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定大体内容是什么,对日本造成了哪些影响?对中国有何借鉴?
很多人听说过“广场协议”,一般人都以为,当时的美国是逼迫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条约。事实上,在对“广场协议”的背景和影响充分研究后发现,这一协议并不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直接原因,还一度对日本有极大好处,只是后来美国的施压和日本的政策失误导致了日本经济的悲剧。
广场协议”诞生的背景脱缰的市场美国的施压与日本的政策失误日本经济的崩溃给中国的启示
“广场协议”诞生的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受越南战争、美苏冷战等影响,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严重。里根总统决定采取金融紧缩政策,美联储将美元的利率提升到了两位数,一时间海外热钱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将美元越推越高,导致美元大幅升值。
美元升值严重影响到了美国的出口竞争力,而当时正是日本制造风靡全球的时代,日本的汽车、半导体、摩托车、机械设备不但质量不逊于美国产品,还因为美元升值的原因明显具有价格优势。在日本厂商的冲击下,美国传统制造业基地五大湖区的企业出现破产,大批工人失业。
美国第一次感受到巨额贸易逆差的压力,在此背景下,里根政府决定让美元贬值,于是诞生了“广场协议”。
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心的广场酒店,美、日、德、法、英五个国家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达成以这个酒店命名的协议——“广场协议”。协议决定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脱缰的市场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以实现美元贬值。
9月23日最早开始营业的市场是新西兰惠灵顿市场,美元对日元比价从239跌到234,然后是香港和新加坡,美元不断走跌。接下来的是纽约市场,市价到225,10月后东京市场日元也进入210。全世界都在卖美元!
让人没想到的是,日元升值如脱缰的野马,根本停不下来!
1985年9月底,《广场协议》签署,日元开始升值,初值是240元;
1986年2月,190元,就已经达到了当时财政大臣的预设目标;
1986年9月,150元,超过目标完全停不下来;
1988年1月,120元……
由于美元贬值速度过猛,1987年上述五国与加拿大又签署了《卢浮宫协议》,意在结束广场协议,阻止美元的持续贬值。但日元的升值势头却无法遏制。
仅仅两年三个月的时间,日元兑美元已经升值了一倍!在美元结算的世界里,这就相当于日本国民的平均财富值凭空增加了一倍!由于日本的生产资料严重依赖进口,在日元大幅升值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制造成本下降,缓解了出口成本上升的压力,所以当时日本的通货膨胀率也是非常低的,不超过1%。
于是,一向以高储蓄率和节俭出名的日本人,开始在银座排着队买LV包;学生没毕业就有企业成群结队来招聘,甚至可以预付半年工资;夜店里的见面礼是金表,卡座里用来擦汗的是现钞……
日本企业展开了全球疯狂买买买的模式。1987年,日本三菱地产以14亿美元购买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美国媒体称日本人“买走了美国人的灵魂”。同年,索尼以34亿美元买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1991年,亿万富翁横井英树又以4000万美元,将被视为纽约心脏的帝国大厦收入囊中。美国社会惊呼“美利坚被推上了拍卖台”!

美国的施压与日本的政策失误
前文提到,日本国民的生活变得更富有,但美国对日本持续施加的压力加上日本失误的货币政策,最终让日本经济濒临崩溃。
在贸易逆差的背景下,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采取单方面贸易制裁措施,以应对日本带来的经济威胁,我们熟知的“超级301条款”也因此而生,这个贸易保护大棒打得最多的就是日本,直至中国经济崛起。美国对日本的优势产品不断加征高额关税。高到什么份上呢?举个例子,1987年,美国对日本电视和计算机征收100%的关税,1995年,对日本豪华轿车征收100%关税。贸易制裁加上日元升值,日本的出口肯定会大打折扣,1987年,日本出口总额下滑了20%。
美国有赖于国际利差来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减缓美元过快贬值,但不愿意支付更高利息,遂要求日本、德国协同降息。另一方面,美国继续要求日本增加对美国产品的进口。于是,当时的日本中央政府财政机关和央行计划刺激内需,同时想办法停止日元升值。
谈到短期刺激内需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必然考虑的。因为当时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高,政府担心债务规模继续急剧扩大,便否认了财政政策,将压力落到日本央行身上。考虑到当时日本通货膨胀率低的优势,日本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便有恃无恐。
1986年1月30日,日本宣布将银行利率从5%降到4.5%,同年3月,美、德、日降息,法跟进降息。4月,美、日再度降息,日本银行利率降到3.5%。
7、8、10月,继续降降降,不到两年的时间,日本的银行利率已降至不到2%,广义货币(M2)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过度充裕的货币数量,带来房地产的火热和股票市场的爆发,民众和企业大举投资房产和股市,坐等大赚特赚,民众为炒房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东京金融市场变的越来越投机,大量企业炒股票、炒外汇、炒期货。1985年后的五年时间,股价上升3倍,东京证券交易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1985年地价开始上升,很快地价暴涨在全国泛滥开来。到1987年底,日本全国土地总价1673万亿日元,是美国土地总价的2.9倍。
日本经济的崩溃
1990年开始,面临金融风险的日本开始对市场进行调控,连续五次上调利率,导致房地产泡沫在1992年破灭。
房地产价格大跳水,大量民众因为炒房破产,股市又从38000多点的顶峰迅速滑落,实体经济陷入硬着陆。加上海湾战争爆发,石油价格暴涨,日本制造业成本急剧上升,大量资本被套牢在房产和其他投资品上,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频发,日本制造企业开始成批倒闭,社会失业率大增。而制造业的贷款也成为不良贷款,让银行疲于应付。整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增长率始终不足1.5%。
90年代中期,日本又经历了货币迅速贬值,即“抛售日本”,日本经济雪上加霜,至今也没有走出衰退阴影。
1996年,三菱地产因巨额贷款被迫破产,美国人又以14亿美元买回了洛克菲勒中心,只不过当时的汇率是1989年的一半,美国人实际上只花了当年一半的价格。

给中国的启示
昔日的日本与今日的中国似曾相识,经济迅速增长、与美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国人全世界买买买、狂飙猛进的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
所以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外汇管制,近几年还密集出台措施限制炒房,2018年出台《资管新规》,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央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既要减少热钱的投机行为,又要防止实体经济硬着陆。
我国应该从日本的教训中看到,日本经济政策缺乏独立性,美国的施压和政府的短视让日本央行施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进而形成泡沫经济。而与日本几乎顶着美国砸下的相似压力的德国却懂得灵活调节各项政策,让本国经济稳健发展,这与德国央行的独立性分不开。我国的货币政策也要对独立性有充分的保障,像德国那样,对通货膨胀保持高度警惕,同时政府要善于运用财政政策刺激内需,避免大起伏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从日本的经历中吸取教训,相信我国的经济会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