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宗接代”?985医学院士儿子,中学发3篇SCI,现同校研究生!

来源 | 微信公众号“Toedit学术”

作者 | 豆子

他高中就发表3篇SCI,稳拿中山大学自主招生医学类第一名,目前是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2022级研究生。

一般在小说里才敢想的“爽文人生”,却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着。

主人公正是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院长宋院士的儿子。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一个浏览量100W+的问题——“如何看待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院长宋院士儿子中学发表 3 篇 SCI,其科研水平如何?”

500

该问题回答区引发强烈讨论,褒贬不一。从此,这对“科研父子兵”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1

是“天才”还是“靠爹”?

作为事件“导火索”的3篇SCI,一个高中生在其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其实,这三篇论文中,宋同学只在其中一篇的贡献多些。该篇论文题目为《Epstein-Barr
Virus-Induced VEGF and GM-CSF Driv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Metastasis
via Recruitment and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s》,2017年发表在期刊 Cancer Research(IF=13.3) 上,宋同学作为2作,当时他还是广东实验中学的在读生。

500

宋同学论文截图

具体而言,宋同学参与了该篇论文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和回复。这么看来,宋同学确实为该篇论文出了不少力。

500

而其他两篇论文,宋同学则只是4作和5作,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只是挂了个名。

500

500

总的来说,相比于还只会“读书考试”的同龄人,宋同学早已赢在了起点,毕竟很多研一、研二的医学生还未曾发表人生第一篇SCI。500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早发SCI?

看完中山大学自主招生的选拔条件就能明白,原来宋同学未来的路早已被院士规划好了,他只需要按部就班走就行。

根据中山大学选拔条件,申请学生如果公开发表过论文,就可能获得参与选拔的资格。宋同学在高中发表的3篇论文都能起到作用,更何况发的还是 SCI,其中一篇影响因子超过 10 分,毫无疑问,他能秒杀其他“优秀学生”。

500

图片来源:中山大学

宋同学也不负众望,最终以当年中大自主招生医药类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进入了中山大学就读本科。

500

然而,对于宋同学顺利且高光的人生,网友们更多的是质疑和愤怒,很多人并不相信宋同学的论文是他的真才实学,觉得不过只是“靠关系”走捷径罢了。

500

不过,也有匿名同门在评论区为宋同学“打抱不平”。这位匿名同门称,宋同学的成就是他本人努力所得,当初宋同学每逢周末或者平日的晚上都会到实验室做实验,甚至要比一些博士、博后还要认真。

500

双方言论争斗激烈,但到目前为止,事件相关的两位当事人也没有就此发表过任何评论。

2

这不是个例,是整个学术环境的缩影

不管真相如何,愤怒的评论并非无的放矢,放眼学术界,“学阀”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有的人抓耳挠腮,使出浑身解数也发不了SCI,而有的人轻轻松松挂个名,想要多少篇SCI就有多少篇。

500

所以,宋同学并不是个例,而是整个学术环境的缩影。

早在20年7月,就发生过类似“不公平竞争”事件。在当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作品《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也引发不少关注,因为该项目完成人竟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

500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随后该事件被曝光,小学生的研究是在自己父母课题组展开的,并且与父母课题组研究内容一模一样。而且,符合他六年级学生思维的稚嫩实验记录水平也与逻辑性极强的研究课题格格不入。

500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最终,该项目被判定为违反了竞赛规则中「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规定,奖项取消。 

虽然这件事官方给出了看似公平的处理,但是,这位小学生的父母滥用学术资源横插一脚比赛,早已不知在哪个环节就比下去了多少认真参与实验、辛辛苦苦写报告的孩子,他们的损失却没有人买单!

“学术传承”事件不光发生在国内,国外亦是屡禁不止。

2015年,韩国京畿道政府接到举报:有大学教授的论文著作涉嫌抄袭。检察厅突击检查全国110所高校后,揪出涉嫌抄袭教授近200人。

进一步调查发现,部分学者将自己和亲戚子女的名字挂在了论文上,但其实这些孩子根本就没参与过研究。

500

后来Nature也报道了这一事件,随即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500

的确,社会本就不公平,当你削尖了脑袋竞争的时候,其实从出身时接受的资源就已经千差万别了,很多人或许曾经天赋异禀,又或许胸怀大志,可最终都倒在了不公平竞赛的终点线前。

但,要知道,宝贵的学术资源本不应该是一份代代相传的“传家宝”,它从来都应当属于这个时代那些最勤奋、最智慧的读书人。

我们无法改变“学二代”“官二代”的社会现实,只希望“学二代”能够把父母给的这份科研红利好好利用起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真的去推动科研进步,从而让更多的科研人受益。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