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文明思想野蛮体肤,虚心人进步骄傲人落后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如下: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白话翻译如下:
不去论资排辈,人们就不会相互争夺名利;不以稀有东西为贵,人们就不会因此动偷窃之念;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之道,首先净化人们的心志,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降低人们身外贪欲,增强人们的体质体魄,始终使得人们不产生奸诈的想法,以及非分欲望。从而使得人们的聪明才智不会用到胡作非为偷奸耍滑。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事,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安定不太平了。
《道德经》第一章引入道的概念,强调了道的变化,以及如何才能更好理解与把握在这种变化;第二章论述了道的变化产生的相对性,以及引入圣人之道,认为圣人当处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作功不居功,用教员一句话概括就是人民群众是土壤,共产党人就好比种子,走到那里就要与那里人民群众相结合,就像种子播种到土壤里,在那里生长开花结果,这与佛说里面的积功德类似;第三章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论述“无为而治”的方法论。第三章强调了不偏爱、不执着个人意志和欲望,让社会自然和谐。圣人治理的原则是始终使得人们不产生奸诈的想法,以及非分欲望。使得人们的聪明才智不会用到胡作非为偷奸耍滑。这种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有所提倡有所不提倡,让社会自然而然地达到和谐与秩序。
此外,《道德经》第三章也强调了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的观念。这意味着要减少心中的欲望和执着,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充实。同时,降低人们身外贪欲,增强自身的体魄和骨气。这种思想旨在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以达到身心和谐、社会和谐的目标。教员在”中国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以及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教员致开幕词提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完美总结了这一章内容。
通过深入论述“无为而治”的方法论,为圣人之道提供努力方向,强调了顺应自然、不偏爱个人意志和欲望,让社会自然而然地达到和谐与秩序。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以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