世袭国子监学正孔衍齐第十世长孙,1954年生,有二子孔令安、孔令熙。
(3)世袭国子监学录孔衍重后裔
注:①69代及以后的世袭国子监学录,均已无后;②75代孔祥太,为世袭国子监学录孔衍重第十世长孙,为宁陵派始祖孔子叹第四十世长孙,在宁陵派中世系最长,有二子孔令文、孔令超。孔令文,1965年生,有一子孔德松(1986年生)。
4.宋微子林庙主祀后裔
宋微子林庙主祀由明太祖太常博士孔希鲁及后裔负责,孔希鲁后裔分彦士(公举子)、彦元(公举子)、彦文(公选子)三支,彦士、彦文后裔居归德府商丘县(今商丘睢阳区),彦元后裔居归德府柘城县(今商丘柘城县)。
宋微子林庙主祀孔彦士传至衍字辈共九人,仅孔衍桧、孔衍楷后裔传世至今,清朝开始由孔衍桧及后裔主祀宋微子林庙。
清朝嘉庆年间,尼山书院学录孔继彰(69代,孔彦文十世孙、孔衍常四世长孙)担任宋微子林庙主祀,此后由孔彦文后裔管理宋微子林庙,由孔衍华、孔衍麟、孔衍敬、孔衍常四支宗亲负责管理。
孔衍桧、孔衍华、孔衍麟、孔衍敬、孔衍常五支后裔世系和分布见下文,主祀人已标黄色。
(1)宋微子林庙主祀孔衍桧后裔
注:①68代宋微子林庙主祀孔传敬,传至74代(繁)而无后;②78代孔维豪,2007年生,为宋微子林庙主祀孔衍桧第十三世长孙,为明太祖太常博士、宋微子林庙主祀孔希鲁第二十二世长孙,在孔希鲁后裔中世系最长。
(2)宋微子林庙管理(孔衍华、孔衍麟、孔衍敬、孔衍常)后裔
注:①宋微子林庙历任管理已标黄色,协助管理已标绿色;②73代孔庆俊,有5子9孙18曾孙17玄孙。孔德良,为孔庆俊玄长孙,为孔彦文第十八世长孙,1970年生,有一子维招(1994年生)、一孙垂泽(2018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