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先育己,练剑先练心---谈谈我对教育的看法
我看最近网上关于教育的问题又有些讨论,甚至我们的老熟人媒体战士先生也下场。
对此,我想谈谈我对于教育的看法。
首先,中国的教育问题,绝对不是学了哪国体制没学成的问题。
媒体战士将我们对普鲁士教育制度的学习失败的归因作为中国教育的一种批判,我觉得是没有触碰到问题的本质,是典型的决定论思维,而非派生论思维。
如果真要从外因的角度,理性地解构中国的教育问题,我认它缘起于一个再清晰不过的底层逻辑:
对于中国当下的经济结构来说,目前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供给,是供大于求的。
这是第一层逻辑:劳动力过剩:
这是最根本的逻辑,就是当你这个社会无法普遍地给这些应届生提供与之学历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时,那么教育本身就会失去目的,就会陷入“教育难以成才”的逻辑无法自洽的困境。
陷入此种困境,就必然会转向形式,因为形式主义本身就是一种自我麻痹,此种自我麻痹有其好的一面,比如哈马斯的地道战歌,他本质上就是一种形式,但此种形式对于激励巴勒斯坦人民与以色列侵略者战斗到底的意志还是很有效的。
但反过来,此种自我麻痹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就像中国的教育,当它失去目的之后,就只能用形式去掩盖问题,此种形式转化成学生、家长沉重的负担,最后也转化为社会的负担。
第二层逻辑,产业分布与社会聚落的内卷:
基于我国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选择一条集中资源办大事的发展路径。对于这种路径,我不做好与坏的价值判断。因为它本身是服务于目的的。
中国是一个处在风口浪尖的大国,不可能像小国那样苟在大国地缘政治的罅缝里,所以特殊历史阶段的集中资源办大事,对于我们综合国力的突飞猛进,自然是有其正面意义的。
但凡是皆有两面性,集中资源就等于是将原本相对平衡的人口聚落分布人为地转变为头重脚轻的。此种聚落的集中,决定了聚落范围内人的内卷。
而在资本主义的模式下,社会聚落的变迁受产业分布的绝对影响。故而,产业集中之处,人口密聚之所,也自然是教育内卷的缘起,最终就导致了我在第一条所说的,供大于求的事实。
第三层逻辑,就业鄙视链:
同样是资本主义模式,资本的增密效率形成了属于它的鄙视链,这种鄙视链深入到人的价值观之中。故而,即便一个社会聚落里存在充分的就业空间,但因为鄙视链的存在,大多数人仍然会去挤那些更有资本增密效益的工作。
就好比现在很多工厂的确是缺人的,区域劳动力也确实是过剩的,但就是招不到人,因为大家都想去最挣钱、最体面的行业。
就业鄙视链间接绑定了学历鄙视链,也间接导致了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脱节。
上述三层逻辑,共同组合成了我们当代教育问题,以及广大家长教育焦虑的缘起。
而为什么因材施教不能在中国社会广泛地实现?因为上述三层逻辑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杀死因材施教。除非你家里确实有太足够的原始积累,足够到你可以无视一般的成才就业逻辑,又或者说你一无所有,无法进入主流的教育系统,最后只能剑走偏锋。
第一,劳动力过剩,或者说应届生过剩,就决定了因材施教也会失去目的。因为再怎么教出来也难以找到匹配的社会岗位,其结果与从当下的应试教育系统里出来然后失业是殊途同归的。
第二,产业升级没有完成,就比如大量的工厂没有达到所谓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条件,那对于高素质高学历的应届生的需求就不会那么大。我们工厂也就是在这几年开始智能化转型,这才慢慢地对一线产业工人有了“自动化技术”的岗位需求。
同样,大多数中国的产业仍然处于此种转型的过程里,而且这种转型也不是单纯的线性逻辑,因为智能化数字化所带来的高效率意味着对于更广大市场的需求。
而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不是随同技术进步线性增长的,市场的波动是相对独立于技术的波动之外的
这恰恰也是为什么我认同项立刚对于产业和市场的维护,项立刚未必完全懂技术的逻辑,但他一定是懂产业的逻辑的。
我们的教育某种意义上也有着类似的心路历程。线性地提高了全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但整个的产业发展却没有完全跟上这个脚步,产业结构、产业层级与教育发展之间产生了错位,当然就会有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而这种现象自然就会转化成每一个正在将子女送到这个教育系统打磨的家长的焦虑。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终究还是走上了产业升级的道路,两个事物之间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往往也未必是坏事情,因为这就像电路中的电势差,有了这差,才会有变化改革的势能。
社会聚落地内卷,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教育焦虑这种东西,越是在一线城市越发明显。成都这边一学期2万的私立幼儿园,与北京那边一学期快十来万的私立幼儿园,你要说教育质量能有多大的差别,我是不信的。但这种价格上的差别,甚至包括由此衍生的家长之间鸡娃竞争的程度的差别,恰恰反应的就是社会聚落带来的内卷效应。
我司在云南建水有一个下游,是种阳光玫瑰(一个葡萄品种)的,两口子都是90后,之前是在杭州做IT,年薪三四十万的那种,天天996,后来实在受不了这种过于刺激的“现代生活”了,跑到云南这边种葡萄,也辛苦,但投点钱把数字化管理做好,不加班不熬夜,每天晚上9点准时上床睡觉,也赶上阳光玫瑰大卖的行情,一年收入个一千多万,去年年底提一个仰望U8。
这位老哥最发自肺腑的感受就是:“人生就是选择大于努力,在一个高度内卷的地方,高度内卷的行业,你把命豁出去了,最终也没得到什么东西。”
诚然,这位老哥的成功只是一种偶然,未必能够复制。但背后所体现出的内卷与避卷的逻辑,却发人深省。
无论你选择的制度在理论上有多么优秀,一旦内卷到来,它都会因为此种内卷而变型。
所以高明的治理,从来都不是去纠结用什么制度,而是先把你内部的环境优化到可以让制度很好地生根发芽。
就好比,大禹治水,如果不把水疏通到海里,光是讨论这个水渠该用什么结构去修,修水利的人该两班倒还是三班倒,这对于治水本身来说往往是杯水车薪的。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聚落急剧带来的内卷问题,那么即便是我们以某些媒体战士所说的充分的条件,严格地执行了普鲁士的教育体制,那一样会流于形式。
更何况,媒体战士强调的是普鲁士的军事管理体制,他在意的是没有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军事训练,亏了身体。这个我倒是建议大家结合他做客《观棋有语81期》的节目,这期节目更为具体地展示了他这个观点的缘起。
媒体战士强调“社会化抚养”、“强调普鲁士的军事教育”,这本质都与其小时候被抛到大院里,父母没怎么管有关系。
因为父母没怎么管,因为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自然就会对家庭无感。毕竟,但凡一个人从家庭那里感受到足够的温暖,怎么会这么一根筋地解构,否定家庭呢?
说穿了,媒体战士的社会化扶养就是其基于自己特有的情感经历而产生的,不具有普遍性。
只不过它扣住了当代年轻人对于结婚、生育、教育的焦虑,故而成为了可以被探讨的一种可能性。
但本质上来说,他仍然是一种小众思想,只不过媒体战士为了让他显得有普遍性,用所谓理性与理论的外衣去对其做了一定程度的包装。
与媒体战士不同,我从小到达跟父母的之间的感情都很好,即便是我爸这种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也能从行为上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关心。这种与我父母融洽的关系,第一是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基本人格,第二是赋予我足够多的人情味,这些都是在大院里社会化抚养不可能做到的地方。
不能因为与年轻人的焦虑有那么一丝迎合点,就在当下解构了家庭。这就如同你肾上有结石,就直接开刀把肾取走一样。
同样,明明是小团体特殊情感的产物,就更不该将其标签化,普世化,这是妥妥的身份政治,也是传教的基本逻辑,这在我看来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这与我对LGBT的看法类似,就是这种小团体的意识形态,你可以存在,但请你不要恶心主流,不要在主流面前立牌坊,闷声发大财有何不可?非要自取灭亡!
机械唯物主义者往往会忽略人的情感经历对于其理念的影响,这要么是他们天生就缺乏对于情感的观察,要么是他们在用理性去伪装自己那放不上台面的情感私货。
所以那些表面上看去是理性思考,探讨社会问题,往往却不过是一群失落、缺乏关爱小资的身份政治罢了。
扯远了,说回就业鄙视链。
这种鄙视链并不是道德谴责就可以改变的,这是资本主义决定的逻辑。什么逻辑呢?有钱就是大爷,什么来钱快就一定更好使。
当万物都可以被资本,或者说被货币定价,且资本、货币可以不受限制自由流通时,围绕就业的鄙视链就一定会形成。
这点,除非把资本主义本身给端了,否则无解。
所以即便我举的种阳光玫瑰小哥的例子,其本身的说服力也是建立在“卖葡萄比当码农挣得更多”这一点上。
在无法改变现状的当下,我们只能谈生态文明了。就是用一种更为多元的价值判断去稀释资本在此局之中的权重。
就比如,码农是挣得多啊,但透支身体,身体也是革命的本钱嘛。
大城市是机会多,但空气质量差,生活节奏快,相关的饮食与作息也不规律,这样会落入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的困局。
而且有意思的,钱是标准化、可逆的东西,就是“千金散去还复来”,回来的钱仍然是钱,不会是其他东西;但身体却不一样的,身体的是非标复杂的东西,年轻时不要命折腾坏的身体,老了未必能用钱换得回来。
所以我常跟人说,生命这个有机体就是对于资本主义最好的反击,资本除非把人改造成机器人,否则要完全通过资本主义来彻底将人类异化,我看是做不到的,它再猖狂,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僭越这法于自然的明道。
就业鄙视链,本质是建立在一种属于资本主义模式下的价值判断上的,即“资本增密速度=评判其优劣的标准”。然而客观的经济现实则是,整个社会的产业演化,不可能存在一个绝对的、普遍的资本增密的气候。暴利的产业永远是少数,但多数的产业永远局于赚与不赚的如赚之中,是符合正态分布的。
意向虚空的资本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构建、极致追求效率的唯生产力、极致慕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却完全无视了社会经济生态这一基本现实,它系统性地放大了人的欲望,让他们各个都不切实际地渴望更好,这种效应自然会作用到教育上去,作用到就业上去,最终形成一种“不上大学就只有去工地搬砖,进厂打螺丝”的就业鄙视链,然后为之盲目地内卷。
以上三点,大致就是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些底层逻辑。如果我们讨论问题上来就抛开这些底层逻辑不谈,只谈什么“制度”没有贯彻到位,那显然是不合格的态度。
我从来不拒绝谈论国内的问题,但我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抓住底层逻辑与主要矛盾。如果上来就是辩经似的泛泛而谈,那么还不如不谈,不如去打一盘游戏,去找一张美女的图片看着发呆。
内卷当然可以,但抓不住事物主要矛盾的内卷,就如同中国家长的鸡娃一样,只会徒增焦虑和悲伤。
那天,我跟夫人总结教育的三个核心要素:
1. 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水平
2. 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性格与三观
3. 培养孩子良好的审美情操
凡事具备上述三种功能的教育产品,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对之进行投入。反之,不能在这三点上起到作用的,就没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折腾。
第一点,良好的思维水平,这个不是去看媒体战士那种辩经,不是搞二元对立,也不是去做经学家。而是要学习唯物辩证的思考方法。
就这点而言,我可以引导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那些优秀的东西。比如我会让他看教员的书,会让他去听听观视频里大佬的观点,会把我怼媒体战士的文章给他看看,让他提炼提炼其中的思维。
同时,让孩子多去看,多去接触,多去感悟,思维自然就会在知行合一的领悟中提升。
第二点,身为父母,不能以工作忙的名义抛下孩子不管。钱可以少挣,但孩子的心灵不能残缺。但陪伴不是乱陪,也要讲究方法,要给孩子很好的引导。比如我认为就要加强孩子对国学的学习,这也是为何我现在愿意花时间了解国学的一个原因。
能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吃透,能从儒释道里汲取精神的营养,那这个孩子的性格和三观就算是有了良好的保障。当然,同样有助于打磨人性格的东西,西方的文化作品里也有,比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比如莎士比亚,比如泰戈尔的诗集。重要的不在于标签,而在于那些共存于人类明道之的优秀的部分。
作为父母,应该努力让自己具备甄别此种优劣的能力。
此外,很多父母根本无法与孩子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沟通渠道。如此一般孩子自然是不会落教的。
我的一位朋友,他跟自己的女儿一起玩原神,他女儿连自己cos的事情都会跟他一起商量,你说跟孩子建立起了如此的沟通,还愁不能教育她?
第三点,审美情操决定了你孩子长大之后会不会对着肖战这样的流量明星流口水。
只有提高了他的审美,他才会绕开一些不必要的精神污染。就像一个审美情操足够高的人,多半是不会与祁同伟共情的。因为他知道,祁同伟就是典型的欲望与能力不匹配,练剑不练心的那种偏执型人格,这种人注定不可能有什么好结局的,其所谓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的努力,也掩盖不了其完全失去对欲望节制的内心。
星穹铁道1.5主线剧情里,彦青与景元的对峙就很好地讲明了这个道理。练剑之前是否应该练心。在我看来,景元就是练心到了极致的高手,所以可以泰然自若地将“是否向恩师挥剑”的决定交给彦青自己去判断。
心胜是一种至高的境界,米哈游的编剧一向是有这种文化功底与美学功底。在我侄子侄女一上我的车就开始各种放“歪嘴龙王”、“赘婿逆袭”、“这个男人叫小帅”这种快餐视频时,我总是会第一时间打断引导他们,让他们看一看水龙吟PV,看一看神女劈观,看一看轻涟。
其实我并不是说不能看那些快餐的东西,而是在看它之前,得有高审美的东西去对之打底。快餐之所以叫快餐,就在于它会挑起人心的浮躁。而学习思考与领悟,本质上是需要内心的宁静来赋能的。
如果不能掌握静的力量,那么对于问题的思考就会如同媒体战士一般浮于表面。静生动绎,这是阴阳流转的过程,只有动静平衡,人的思考才能臻至完境。
如何引导孩子达到这种动静平衡的心态,这是我十分在意的,也是在我尝试去努力的地方。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育是一个长期非标非线性的事情,不要试图通过一种制度性的改变就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只是要迎合焦虑的流量,倒是可以泛泛而谈。
但如果真要解决问题,就要静下心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以理清当下该做的事情。
说白了,我觉得当下,中国的家长们应该提高自我的修养,你连自己做人都没做明白,那你又有什么资格去焦虑自己孩子在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呢?
不要试图以空扯理论、虚空辩经这种看似高屋建瓴的方式去彰显自己在教育问题上的深刻,甚至包括将我上面这些复杂的论述都给通通扬弃掉之后,我们会发现教育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无外乎一句话:
育人者,以身作则耳!
所以我对教育终极理解,以及对于一个社会教育制度的终极理解,恰恰不在教育之中,不在教育系统之中,而在于我们这些高谈阔论者的内心深处。
一个家长的思维水平、性格三观、审美情操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你孩子所受到的塑造,也往往不会低于那个水平。
同样,一个社会的风气到达了一定的水平,那这个社会的公民也自然会遵纪守法,民风俨然。
心外之物不可求,而西学者,往往求于外而疏于内。要说模仿普鲁士教育制度真正不良的影响,就在于西学此种求于外而不求于内的毛病。
西学的一个典型的毛病,就在于太着眼于改造世界,却往往忽略了自我修缮
我们很多成天抱怨的家长,自己根本无法与孩子建立沟通,也不懂如何去正确引导孩子,自己连教育的理念都没搞懂,然后一切问题甩给学校,甩给社会,这显然是不实事求是的。
谋士以身入局 举棋胜天半子。育人者若不能做到以身入局,练剑先练心,育人先育己,何以谈教育?
媒体战士如果连自己犯了错误却不愿意坦然承认,死皮赖脸玩饭圈的毛病都不去正视,不去改正,那又如何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又如何指望他通过所谓的社会化抚养而成为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呢?
所以最后的最后,教育,既非教育,是名教育。
外因虽然重重,但真正的弊病,还在这人心之中,在这内因之中。
一个个心灵残缺的家长,却呼唤着完美无缺的教育制度,却始终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先拾掇拾掇,想想也挺讽刺的。
故而,对于中国的教育,即便解构到了这一份上,我也不会提更多自以为是的建议。我只求做好我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让我的子孙后代无愧于这五千年文明的传承。
育人先育己,练剑先练心,但求诸己不求诸人,望诸君共勉!
戏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