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惦记李连杰的遗嘱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从来没有想过,李连杰会以这样的消息重回我们的视野。

2023年11月29日。

李连杰在宣传新书时透露,自己已向妻子利智交代完后事,死后不立碑,也不办丧事。

500

而此时。

距离最近一次传出他的“死讯”,还不到一个月。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连杰从来不是这么“脆弱”的人,他是功夫皇帝,是少年气盛的觉远,是正气凛然的黄飞鸿,是古灵精怪的方世玉,是重情重义的陈真,是整天在问“谁是津门第一”的霍元甲。

500

可现实是,如今的网络上,隔三差五就会爆出“李连杰残废”、“李连杰坐轮椅度过下半生”、“李连杰去世”等传言。

500

500

“被死亡”太多次了。

以至于让人疑惑:为什么只有李连杰被不断地传出“死亡”消息?为什么被谣言欺骗了那么多次,大家看到这样的消息时还会心头一紧?

于是这几天,Sir重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李连杰电影。

尤其是《黄飞鸿》。

儿时很多人会把他当成偶像,民族的英雄。

但今天重看电影,才发现,动作明星那么多,李连杰最特别的其实是——

他和我们之间的距离。

他在新书里,有一句话:“我的存在或消亡,一点也不重要。”

看淡生死吗?

但既然是出书,是向公众的表达,这句话里包含的意思还有一重——

“(对你们)一点也不重要。”

01

1983年,年仅19岁的李连杰曾经给阿城的父亲钟惦棐写过一封信。

信中,他聊到了自己对功夫片的定义:

“振中华之威,强民族之志气,教人心向上,才称得上功夫片”,而其他的,“只能叫打斗片”。

言辞之激烈。

你几乎可以看出8年之后,他出演《黄飞鸿》时的精神气质。

以往的黄飞鸿是什么样的?

香港电影史上,饰演黄飞鸿最多的演员,无疑是关德兴。

这是最接近历史形象的“黄飞鸿”。

他儒雅,打南拳,他并非功夫盖世,而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教诲徒弟身上,甚至有时候遇到无礼的待遇,他也会愤愤不平。

500

△ 关德兴版黄飞鸿

写实的确是写实了。

但在后来人看来,却不免迂腐。

就像1974年,重启的《黄飞鸿少林拳》中,黄飞鸿一味忍让,讲求个“以德服人”,直到徒弟惨死,才不得不出手。

这让现代观众受不了。

500

而后来呢。

成龙的《醉拳》系列,与其说重塑一个“活泼”的少年黄飞鸿形象,不如说,他只是在借着黄飞鸿的知名度,试验自己的功夫喜剧路线。

这里的黄飞鸿不是一代宗师。

而是一个带有正义感的市井混混。

500

△ 成龙版黄飞鸿

刘家辉的《武馆》,表面上它是关德兴和成龙版本“综合”的产物,说的是好勇斗狠的少年黄飞鸿走向宗师的道路。

但老实讲。

影片里的黄飞鸿并不是重要的,导演刘家良想说的只有“规矩”这两个字。

500

△ 刘家辉版黄飞鸿

只有到了李连杰,一切才豁然开朗起来。

它摒弃了黄飞鸿常见的缺点,比如迂腐、冲动,而是赋予其传统儒家的知识分子形象,一袭长衫,具有忧患意识,符合现代审美,更会有历史反思。

500

徐克将其置入一个乱世之中。

建构出了一个人性化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民族英雄”形象。

这当然与李连杰的个人形象分不开。

李连杰年轻时长得很“正”。

剑眉星目。

端正的五官中,还带有些清秀的稚嫩感。

500

再加上其五届全国武术冠军的身份,动作姿态潇洒优美,其实是很符合国人对于“侠客”二字的想象的。

《黄飞鸿》一开场。

伴随着《男儿当自强》的音乐,黄飞鸿带领着民团众人在海边练武。

莫名就让人觉得有一股子宗师感。

500

但更重要的。

其实还是李连杰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质。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封信,在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一种你无法解释的使命感。

在体校里他是好学生,耐心教导后辈,进入电影圈他是好演员,立志弘扬中华武术,即便是后来半退隐状态,他也在推广武术或公益之类的事情上乐此不疲。

500

他似乎总有着更大的追求。

这让Sir想起《少林寺》结尾的那些对话,是僧院里高僧与觉远的对谈。

其中有一句,是老和尚问觉远:尽形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

觉远回望了一下从柱子后面探出身子的牧羊女,颤声回答:

能持

500

他不喜欢牧羊女吗?

喜欢。

但在更大的追求面前,在家国情怀面前,他只能牺牲小情小爱。

这,不就是我们理想中的民族英雄形象吗?

尤其是对90年代的内地观众来说,有着极大的认同感,那个年代本就是朝气蓬勃,所能接受的“侠”不会是迂腐的老先生(太老气),也不是顽劣的小混混(太小气)。

传统的侠,在影视的再加工下,成为当代意识形态的显性符号。

就像后来李连杰回忆的那样,当时饰演完黄飞鸿之后,一到香港就有人喊他黄师傅。

500

黄飞鸿就是李连杰,而李连杰也就是黄飞鸿。

02

《黄飞鸿》系列前三部,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

500

为什么这么高?

因为在里面你不光能看到李连杰塑造的武术宗师的形象,更能看到一个时代寓言,以及夹在中西之间的民族反思。

而所有这些思考,都落在黄飞鸿这个形象上。

系列三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地,从第一部的佛山,到第二部的省城广州,最后到第三部的首都北京。

格局逐步扩大。

一步步靠近权力中枢。

第一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就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500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电影用了一个具体的场景来表现。

闹市酒楼里,乐师正在演奏中国乐曲,此时传来外国传教士带领一帮留着辫子的中国青年高唱“哈利路亚”的声音。

500

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乐师试图加大自己演奏的声音,以盖过外国力量的冲击。

两方暗中较劲的时候,一旁的和尚也在低声地吟诵阿弥陀佛。

但。

他们的声音也仍然不如港口轮船的一声汽笛来得有穿透力。

已经到来的工业时代,正在撞开传统封建社会的大门。

而当时是怎样一种社会秩序?

电影中,一个恶霸头头想找靠山,找官府?

不。

他说——

百姓怕衙门,衙门怕鬼子

500

用教科书里的话来说,叫做“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但对普通百姓来说。

洋人和官,是头顶的两座大山,也是两条路。

黄飞鸿的身份除了是一个武师,并且还有一个更具有传统意味的标签——中医。

宝芝林这家医馆给人治病的方法就是中医。

而他的传统身份同样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远房亲戚,按辈分成了他的长辈。

他管这个人叫“十三姨”,只是因为十三姨管黄飞鸿的父亲叫干姐夫。

更加反讽的是,黄飞鸿的这个“长辈”,却留洋国外,成为黄飞鸿现代化启蒙的引路人。

500

许多功夫片塑造出来的英雄,是让观众找到民族自信。

《黄飞鸿》的不同在于——

功夫是自我的力量,也是价值危机。

在电影第一部,反派严振东和黄飞鸿比的就是功夫。

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的严振东,败了。

但黄飞鸿就赢了吗?

在电影结尾,严振东被门外的洋鬼子乱枪打死。

在临死前,严振东对黄飞鸿说:

我们的功夫再棒,也敌不过洋枪

500

是啊。

这个时候黄飞鸿是应该笑还是应该哭?

“武术宗师”这个称号仿佛变成了某种顽固不化的尖刺。

这说明,新的迟早会取代旧的,即使是“一代宗师”也是如此。

那么,黄飞鸿就不用武功了吗?

在第二部里,黄飞鸿正是用旧的去对付旧的。

用功夫去对付功夫。

反派之一是白莲教教主九宫真人,宣扬信徒习得“神功”后能抵御洋炮和洋枪。

500

目标是消灭一切洋人、洋物。

但在与黄飞鸿对阵时,九宫真人的破绽一眼被黄飞鸿看穿。

那就是——

不脚踏实地

500

世道要变了,但这些人的抵抗方法却自欺欺人。

白莲教的这一套所谓的不死“神功”,只是怂人壮胆的鬼把戏而已。

在那样一个时代变局中,如果功夫敌不过洋枪洋炮,这套鬼把戏更不能。

而另一个反派则是甄子丹饰演的纳兰元述,听名字就知道是满清贵族。

即使他再年轻有为,再武功卓绝,但他满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只能作为一个奴才,为风雨飘摇的大清江山流尽最后一滴血。

500

所以黄飞鸿不能放弃武功,因为功夫在这个时候成了反抗的手段,是撬动清政府这座大厦的手段。

即使黄飞鸿也代表旧的,那也是一种值得怀念的旧。

在电影第三部,黄飞鸿破旧立新,因为他知道世界真的变了。

不仅用摄像机开始拍小电影,还用蒸汽机为宝芝林产药,还跟着十三姨学起了英语。

而清政府呢?

还想举办狮王争霸大赛来彰显国威,以此振兴武术,抵御外敌。

500

黄飞鸿要破旧立新,但他的这种“破”不是摧毁一切。

因为当他知道有人借这场狮王争霸赛刺杀李鸿章时,黄飞鸿选择了救。

他救的是一个旧人。

你要说黄飞鸿站在哪一边,黄飞鸿其实哪一边都不站。

他救李鸿章,但在最后又奉劝李鸿章:

依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抵抗外敌

更重要的,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

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

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大人三思

这金牌,就留给您做纪念吧

告辞了

500

他给孙文、陆皓东提供帮助,但又不随这群革命党而去。

他不是洋鬼子的人,也不是地方恶霸。

黄飞鸿没有任何派别。

因为他的形象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他悬壶济世。

另一方面,他又对朝廷麻木的失望,对国难当头的忧患。

狮王争霸是为了“醒狮”,而真正的“醒狮”是让中国这头沉睡的狮子再次醒来,让国民醒来。

500

03

作为“侠”的李连杰,我们熟悉。

可“李连杰和我们的距离”,是什么呢?

首先,是时间。

没有什么抵得过时间带来的分离。

曾经的李连杰威风凛凛,潇洒迷人。

500

△ 电影《中南海保镖》

但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越是高大。

大众也就越难以接受,他每次出现在镜头前的变化——

苍老了。

憔悴了。

500

英雄,都怕见白头。

但距离,都是被动的吗?

说到今天,动不动就是被炒作的“去世”传闻。

李连杰鲜有新作品问世,也几乎不再公开露面,针对他的话题热度,几乎都是沉渣泛起的恨意。

翻看最新的评论。

许多人已经因为与原配离婚和更改国籍这两点,而将李连杰定为了罪人——

每一次“去世”的传闻,也正是某些人叫好的时候。

500

500

500

这两点,或许对普通人情有可原。

但唯独是李连杰不可以——

他是曾经的偶像,是民族英雄的象征,他必须是完美的。

李连杰的许多电影,和他本人都有部分重合的地方。

但要说到现在最接近李连杰的,Sir反而觉得是一部他没出演过的电影——

《刺客聂隐娘》

聂隐娘是谁?

她是武功绝世的高手,一柄羊角匕首,杀人如探囊取物。

500

但其实她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她是田季安的青梅竹马;

又是嘉诚公主派去杀田季安的杀手;

她还是聂家的女儿,负担着母亲对她的嘱托。

500

嘉诚公主为了中央,田季安代表藩镇,家庭是她的来处。

每一种身份背后,都有一种势力,驱使她完成某种“正当”的使命。

但唯独没有人问过,她自己要做什么。

她只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杀人武器。

李连杰呢。

他的武功,同样为了不同的任务,要完成巨大功用。

从小便是武术神童。

在70年代,他漂亮的身手,为中美关系的友好增添过润滑剂。

500

△ 基辛格与李连杰亲切握手

在香港和好莱坞,他成为银幕上的功夫皇帝,是电影票房的绝对保障。

而在中国大众心里,他又是自信与光荣的寄托。

李连杰和聂隐娘共同的困境,不是某个对手。

恰恰是他们没有了对手。

因为他们是“大材”,那么必有“大用”。

但被他人用尽之后,还剩下什么留给他们自己呢?

李连杰曾谈到过什么是真正的功夫——

如果一个人的武功到了顶级的时候

但是如果他内心不懂责任

如果不懂得人性的这一面

友情、亲情、爱情、家庭

即使他武功再高,他跟动物没有区别

他只是被人指使的一种攻击和防守的工具

500

《聂隐娘》上映时,有一首宣传曲的名字叫《一个人没有同类》。

当聂隐娘收起匕首,拒绝完成行刺任务时。

她并不是倒向某一方。

她是倒向了自己。

而对于李连杰来说。

他与我们的距离,恰恰也是他背向了种种期待与使命,面向他自己。

他不想做一把别人手中百发百中的匕首。

一把匕首,也想思考,自己为何出鞘。

2005年,李连杰的《狼犬丹尼》。

吕克·贝松编剧,摩根·弗里曼、鲍勃·霍斯金斯联合主演,袁和平担任动作指导。

500

对李连杰来说,这部电影让他完成了最真实的自我表达:

“我已经在31部电影中饰演过拯救世人的英雄。我很喜欢这次的角色,描述一个孩子脑部受重伤,像狗一样被训练长大,信息是反暴力、正面的。”

然而电影还没引进。

只因李连杰戴上了狗的项圈,就惹来无数指控:跪舔美国人,丑化中国人。

500

狗在电影里指代的,是近乎兽性的暴力。

电影想表达的,是丹尼通过友谊和理解,实现自我救赎和心灵成长。

可是,一个“狗”字就足以令很多人炸毛。

又有谁愿意谈论电影本身?

500

500

500

李连杰的被骂,和他的疏离,来自于他没有完成大众的期待,去扮演那个“光荣伟大”的工具人。

大家愿意看到的是道德完人。

他却要跟随自己心意,离婚再娶。

大家愿意看到的是民族英雄扬我国威。

但他却说出一些今天听来并不顺耳的话——

但是当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的时候

我们就觉得是侮辱

但是我们很多动作片把老外打的乱七八糟的

从来没说过侮辱别人

所以到底我们有多大的心胸

去面对全球的文化

500

李连杰在名利上没有进一步登峰造极,逐渐淡出影坛和内地观众的视野,并非他的体力上已经不能再打。

最大的原因还是——

一个好用的工具,非要长出自己的意志。

有的是私人情感上的。比如辞演《卧虎藏龙》,是因为当时妻子利智怀孕,李连杰不肯离开她身边。

有的是更广大的抱负。比如成立壹基金,比如像新书《超越生死》一样传达他对生命与世界的感悟……

500

而曾经他身上那么多的光环,背负过的那些宏伟使命和众人的期待。

要怎么办呢?

李连杰会说,“一点也不重要”。

因为真正重要的事情,每个人应该自己去做,而不是把这种愿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实现。

每个人都有对于自己而言重要的事。

我们看到李连杰的“距离”,其实,是他先出发了一步。

50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