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评传(一):至今热血犹殷红(上)
淮安古城,屹立在一望无垠的苏北平原上,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在这里交汇,水流汩汩,似乎依旧述说着关天培心系苍生的感人故事。1898年3月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在黎明破晓时分,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来到这缤乱纷扰的人世间。孩子外祖父万青选在病中得知自己添了这么一个可爱的外孙子,显得格外高兴,颤巍巍问了问孩子的生辰八字,沉思许久,满意地说:“好,这孩子有出息!”这是这位沉浮宦海三十年的老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个孩子,把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这个饱受磨难的民族,把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带向了光明繁荣的未来。
“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孩子的父母无不怜惜地给孩子起名“大鸾”,为他给予了无比的希望和祝福。周大鸾五岁开始进家塾读书时,起名恩来,字翔宇。这个孩子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望。在即将到来的时代风暴里,这个叫周恩来的孩子将带领整个民族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
不过正如那个时候沧桑动荡的中国一样,小恩来的家庭也处在巨大的变故之中。外祖父和祖父先后去世,整个家庭日益式微。世态炎凉,生活艰辛,在周恩来一岁时,叔父周贻淦病危,善良的周贻能夫妇就把周恩来过继给自己的弟弟,希望给自己的弟弟一点最后的慰藉。嗣母陈氏为了照顾好周恩来,特地为他请了一位乳母蒋江氏。
至此,周恩来就有了他的三位母亲:生母万冬儿、嗣母陈氏、乳母蒋江氏。三位母亲都以自己最无私的母爱疼爱和影响着周恩来。尤其是嗣母陈氏,一心教授恩来读书写字,还为他讲述爱国英雄抗击外侮的动人故事。生母给予周恩来疼爱和照顾,乳母也时常带周恩来从事农作,走近民生疾苦。周恩来继承了母亲们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性格,也播种了爱国主义的种子。小恩来依偎在母亲的的怀里,听母亲讲爱国志士为民请愿的感人事迹,时而慷慨激昂,时而黯然落泪;小恩来跟着乳母从事劳作,知道了“粒粒皆辛苦”,也遍尝了人生的艰难。至此,救国救民的思想就在小恩来的心理深深扎下了根。
1910年,周恩来告别自己的两位弟弟恩溥、恩寿,跟随周贻谦北上辽东。正如周恩来先生自己所说:“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的转变。” 伯父周贻赓为了让周恩来得到更好的教育,获得“新知识”,于那年秋天把周恩来接到自己家里,并且供养他去新式学校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来的东关模范学校)求学。周恩来一边汲取着知识的滋养,一边在老师和同学的熏陶下激扬着胸中的热血。辛亥革命带来了中国社会的风云激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受到了爱国思想和新思潮的教育启发。周恩来最喜欢史地老师高盘之先生的课,高老师学识渊博,极富正义感,在他的课堂上,周恩来和同学们听的热血沸腾,时而泪流满面。高先生也注意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两人谈心颇多,高老师渐渐推荐《革命军》《警世钟》等革命书籍给周恩来阅读,在高老师的栽培下,周恩来固有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得以不断升华。
周恩来出身书香门第,天资聪颖,而且又格外的努力。因此就学期间,一直名列前茅,每学期总是全班第一。尤其是周恩来心中有大志向,有大气魄,故而文章刚遒有力,常为老师同学争先称赞、传阅。周恩来先生善于作文和演说,和他幼年的这段经历是分不开的,当然在言辞和讲演之后,是他心系天下苍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教授修身课的校长魏老师的课堂上,当回答“读书是为了什么”的时候,周恩来庄重地说:“为了中华之崛起”。老师没有听清他的南方口音,于是周恩来又庄重、严肃地重复了一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声,喊出了周恩来心中的壮志,也说出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爱国主义知识分子心里的呼声。这声音,响彻寰宇。
在沈阳读书期间,周恩来结识了不少朋友,人缘极好。同时他广泛地接触社会,对于那些仗势欺人的行为,周恩来总是能够巧妙地联合弱小的人们与之斗争并且获得胜利。很多富家子弟看不起周恩来,欺负他,周恩来就和那些善良的同学结伴而行,人多势众,那些坏孩子就再也不敢欺负他了。有弱小的同学被欺负了,他也能联合其它有正义感的同学一起保护他们。所以人们都喜欢和周恩来做朋友。东北风沙大,雨雪多,周恩来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反而在学习之余,从容地锻炼身体。较为艰苦的环境,也锻炼了周恩来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至于周恩来回顾革命艰苦时期,无不感叹东北的经历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底子。
1913年8月,周恩来考入南开学校,开始了为期四年的中学生涯。南开学校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新式学校,学术气息浓厚,教育风气民主,时任校长张伯苓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提倡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功德,服务社会之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正常的教育内容之外,支持学生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周恩来克服了经济上面的困难,努力地在南开学校求学。周恩来克服学习上面的艰苦,孜孜以求,各科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南开学术自由的氛围,让周恩来得以在课外阅读很多书。如周恩来自己所说:“喜欢文学、历史,对政治感兴趣。总之,喜欢能说理的东西,不喜欢死记硬背的东西,如化学、英语”但是即使是这样,周恩来的化学和英语成绩也一直都很好。在这一段时间,周恩来学习了《史记》《资治通鉴》《汉书》《三国志》等历史典籍,有机会接触到王夫之、顾炎武的著作,还阅读了卢梭、孟德斯鸠、赫胥黎等人的著名作品,视野得以极大的扩展。周恩来重读书,也重与人交流。读书学习,须使自己心中点头;与人说理,须使人心中点头。在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周恩来热心地帮助别人,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见解。
南开学校十分注重国文和讲演,周恩来的书写和演说能力得以在此得到发挥和进步。周恩来常常即席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和青年时期的这段经历是分不开的。南开学校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周恩来和老师们关系融洽,他还常常和老师们诗文来往或者同台表演戏剧。张伯苓不因周恩来的家境贫寒而轻视他,反而视如己出,常常在家里做饭给他吃。师生二人一起交流学术,谈论时事,张伯苓无比感慨的对家人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回忆到这段经历,周恩来也颇有感触地说“张校长在家里给我煎鱼吃。”
1914年3月,周恩来会同同学张瑞峰等人发起“敬业乐群会”,积极参与社团组织和文章刊物的编辑工作。周恩来先后主持的《敬业学报》和《校风》,别树一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常年对中国社会的接触,让他愈发感到救国救命之必要与必然。他暗下决心,决定奔赴日本留学。于是他四川奔走筹措路费,准备出国求学。心怀天下的周恩来凭江而望,思潮起伏,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毅然辞别亲友,于1917年9月抵达日本,这一年他才十九岁。
周恩来在东京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补习日文,常常前往早稻田大学听课。他一方面努力地学习知识,一方面深入日本社会。此时,日本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军国主义叫嚣越发疯狂,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此时心怀救国壮志的周恩来不禁陷入了苦闷和沉思:“拯救中国的道路到底在哪里呢?”
公历1917年11月7日,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传来隆隆炮响,广大工农兵在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沙皇的统治。消息传来,振奋人心!如同乌云蔽日里的一缕阳光,漂洋过海传来的十月革命的消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极大地鼓舞了周恩来。周恩来开始反省自己“军国主义可以救中国”的错误思想,立志刻苦学习。渐渐地,周恩来开始向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转变:“随着世界进化的轨道,去做那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周恩来旅日期间,参加了“新中学会”和“天津南开学校留日校友会”,积极参与宣传工作。奔走呼号,反对日本军阀侵略中国,反对中国军阀出卖祖国和人民。
1918年5月16日,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秘密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扼杀新生的苏俄政权,加之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对中国的恶意侮辱,周恩来义愤填膺,和众多留学生一起向日本政府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广大留日学生团结聚会,奔走宣传,却遭到日本军国主义警察的残酷镇压。留日学生讨论后决定集体回国,周恩来一方面感受到在迷茫中寻求到马克思主义的喜悦,一方面深深地憎恶压迫者,对日本人民怀有同情。1919年,周恩来毅然告别了樱花盛开的日本,回到他深爱的又纷乱的祖国。
4月末,周恩来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眼泪纵横。然而学校已经不是那时的学校,中国也不是彼时的中国。1919年北京,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毗邻北京的天津,迅速成为响应地之一。周恩来利用各种渠道,了解五四运动的消息,在得知南开学校欲聘曹汝霖为校董,他立即联合多方力量向学校施压,取得了第一次政治斗争的胜利。6月3日前后,工人阶级逐渐代替学生走到了运动的最前列。北洋政府命令各校提前放暑假,欲借助炎热的天气和家长纷纷接学生回家度暑假这一习惯来瓦解学生势力。为了把学生运动引向深入,天津学生联合会决定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周恩来被推举为主编。任重道远,周恩来深知自己使命之重大,努力克服资金、场地、人员、稿件和时间上面的困难,于一个月后的7月21日,出版《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创刊号,受到广泛关注。周恩来起草的《革新,革心》更是广为传阅,其中改造中国,改造思想的观点让人们深受震撼。随后,周恩来又联合各界人士,利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又一次取得了营救京、津关押学生代表的胜利。
1919年9月16日,在天津学生联合会的一间办公室里,十名男同学和十名女同学坐在一起,举行了我国爱国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集会,这些人中有周恩来、马骏、郭隆真、刘清扬、张若名、邓颖超、李毅韬……各个都是能力出众,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此次集会产生了与新民学会齐名的觉悟社。觉悟社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邀请李大钊先生前来演讲。此后,蒋梦麟、罗家伦、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人前后光临觉悟社讲坛。觉悟社组织严密,思想进步,周恩来在之中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五四运动让广大的青年爱国学生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之前的周恩来,只是一个满怀热情的爱国主义斗士,此后他开始被马克思真理所吸引。在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下,周恩来等立志追求革命真理的爱国学生,登上了法国邮轮“波尔多斯”号,飘洋万里,赴法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