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肯定要改变的,谁也拦不住。但希望推动改革前,要深思熟虑,越改越好

【本文来自《应试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总体上是不成功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旁观者常乐
  • 我不认同我们的教育只是应试教育,因为它的主要筛选方式是应试,那就权当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

    中国这几十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由众多优秀人才的努力换来。

    这些人才从哪里来?

    显然还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尤其是新近挑起重担的90后80后,就连70年也基本是应试教育走过来的。

    如果这样都要说应试教育是失败的,那还有哪个教育模式敢说是成功的?

    文中说某某人才出自普通高校,想以此证明应试教育的失败,难道作者认为普通高校不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中国的教育体系基本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应试教育;也就是传统的高考体系。

第二类是在职教育。包括各类电大,职大,夜大,以及各类培训班等。

这两类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都很多。总的来说,大机构,大公司,大型科研院所,在一级市场录取的主要是应试教育培养的人才。

但这些单位内部,都有大量的在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由于在职教育比起应试教育来,学到的东西更对口,更急需,也能填补学历的空缺,所以在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数量也很庞大。

无论应试教育还是在职教育,着眼点都是用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学了就能会,拿来就能用。大学、研究所,大企业用人都是这个原则。

但以后会有很大不同。中国在追上西方后,无论是科研院校,还是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科研创新能力上的要求,会远远超过对人才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这就对教育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能力要让位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对批判性思维(非学习型思维)的要求是很高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录用标准必须改革。

就拿华为举例,华为公司在通讯技术上的重大、关键突破,都是由外国人完成的,而非本国人。当然,华为凭借财力,雇佣了大量海外科学家。但大量中国企业,没有这个实力,雇佣本国人才,能实现重大突破吗?再如深圳,是中国各大城市里雇佣外国科技人才最多的城市,据说印度的工程师,在深圳工作的就有10万,深圳也称为“创新之都”。众所周知,深圳没有几所像样的大学,毫无疑问很多创新,都是中外科技人才共同完成的。但离开深圳,来到中国其他城市,这种创新气象你还感受得到吗?

所以,应试教育,肯定要改变的,谁也拦不住。但希望推动改革前,要深思熟虑,越改越好,而不是越改越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