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非完全不可能

其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非完全不可能

——当直接上司是罪犯的合伙人时怎么办?

2023-12-09

 

其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非完全不可能。

关键就要看是由谁来做。只要像伊桑·亨特这样的人愿意,再给他配上两三个助手,“不可能”自然就变得完全“可能”!

在《谍中谍》系列第三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06)中,《谍中谍》由此也被注解为Mission Impossible,而“谍中谍”任务小组也变成了影片中美国政府的特殊情报组织“不可能完成任务”行动署(部)的特别行动队。哦,在西方一般称为别动队。

当然,这一切并非全都是真实的。

然而,格外敬业、有网友称之为业界“劳模”的汤姆·克鲁斯,在这个系列中他在狂飙的汽车或摩托车上、在起飞的飞机舱门外、在火车事故或在屋顶上的现场表演,却始终不用替身却是异常真实的!

尽管2022年秋天炸毁俄德公司的“北溪”天然气管道是真实的,无论至今是否有人公开声明认领此事,然而世人大抵还是心知肚明的。

美式动作片总是喜欢以出现或发生某种极端社会状态尤其是一场核灾难,如核导弹发射井或核潜艇“事故”,作为故事演绎的艺术化现实背景,无论在是核大国抑或国际恐怖组织社会形态之下。灾难片也大致如此,只是换了布景与道具,其创作思路终难脱其窠臼。

看来,“国际极端主义”或“国际恐怖主义”意识形态,始作俑者并非本·拉登,其实最先就出现在好莱坞的片场。当然,在西方社会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对后者的看法至今依然是很不一样的。

一度两易导演、剧本重起炉灶,最终由J·J·艾布拉姆斯导演、派拉蒙公司拍摄的这部影片,围绕阻止军火商欧文·戴维安准备高价购买一直没有搞清楚的,某种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某种高科技研究成果展开。结局,当然不用预测,肯定是也一定是那些坏人咎由自取、人类正义得以伸张。不过,观众想看的只是其中的精彩过程,并藉此获得物有所值的艺术欢愉与心理上释放感。

个人认为,其中最精彩的情节是伊桑小组在梵蒂冈绑架戴维安的特别行动。从如何翻越戒备森严的高墙进入这个教廷所在地的城国,借助古老并散发着厚重霉味的地下隊道从个私人保护措施下将其带走,最惊险的是在回国之时,在联接所降落的机场与陆地之间的大桥上,如何从戴维安集团的武装攻击中得以幸存,并通过伊桑“跃过15英尺宽的断面,用手悬挂在断桥边”的高难度动作保护了戴维安那只存放着其犯罪交易秘密的手提箱!这个过程环环相连、节奏紧凑、扣人心弦。

而在是谁向对方泄露小组行动机密,通过林赛寄自柏林的那张明信片上附在邮票背面的胶片微颗制造的“是局长还是组长”的悬念,就将观众的视线不明就里,跳跃般地转移到上海浦东陆家嘴的高楼群中。不过坦率地讲,当克鲁斯在两座大厦之间荡秋千式的那个马戏团动作,较之来自台湾省的柯受良在飞越黄河壮举的特技表演还是逊色得太多。更不用说,随后在中国境内出现的那场枪战将引发怎样严重的后果。可见好莱坞对现实中国和今天的中国人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

出身护士的妻子朱莉亚已经让伊桑萌生退意,准备享受岁月静好的生活,此时已实际退居二线,执掌教鞭、培训新秀。但被戴维安作为交换密码箱筹码的这位看上去毫无缚鸡之力的柔弱女人,在沪郊民宅使用伊桑的配枪应激般击毙两名绑匪,还有伊桑直接上级的惊人之举,却颇让观众有些叹为观止!

生活始终都是难以琢磨,从来就没有什么既定轨道的!

一看上去就能被认定为华裔的小组成员珍,到欧洲后又很容易被认为是华意混血儿,这也是其中很有趣的一件事儿。

说到梵蒂冈,在这部影片中观众看到的只是环城围墙和广场。如果大家对其建筑内景与教皇选举过程感兴趣的话,建议可以去查找那部描写一位野心勃勃的教皇助手,在毒杀视之为子的教皇的阴谋败露后被迫在祭坛前自焚的影片看看——可惜影片名已不记得了。

经网友“遼東_2022_12_20东辉”的提示,这部影片叫做《天使与魔鬼》。

 

                                    初稿写于2023年12月9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