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时已然有离势:徐向前去山东的背景(徐向前评传71)
1
徐向前去山东这事,看起来是顺理成章的。冀南根据地已经成型,下一步派你去山东,加强领导,大力发展根据地,这很正常啊,而且事实上也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
但如果结合当时的大背景看,这个过程恐怕就没那么丝滑了。不仅没那么丝滑,甚至去的都别别扭扭。
为什么?因为在伟人的规划中,根本就没有徐向前去山东这件事。
前边我们就提到过,在一般的历史叙述中,似乎一切都顺滑流畅,伟人等老大们洞彻形势,然后划谋定计,然后一步步有条不紊地走向预定的轨道,并迎来最终的胜利。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不是深一脚浅一脚、左一下右一下地摸索这前进?谁不是披荆斩棘、跌跌撞撞才最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所以在抗战之初,虽然伟人等高瞻远瞩,制订了大的方略,但具体的发展步骤却并不清晰,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认识的深入不断调整,不断摸索,这个过程不可能有确定不移的方向和决策。
比如抗战之初,我们进军陕甘宁隔壁的山西,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建立了四个根据地后,面对下一步的发展问题,伟人及各位老大就是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战略,最终才有了较为清晰的发展方略的。
立足山西,这是第一步。那第二步呢?
1938年初,长江局根据敌人即将进攻武汉的形势,提议应该往南发展,将重点放在河南,特别是豫鲁皖几省交界的地带;北方局则认为,应进一步发展河北、山东等华北地区。
这种情形比较容易理解,长江局和北方局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位置不同,视野不同,对形势的分析和看法自然也不相同。
尽管有分歧,但两种发展方向中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山东。山东是沟通华北和华中地区的桥梁。
这时候,山东的重要性就开始闪烁了。
伟人则通盘考虑,提出三步走的战略,大概就是:
先发展临近的河北平原地带,这个近,有进退的余地,而且是典型的平原,正好可以试手,看能否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如证明可以,则继续进入隔壁的山东,并往南发展至苏鲁边界处的徐州、连云港地区;然后,再往南进入安徽,在鄂豫皖边发展根据地。
伟人的战略大概综合了两种意见,但归根结底是要向南发展,挺近华中地区。而在这一战略中,山东的地位得以进一步显现,成为挺近华中战略的一个桥梁和跳板。
那么,这个重要发展方向的任务由谁来承担呢?
伟人的意思,当然是115师。
对此,伟人在战略设想的陈述中就明确提到了这一点,“第一步,第115师进入河北。”
所以从一开始,对于承担我军下一步重点战略发展方向的部队,伟人就是考虑的115师。

1937年11月至1938年10月,八路军创建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略图。没找到其他很清晰的图,这个大概方位都有,可以一看。
2
关于“嫡系”这个问题,我们以前提到过,这里不妨再说说。这种嫡系与非嫡系的区别确实是没有办法的。在大事上,你当然要用心腹。不是出于私心,就是从实际做事的角度看,出于习惯、了解、以及可能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情感因素,我就是觉得这班亲兵更可靠、更能干,可以吗?为保证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了大局,我要他们上,可以吗?何况,人都是血肉之躯,都有七情六欲,即便极端的理智也不可能绝对的不掺杂感情的因素。所以,这个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伟人后来在整风前后专门组织了对“山头”问题的讨论,并且认为对山头问题应辩证看待,应认识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认识其革命发展历史的现实背景,应该承认山头、认识山头,进而消灭山头。对于这个问题,伟人在谈到红七军、红五军的问题时,也提出自我批评,承认错误,并说“为什么会有错误呢?这里头表现着一个不信任,认为(红五军)从白军暴动出来,不可靠,不信任。”
厉害!你琢磨琢磨,能说出这种话,很了不起!
这是正视现实,正视人性、人心,并向其开战的节奏。
所以,我希望在涉及到这一点时不会引起某些朋友的误会。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说,对于如伟人这般的人物,我觉得也不应该以世俗道德去衡量。
3
这样,接续上边,我们说一开始向外发展的战略任务的承担者,在伟人心里就是115师。出河北,进山东,南下华中,开拓并领导预想中的核心根据地,这都得115师来干。
但当时伟人还没有绝对的权威,长江局、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的意见都必须充分照顾到。
八路军总部根据当时各部队的实际位置和实际情况,出于纯军事眼光,建议晋西北的115师就近先出潼关、洛阳以南,而由晋西南的129师出豫皖鲁,争取到鄂豫皖。
但这一战略并未立即实施。还是那话,伟人等人对日军的动向和形势的具体发展还不明晰,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之前,伟人认为日军有进攻西北的可能,对部队的部署根据对形势的判断有过各种计划。这时候,伟人仍认为日军“确有进攻陕北在政治上打击共产党之计划”,要求第129师“配合林贺两师,打击晋西之敌,并便于向西转移”。
日军的动向出乎伟人意料,在徐州会战之后,形势清晰起来,陕甘宁边区的危险不存在了。
随即,既定战略开始实施。出于实际战略位置的考虑,八路军总部的意见得以实施,即由129师,而非115师开始第一步计划的实施。
这就有了1938年4月23日徐向前率129师路东纵队进入冀南。
你看,其实从这一步起,就不合伟人的意了。
不知道徐向前是否有意,在冀南派部队往冀鲁边活动时,其中主力选择了曾国华支队(曾支队为115师一个营发展而来)。接下来,冀鲁边进一步发展,为加强此间领导,又提请115师派一个旅级单位来领导。这就有了萧华率队开到冀鲁边区活动。
在这个阶段,虽然计议已定,但因为形势的限制,八路军的总体战略的实施大概只停留于此。除了山东的本土武装山东纵队,以及活动在豫东地区的由地方武装彭雪枫部,八路军主力主要是在河北和冀鲁边一带活动。
4
武汉会战结束后,形势大变化,我方则开始大规模出动,以图实现预定的挺近华中的计划。
11月6日,中央军委决定,八路军三个师120师、129师、115师的主力于12月同时出动,分别挺近冀中、冀鲁豫边和山东。
虽然都是挺近华北平原地区,但其任务有所不同。
120师挺近冀中,除了帮助这一地区整顿军队、巩固根据地外,主要就是借这一地区的资源,“争取扩大120师”。然后返回晋绥。
129师(及115师一部)也同样,主要目的是在冀鲁豫边扩大补充部队,然后返回山西。
115师则不同,其挺近山东后就地补充扩大部队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在这之后,更是会以山东为跳板,进一步挺近华中,执行设想中的开拓、发展华中根据地的任务。
也就是说,120师和129师负责“巩固华北”的任务,115师则执行“发展华中”的任务。
1938年11月25日,伟人提出,由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师部及陈光旅两个主力团前去山东、淮北。之后,又做出具体规划:先以“三四三旅的两个团进入鲁冀豫区活动,求得发展,徐海东旅(三四四旅)暂留现地不动”,“在可能转入河南时,即先以三四三旅去开展工作,徐旅亦可南移。”
129师也同时出动,进入平汉路以东,巩固冀南和鲁西北地区,以保障115师挺近山东。
中央同时也指示山东纵队:“派一部游击队去苏北开展游击战争”,这也是为配合115师的行动。
这时候华中的豫东地区已有彭雪枫领导的由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活动,因而八路军总部还专门致电彭雪枫,要求腾地儿:“一一五师陈旅已决定东进至豫东开展工作”,“雪枫同志率部现只宜在苏皖边开展工作,壮大自己力量”,“待一一五师主力达到,即以迅速手段占领豫东的某些城市,建立根据地,大大的来开展豫东工作”。
另外,中央还指示,我方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要“对我部队去华中事,先试探一下,然后再决定此刻应否向蒋再提出。”也就是希望能得到老蒋应允,合法进入华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115师挺近华中的阻力。
这时候,进入山东的不是临近的129师,还是115师。
所以,尽管徐向前出于战略敏感早就盯上了山东,而且做了不少前期工作,但直到这时,山东跟他也没有任何关联。伟人可能连想都没想过。
5
但老蒋鬼得很,他脑子很清醒,很知道我党的厉害,曾在日记中写道:“共党乘机扩张势力,实为内在之殷忧。”他当然不会同意我八路军进入华中。
所以,这时候,各位老大都认为,为统战大局,在“军委会严令禁止八路军入中原的时候”,我八路军部队“不能派兵去山东”,“暂缓去华中”。
但也不能一点都不动。怎么动,就是想法设法先蹭入旁边的山东。
对于这件事,伟人强调要注意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他指出:“在敌后,只有根据国民党已经许可的东西(如《抗战建国纲领》),独立自主地去做,无法‘一切经过’。或者估计国民党可能许可的,先斩后奏。”
也就是挤挤磨磨,欲去不去,不去还去,走上两步,来回溜达,越走越远,在遵守国民政府命令和独立自主之间的模糊地带做文章,逐步求得发展。比如采用某些支队的名号,比如活动在边界处。比如分散部队分批行动。
这样,115师师部及686团继续向东挺近,于39年3月进入鲁西的郓城一带。此前先一步行动的685团早在38年年底就到达山东的湖西地区,这时候则进一步进入苏鲁豫边。
按照这个趋势,下一步则是慢慢渗透到华中地区。
但老蒋也是狠人,他针锋相对,不仅严格禁止,而且在华中地区部署了部队。这就难办了。
只能再作计较。
到这一步,115师仍然是伟人心目中确定不移的华中战略的执行者。
115师进入华中有困难,但我们在华中有部队啊,有彭雪枫领导的武装啊,所以这时候周公等曾建议:“彭雪枫活动区域为豫皖苏鲁边,中原局目前以靠近雪枫为宜,把中心工作放在开展豫东、皖北游击战争上。”刘少奇则建议湖西地区的115师685团直接南下,与彭雪枫部会合,成为该地区主力。这也是一条路。
但这些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原因除了八路军总部为避免摩擦,认为“一切不宜铺张,以缩小注意”外,再就是从一开始就生长在伟人心里的坚定的信念:必须115师执行这一任务。就是这样。
这时,罗荣桓建议,115师应在鲁西先“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创造泰山西端的抗日根据地,依山(泰山)傍湖(东平湖)的发展”,再向北联系萧华领导的鲁西北区,向南与第685团、第344旅、苏鲁区、鲁豫区联系,东连鲁东区,西连冀鲁豫区。
伟人这时也提出:“目前宜着重巩固华北,发展则应着重鲁、苏、皖、豫、鄂五省,而应特别注意山东。苏北亦应责成鲁南派部队去发展。至于发展皖、豫、鄂三省,特别河南是我们全国长期抗战的枢纽地带,目前虽无大发展可能,但应极力准备之。”
就是说,挺近华中的计划暂时无法实现,那就先在山东这个枢纽地带作一定时期的发展,并做好准备,以待时机来临。
到这时候,115师作为这个核心任务的执行者的位置依然坚如泰山。暂时去不了,就呆在那里先发展,等待机会,还是你去。

这个图也能看。
6
鉴于这样的情形,山东境内的八路军大概是不需要一个比115师更高一级的第一纵队指挥机关来统领的。如果要统一指挥,也应该是以115师为中心,统一指挥山东境内的其他部队、特别是山东纵队来配合行动。
所以,在1939年3月24日八路军总部第一次向中央和伟人建议派徐向前和朱瑞去山东统一指挥时,中央没有回复。
至4月13日,八路军总部近乎先斩后奏,致电中央说:“朱瑞同志准于四月二十日前后动身,与向前同志会合去山东,徐、朱以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名义统一指挥张、黎、陈、罗、萧及雪枫部队。”
没有回复。
4月21日,朱德电报中再次提请:“…为加强此间领导,请派徐向前、朱瑞主持军政指挥处。…”
也没有及时回复。
直至5月4日,才由北方局根据中央书记处的决定,正式发出通知,以徐向前为司令员,以朱瑞为政委,组织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山东境内各部队。
这期间,3月24日第一次建议时,115师师部刚到鲁西;4月份再次提请时,形势发生变化,有进步倾向的东北军于学忠部进入鲁南地区,115师开始考虑向鲁南靠拢,以形成有利态势;5月份,形势再起变化,日军扫荡山东各地,国民党军队损失很大,伟人决定以增援山东危局为由,派115师一部挺进鲁南,开辟以抱犊崮为中心的根据地,然后进一步往南发展,以接通华中。
把这一时期的各种情况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说,自始至终,115师就没打算让你统一指挥过,而是一直在考虑挺近华中的问题。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时任115师参谋处处长的王秉璋将军回忆,大概在38年5月底,他率部东进时,曾接到八路军第一纵队的徐、朱的一封电报,任命他为东进支队司令员。后又得朱瑞一封亲笔信。王没有回复,转而将电报及信件内容电告师部,但罗荣桓没有任何回复,而且之后也从没提过此事。很耐人寻味。

右一为王秉璋
书归正传。我们不妨想象,假如没有于学忠入鲁,没有日军扫荡山东所造成的115师挺近鲁南,并进而剑指华中的态势,那八路军总部的建议还会不会被接受?
在5月4日发出的通知中,除了正式任命徐、朱外,另外还要求“徐、朱于6月前到山东,与山东纵队会合。”最后这句话我觉得“6月前”的时间限定不重要,事实上徐、朱到山东也是6月底的事了,关键是“与山东纵队会合”。
这时,也就是5月份,中央已经要求115师685团侦察苏皖边区情况,然后准备各部立即向安徽、苏北及豫东挺进。而所谓“各部”,即这一时期在山东以及准备南下向华中进军的武装,包括:第115师师部及第343旅、山东纵队、萧华的挺进纵队、彭雪枫游击支队,等等。
也就是说,以当时形势看,徐、朱到山东纵队后,要干的工作应该就是指挥山东纵队的部分留守部队,来继续支撑并发展山东根据地,如此而已。
这就是预想中大部队南下后山东境内的所有武装。
所以,这才有了5月4日的正式任命。才有了“与山东纵队会合”,才有了“6月前”——最好在大部队南下前来接手。这样的推测合理吗?


八路军第一纵队徐、朱就职通电
7
这一阶段中央关于大部队挺近华中的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大背景,就是随枣会战。老大们判断,随枣会战后,日军将进一步向中原和西北进攻,河南将成为游击区。这样,我们即可大步挺近华中。但战役结局出乎意料,日军没占到便宜,中日两方之前的状态并未改变。
这样,115师虽到了鲁南,做好了准备,但前路不通,场地没腾出来,没办法,只能再次放弃。
在此背景下,各位老大经过反复磋商,研判,对已经发展了的形势做出新的判断,到1939年冬,“才改正了这个过分的估计,才确定认识抗战的相持阶段已经到来,才把中心移到津浦路两侧敌后地区去。”
这样,筹谋已久的华中战略最终被放弃。
然后,就得重新布局。自然也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商讨、研究,最终,中央及军委正式发布了关于新战略方针的指示,大概就是,新四军派兵北上,结合江北的部分武装,跨长江两岸发展,而“陈、罗、徐、朱(注意排序——笔者注)将陇海路以北、老黄河以南(即山东全境)化为巩固根据地,扩大军队至十五万,坚决消灭沈鸿烈,坚决建立政权,造成华中与华北的战略枢纽。”
至此,山东作为进军华中战略的桥梁和跳板作用结束,上升为一个有独立战略意义的区域。
山东的地位不同了。要大力发展山东根据地,就要求山东境内的八路军真正统一起来。那怎么统一呢?
第一纵队作为当时规定的比115师高一个级别的单位,按当时的设想它是没有机会指挥115师的,但现在形势不同了,115师不走了,要长久留在山东发展,那怎么办?总不能115师指挥第一纵队吧?而且当时罗荣桓的资历和威望还不足以行成中心,陈光更不用说,这也是当时八路军总部组建第一纵队来统一指挥山东部队的重要原因。所以,这个时候,山东的情形陷入一种纠结和尴尬之中。
简单来说,这时山东本身的重要性得以凸显,那么,115师是一定要负起山东的领导责任的,那么,徐向前去“参加七大”也就势在必行了。
徐向前离开后,山东的领导不仅没能统一,反而陷入混乱,因为以陈、罗的资历还是压不住朱瑞等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朱瑞也被调回晚安参加七大。而陈光因为更复杂的原因,也在此之前调回延安。最终,山东根据地正式确立了罗荣桓的一元化领导。
8
所以,我觉得,从大背景来看,徐向前从开始去山东时就存在一种要离开山东的“势”。除非山东不重要。而不重要就不用大发展,不用大发展也就用不着你徐向前。而以历史的广阔视角来看,山东的重要性迟早会得以显现,所以,从一种较为深层的理路来看,徐向前去山东这事,在一开始,就积蓄这离势。
但是,长远看,什么事不是这样呢?什么事不是来时即注定归去?就是人本身,你在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也就注定了归去。
这是人事中悲哀的底色。
但来了又去了并不代表空跑一趟,因为这个过程即是意义。
这是虚空给我们的安慰。
徐向前在山东一年出色的工作,即是他对自己的安慰,也是对伟大革命事业的小小安慰。
发布于 2023-12-14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