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黄牛是不是太离谱了???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雷叔说事  / normalbeauty

500

年底了,黄牛又开始冲业绩了。

前几天,广州某场演唱会门口,身材高大的黄牛大哥带着一群嗷嗷待票的歌迷,走向一条隐秘的通道。

歌迷们还没来得及为这扑朔迷离的路径惶恐,就看到大哥停在一扇大门面前,站上椅子,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工具,雷厉风行地撬开了门。

500

守在大门那头的保安和等待入场的歌迷面面相觑。

胆大的趁乱闯了进去。

没准备好的灰溜溜退了出来,等在外面拦住黄牛要求退钱。

歌迷想买的是票,没想到只买到一个硬闯的机会,还没来得及理论,反倒被黄牛教育了。

“已经进去四五十个人了。”

“只有一个保安。”

“怎么就不敢进了?”

500

能讲得如此掷地有声,这帮黄牛们属实已经把不要脸修炼到了最高境界。

想起之前在网上看过很多段子。

这个能带着观众走下水道进场,只要观众自备雨衣还不嫌脏。至于费用,看着给就行。

500

那个索性化身武将,拉着保安就干架,主打一个趁其不备、趁乱攻击、趁虚而入。

500

500

再不济就加点伪装,穿件马甲。

说你是保安就是保安,是老板就是老板。

500

500

为了赚钱,黄牛们是真的无所不用其极。

但千万别以为他们只会搞这些五花八门的手段,无论何时,“票”才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今年夏天,摇滚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在南京开演唱会。我本来想去看,结果刚放票没多久,各平台就买不到了。

而在摩天轮这种二手票务网站上,却有不同价位的票,以两倍的价格往外卖。

当时我就想,重塑也不算啥知名乐队,这种票你们也囤,不怕卖不出去烂手里吗?

果然,摩天轮的票价一天比一天低。

临近演出前,二手票开始低于正价票。

500

小红书上,有人在开演前一天买到了五折票。

500

评论说还是亏了。

当天开场前,在门口找黄牛,两百块能买到原价1380元的内场票。

名副其实骨折价。

500

不只重塑,现在演唱会很多,都是这个状态。

一边是明星团队发着大字报宣传我们开票三秒就告罄啦,大批粉丝哭诉根本买不到票。

500

另一边,各种二手票务网站上,大家买不到的票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都冒了出来。

500

私底下,黄牛们拿着长长的座位单,明码标价,分出比官方票版更加精细的价格表。

场次、位置,任君挑选。

500

500

仿佛没有他们搞不来的票,

只有粉丝掏不够的钱。

只不过最后这些票到底能卖到多少钱,还得看上天的安排。很有可能,歌手突然加开,或主办方多放票,价格立刻贬值,砸穿底盘。

当然了,黄牛都不傻。

他们不甘心损失,就会用“搭售”、“捆绑”的方式把亏损转嫁给别观众。

你想原价买热门票?可以!

前提是多买几张冷门场当添头。

以前光知道别人买高奢要配货,

没想到现在找黄牛买票也要配货。

500

所以有黄牛形容倒票是炒股。

钱没落袋/票没卖出的时候,永远不知道会赚会亏。

背后的潜台词或许是,市场行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有没有形成共识的韭菜愿意接盘。

500

说起来也挺奇怪的。

明明现在演唱会都要求实名制,买票都要输入身份信息,一人一证才能下单一票。

官方还说,他们会统计异常订单进行取消。那种大量囤票的ID和地址都会被排除在外。

500

怎么无法阻挡这些票源源不断流向黄牛呢?

这就得讲讲黄牛们的票务来源了。他们搞票的渠道看似五花八门,但大致可以归为四种。

一是,科技抢票大法。

这点大家应该略有耳闻。

其实就是黄牛搞出了专用抢票的程序脚本和软件,和游戏“外挂”一样。

500

把人和机器放在同一环境里拼速度,人类自然“一败涂地”。

面对实名认证,黄牛们也有对策。

有的提前吆喝,在正式开票之前先找到有意向的买家,拿到人家的身份信息“代抢”。

500

根据不同位置和要求,额外收代抢费。

500

还有的搜刮身边亲戚朋友的身份信息,先把票抢了囤着。等出票的时候,把身份证和票一起送过去,看完了再进行回收。

以至于49年的奶奶都成了Tfboys的粉丝。

500

二是,粉丝或者抢手出的票。

虽然机器的速度比人更快,但它们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人终归会有捡漏的机会。

有些粉丝抢到了票,但临时有事去不了,就会考虑出票回血。

原价出票固然是情分,但看看市场行情,总觉得自己吃了大亏;而加价卖给同担的行为往往是会被指责的,所以找黄牛出票就成了选择。

500

“有钱不赚是傻子。”

500

因此会有人专门蹲等着大热演出开票。

反正抢到就是赚到,没抢到也没损失。

500

500

三是,各式各样的赠票、嘉宾票。

前几年我有一场很想看的演唱会,没买到票,去二手市场看有没有转票的。运气不错,刷到一个拿赠票的,想按市场定价卖给我。

我还在考虑呢,票就没了,因为同一时间,有个黄牛出了双倍价格拿下了票。出票人说,如果我愿意出这个价,也可以卖给我。

演唱会没看成,反被黄牛教做人。

不过事实就是这样。

一场开在万人体育馆的演唱会,最终正式拿出来卖的票当然不会是一万张。

根据实际情况不同,会有10%或更高比例的票务成为赠票或嘉宾票,转送到艺人团队、场馆方、赞助商、合作媒体及单位等不同渠道。

感兴趣的人自己拿票去看,或当人情送出去;不感兴趣的一转手就卖掉了。毕竟这类票大多没有实名信息,位置也好,方便流通。

500

黄牛会在二手票务网站上寻觅这类票,如果他认为自己能以更高的价格把票卖掉,就会下手。(收票时,他们也会用各种话术压价。)

另一方面,由于某些相关单位,总能稳定地拿到各类活动赠票,他们也会去找渠道变现。说直白点,就是直接打包给经常合作的黄牛。

四是,主办方给的票。

500

有人可能不理解,你主办方正常卖票不就好了,干什么要把票给黄牛呢?

这里涉及到供需关系的问题。

比如一张官方定价1280元的前排票,通过主办的渠道卖出去只值票面价;但通过黄牛的渠道销售,说不定可以在后面加个零或更多。

因为大家都想要好位置,愿意多花钱。

500

自然会有见钱眼开的主办加价把票卖给黄牛,然后黄牛再加价卖给粉丝。

一进一出,同样一张票的价格平白无故就翻了几倍。这样的暴利谁不眼红呢?

500

难怪普通观众都买不到普通票,原来是因为黄牛和普通观众的起点就不一样。

你以为大家拼的是手速,其实拼的是人脉。

500

现在粉丝和观众都呼吁抵制黄牛,稳定市场,官方也时不时报道、批评、谴责。

500

打击黄牛的办法,大家也想了不少。

有人觉得应该直接把那些二手票务平台干掉,觉得它们助长了黄牛的气焰。

但是怎么区分正常的二手票务流通,和黄牛票务流通,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而且平台只是载体。没了这一个,他们还可以去下一个,甚至可以自己造一个。

500

尤其是那些大黄牛,根本不乐意走平台,觉得让人家赚手续费不值得。

他们的交易方式特简单,就是直接微信上转账,还会很坦然地说信不信由你。

俨然一副大老板的架势。

有时候票还没开,就提前先收定金。

500

甚至是坐地起价,价格上涨速度堪比坐火箭。

500

还会用话术PUA,指责粉丝问太晚错过良机。

500

都说花钱的消费者是上帝,怎么在这一行反过来了呢?

也因为这个原因,几乎每场热门演出,都有骗子在里面浑水摸鱼,骗到一个是一个。

500

更有人苦心积虑,就为了一朝收割。

前阵子周杰伦来上海开演唱会,一票难求,不单场内坐满了人,就连场外都站满了来旁听的人,还跟着大合唱,那叫一个热闹。

这么大的阵仗,骗子当然不会错过。

有位小丁早早就做好了计划。

他以前没当过黄牛,担心贸然开卖,惹人怀疑,干脆提前备好了一个账号,自掏腰包贴钱卖其他演唱会门票,积累信任度。

没想到挺顺利的,积累了一小波天使用户。

等到周杰伦开演唱会的时候,这帮用户照旧来找他订票,几千几万块的票款二话不说就打给他,讲究的就是一个彼此信任。

可惜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偶尔也像散沙,风一吹就没啦。

500

有这样的诈骗案例在先,偶尔也会觉得这么一对比,就会觉得有个中间商平台,似乎还靠谱点,至少还多一重保障。

说到底惨还是粉丝惨。明明只想买个票,却要被骗子和黄牛轮番扒掉两层皮,苦啊。

500

还有人寄希望于强实名,也就是人证脸合一。

相当于我们平时买高铁票,只有同时刷身份证和本人面部识别对上了,才能进场。

这技术确实缓解了一部分问题,但并不能完全规避。

主要问题出现在现场验票环节。

一方面是实名信息没有彻底绑定,多数要靠人工检测,人一多就来不及。

另一方面,就算真的查出来人证不一的情况,人家大老远花了钱来看演出,就这么被拒之门外,似乎也不合适。

500

更何况,对于那些和主办关系密切的黄牛来说,强实名根本不算问题。

主办既然能把票拿出来,就能把实名的问题解决,只要有后台系统,就是改个数据的事。

经常看到粉丝说我们哥哥搞强实名是负责任,其实能限制到的确实非常有限。(而明面上的强实名都不搞的,只能说连表面功夫都不想做)

再加上确实有开头说的那种不讲武德的黄牛出现,上来就是咔咔一套乱拳,实在是防不胜防啊。

结果就是,黄牛屡禁不止,生生不息。

至于原因,资本领域有句名言可以解释: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说白了,只要来钱快、赚得多,只要有利可图,自然有人迎难而上。

就连黄牛们自己都这么说,“一个月随随便便入账大几万,正经打工哪能赚到这么多呢?”

所以黄牛从来不只是演出行业的产物,他们活跃在任何供需关系不匹配的领域里。

排队吃网红餐厅有黄牛;

去迪士尼买玲娜贝儿有黄牛;

游戏里的外观和道具有黄牛;

科技行业上个新产业也有黄牛。

买房子有黄牛;

拍车牌有黄牛;

看病还是有黄牛。

500

或许某些时候,他们会把自己包装得更体面。但本质却不会变,都是在利用人的强诉求。

他们把控着大量资源,逐渐形成近乎垄断的局面,让普通人难以绕过他们,从而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财力、精力,换取同样的资源。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图的是碎银几两,也有人相中黄金成筐。

黄牛想来是后者。

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自发抵制黄牛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只要这世界依旧是利益的世界,这个职业就不会消失,只会在不同领域间转移。

毕竟,挣钱的事,谁不想呢?

500

至于挣得踏不踏实,还得自己心里掂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