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500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抛弃所谓的圣明和智巧,人民将会得到百倍的利益;放弃人为的仁义标签,人民将自然恢复孝顺和慈爱的本性;舍弃机巧和贪利之心,社会上就不会有盗贼的存在。这三种观念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和表面的形式上是不够的,需要人们循道而行回归到一种内在自然的状态:保持质朴纯真,减少私心和欲望。摆脱片面学问的束缚,才能真正无忧无虑。”

这里老子进一步论述社会治理如何循道而行,主张回归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反对过度依赖智巧、人为的仁义和物质利益驱动的社会现象。

首先,老子认为过分强调圣明和智巧会导致人们追求技巧和权谋,忽视了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纯真。如果能够抛弃这种追求,人民反而会因为更加贴近自然和真实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其次,老子批评了表面化的仁义观念,认为这些标签往往掩盖了人的真实情感和行为动机。只有当人们不再依赖这些标签,才能真正恢复对父母的孝顺和对他人的慈爱。

再次,老子指出社会上的盗贼现象往往是由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和不择手段的竞争所导致的。如果能够放弃机巧和贪利之心,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和安全。

最后,老子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倡导人们保持质朴纯真的本性,减少私心和欲望,摆脱片面学问的束缚,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无忧无虑。

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章的教诲对于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过度追求智巧、人为的道德标签和物质利益可能会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失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和人性的回归,追求一种更加自然、和谐和真实的生活方式。同时,这也警示我们在社会管理和政策制定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对人性的过度干预和塑造,尊重和保护人们的自然本性和自由发展。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