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现国内大循环和共同富裕的新思路——论发行“消费币”的作用和可行性
【本文由“tigeryao”推荐,来自《中国突然开闸3.7万亿, 一位高层智囊的建言意味深长|文化纵横》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rainman0714
一万亿美债卖掉指的是手里有了一万亿美金吗?怎么个作为消费币发放呢?直接发美金在国内流通?那要么折算成人民币,印几万亿人民币发下去?那发完了手里一万亿美金还在啊?那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操作再做一遍?可以做无穷次?反正我是不太理解外汇是怎么可以在国内直接消费使用的
《探索实现国内大循环和共同富裕的新思路——论发行“消费币”的作用和可行性》——1
由于受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美国的对华进口量和出口量都大幅度减少,中国的外部环境从政治到经济都开始全面恶化,经济萧条已经不可避免地来临。为了应对这些内外部压力,中央提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务院办公厅也发文指出:“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由此可见刺激消费对实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
为达此目的,无论是中央各部门,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曾经出台过不少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还在于没能提高居民的收入,老百姓普遍缺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所以,要想刺激消费,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
当年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我国曾经发行过各种“票证”,以保证每个老百姓都能公平地获得那些有限的物资。在当今这个生产过剩的年代,“票证”制度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让“票证”制度从“限制消费”的工具,转变为“刺激消费”的工具。只是需要对它进行必要的升级和更新,以适应新的形势。
有专家曾表示,发放消费券能够快速拉动消费意愿,并快速打通实体消费循环。我认为可以把消费券进一步深化为另一种货币,让它获得与“人民币”同等的地位,即成为“消费货币”(简称“消费币”)。只有让消费币成为一种刺激消费的长效机制,才能对经济形成持久拉动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具体可以将货币分成“人民币”和“消费币”两种,并且将货币发行机制由单一的“纸币本位”改成“纸币本位”和“力本位”(或叫“物本位”)并行的机制。即把产品的生产能力(即产品数量)作为货币的另一个发行基础,来决定“货币的供应能力”(即“货币发行量”)。其中消费币的发行机制为力本位,它只能在国内使用。然后再通过经济建设(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和给居民发放消费币的方式,将货币供应能力转化为“消费能力”(即“建设投资能力”和“居民消费能力”);而人民币的发行机制为纸币本位和力本位,它既能在国内使用,也能用于进出口贸易,这时的消费币也将成为人民币的发行基础。
这种消费币可以作为一种福利,由政府按人头发放给每一个居民,此时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将由人民币和消费币两部分组成。这种做法比直接增加城乡居民的人民币收入所带来的财政压力更小,金融风险更低,刺激消费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却更明显。因为不需要超发人民币,就能降低产生通货膨胀的风险。也不会增加劳动力成本,更不会推高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因为强劲的消费能力能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那要想用货币的供应能力直接影响消费能力,就只能实行力本位(即物本位)。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提升货币的供应能力,从而取得推高消费能力的效果。通俗地讲,就是把产品数量作为货币的发行基础,通过增加产品数量来增加货币发行量,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即:消费能力推动生产能力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加了货币的发行量,而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又提高了消费能力。这样,最终就形成了一个货币供应能力、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相互促进,并且可以不断扩大的、良性的“活循环”,即“打通了实体消费循环”。让货币供应能力、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这三驾马车共同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不是互相掣肘,阻碍国内大循环的形成。
为了让消费币有效地发挥作用,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国内实现人民币能做的事情,消费币都能做。例如可以用消费币来缴纳税费和购买原材料,以及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
2、把人民币与消费币的兑换比例定为1:X(X﹥1),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企业和个人多使用消费币,而不是拿到消费币后就兑换成人民币存起来。
3、无论是缴纳税费,还是购买商品,既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使用人民币和消费币,也可以单独使用人民币或消费币。也就是说,一件商品的价格可以由Z元人民币和Y元消费币组成,其中Z必须小于Y。最好是商品价格中,人民币和消费币的组成比例等于人民币和消费币的兑换比例,即Z:Y =1:X。
4、为了让这种组成比例更加合理,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使用消费币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也可以制订一个优惠比例,例如在使用消费币缴税和购物时,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折扣。
5、消费币的发行总量必须等于或者低于商品的流通总量,绝对不能高于商品的流通总量,避免因为超发消费币而导致消费币贬值的情况发生。保证每一块消费币都能发挥刺激消费,提高生产能力的正面作用,而不是起增加金融风险的负面作用。
所谓的“共同富裕”,无非就是增加人民的收入。而发行消费币虽然不是直接增加居民的人民币收入,但却可以取得跟“涨工资”发挥同等作用的效果,可谓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让“生产力过剩”从负担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这样也就无需再进行那种“削足适履”式的“供给侧改革”了。因为导致生产力过剩的原因不是“需求过剩”,而是“购买力不足”。所以通过发行消费币的办法提高购买力,自然也就能解决生产力过剩的问题了。
另外,发行消费币也不失为一种从“按劳分配”转变为“按需分配”的有益探索,甚至有可能成为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突破口。
最后再补充一点:有网友说单独发放消费币,会导致物价上涨,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我前面说消费能力会推动生产能力的提高,是指充分 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利用市场的力量去推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依据是“有消费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生产需求”这个逻辑。
但是如果生产能力的提高落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了,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那物价必然会上涨。所以我才说消费币的发行量绝对不能超过生产能力,即不能超出社会产品的流通总量。同时也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用行政手段去推动生产能力的提高,防止出现因市场规律失效,而导致社会产品的流通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局面。确保消费币能够真正起到实现国内大循环,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作用。
孩子出生,给孩子和父母各一万积分,孩子上小学,一千积分,上中学,一千积分,上大学,一千积分。此后的过程,孩子作为成人,参与社会活动,父母对孩子的抚养完成,不再获得孩子的成长积分。至于成年人参与社会的活动,比如工作,服役,公益事业,见义勇为,又可以根据成绩获得不同的积分。这个和人的一生相伴,不断产生,也不断根据个人需求,不断消耗。还可以根据积分总量,得到一些国家荣誉和匹配的物质享受。这种积分作为人一生的基本物质保障,不参与货币式那种大型消费,也不会被滥用,也不会被骗走,也不容易被他人剥夺。个人积分一是可用于保障人的基本物质所需和精神类型的消费。比如代替水电费,代替物业,住房中的某些费用,可以用于参加国家举办的大型活动的门票费用,国家大型景区的门票费用,可以用于就医,就学,接受知识培训,参观省,国家级图书饭,博物饭,展览馆等费用。也可以有限次代替乘座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费用。
这种积分是一生相伴,不断积累,也不断消费。不会产生因使用人的认知导致冲动消费和不当消费,而且总体稳定,不会产生突然的急剧消费。不会对货币正当体系产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