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并非每一个的确认都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的

【本文由“望君烟水阔”推荐,来自《破译一个字奖10万元的甲骨文“悬赏令”,公布第二批获奖名单》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土豆大战马铃薯
  • 哎,中国要确认一个甲骨文字都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反观白皮却能毫无障碍地流畅阅读据称是几千年前的古埃及楔形文字,这就是差距呀🐶

第一,以为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是轻轻松松被认出来的,那是只看到了已经被认出来的结果,而没有去哪怕了解一丁点当年艰难的识读史。有人提出了巨额奖金,应该比今天这甲骨文的10万要高得多;有人穷尽一生,得出的结论几乎全部都是错的。当然了,既然西方历史都是假的,那么再造一个假的识读史,也不是不可能,是吧?——有这种观点的,我这个回复,只需要踩踩踩就行了,不用给我回复。

第二,甲骨文字并非每一个的确认都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的。比如甲骨文的一二三亖五六七八九十,确认起来基本上就是毫无障碍的。为什么?因为这几个字跟今天的汉字基本上是一致的。至于写“七”为十字交叉形,放在甲骨文的数字系统里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来的。

还有一些跟今天差别很大的字,在甲骨文研究的早期也被毫无障碍地认出来了,那是因为学者们还有《说文解字》这一津梁,很多甲骨文字形与小篆是比较接近的,所以小学功底好、熟悉小篆的学者自然是可以毫无障碍地认出来。

文字的识读,其实我们更喜欢叫“考释”或者“释读”,最简单来说,就是把以前不认识的文字,转变为今天认识的文字。那么两种文字之间有津梁,那么释读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如果没有,或者说津梁不是那么明显,那么学者们才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很多甲骨文暂时释读不出来,就是这个原因。比如一个地名,可能是从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还保留在后世的地名里,还能找出蛛丝马迹;但是有些就真是小地方的小地名,在历史长河里都不知道换过了多少次名字,死了就是死了,很难再找出来。

甲骨文里有个字,上面是“目”,下面是个跪着的人形“卩”,另外还有一个字形,是“目”下一个站着的人形“亻”。看起来都可以跟今天的“见(見)”对应起来。直到后来楚简文字里也出现这两种字形,而且泾渭大多分明,学者们才意识到,“亻”形那个是“视”,“卩”对应的才是“见”。

第三,说完甲骨文的情况就可以再回到古埃及圣书字和楔形文字了,怎么认出来的,随便百度都能找到,我就不赘述了。还有罗塞塔石碑应该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了,如果只是听说过这个词,而不知道什么意思,也可以去百度一下,对比一下我刚才说的甲骨文,想想像罗塞塔石碑这些,是不是释读的津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