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打弹子

打弹子

金新

500

       小时候经常玩打弹子的游戏:单腿跪在泥巴地上,屁股高高地撅起,拇指与食指夹着一粒玻璃小球,左眼闭而右眼开般瞄准前方对手的玻璃小球——发射!

       弹子又叫弹珠,是一种直径约1公分多的透明玻璃珠子。有的玻璃珠子里面镶嵌了花纹图案,煞是好看。打弹子是上世纪中期盛行的一项小孩子玩的趣味性游戏。当了名校的语文老师后,每次上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讲到沙漠向人类进攻的两种方式——阵地战与游击战,脑海里就会冒出儿时打弹子的情景。

       打弹子既为游戏,就有规则。比如“阵地战”,开战前得选一块平地,在地上挖一个稍大于弹子的小坑,在离小坑数米远的地方、画一条横线,游戏双方分别从横线处往小坑内滚球,谁的玻璃小球先进洞,谁就赢得了向对方打响第一枪的权利。当然,打弹子这种游戏还有非规则的一面。比如“游击战”,开战前任选一处,或平地或蜿蜒高低起伏处,游戏双方经“竞中帮”(音,类似于一对一出手指比谁大的酒桌划拳游戏)后,确定谁先发出玻璃小球作为被进攻目标,之后公平开打,看谁最先击中对手的弹子。

      相对于规则而言,是方式。打弹子的方式也有两种——地对地与空对地。前者用于平地,当发现对手玻璃弹子的位置时,要评估距离,要心算发力大小,要屏住呼吸保证弹道两点成一线而不偏不倚,尤其发弹进坑之前,那可是一定得吐故纳新均速的。后者可用于平地,也可以用于高低不平处,发弹前必须模仿炮兵所采用的拇指测距“跳眼法”——“将臂向前伸直,竖起拇指,闭左眼,使右眼的视线沿拇指一侧对准目标左侧基准点,头和手保持不动,再闭右眼,使左眼视线通过拇指的同一侧,并记住视线对准的实地某一点,然后目测目标左侧基准点至该点的宽度,将此宽度乘以10,即为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这种方法误差大,虽然只能用来大致估算,但对于打弹子的小伙伴们来说,那是先进得不能再先进的了。拇指测距之后,随着拇指与食指的有机巧妙发力,玻璃弹子从指尖滑出而在两点之间的空中飞翔,划出一道“抛物线”,随着一声“啪”的命中目标的清脆声响,胜利者心头顿时洋溢着一股难以名状的得意之情。

500

      记忆中,倘使用相对比较漂亮的有花纹图案的玻璃小球,在阳光的日子里,彩色弹子在飞行的轨迹中不断闪烁着一如七色的光芒——即经过三棱镜后形成按红、橙、黄、绿、青、蓝、紫次序连续分布的彩色光谱,令人美不胜收而心旷神怡。

       记忆中,儿时的老屋保俶路54号之乙附近打弹子的高手有两个:一是小学同学“大头”宋国刚的弟弟“小大头”,二是杭州硫酸厂的学徒工黄群为。“小大头”善于打“游击战”。其尽管不知物理之“物理”,可娴熟于“抛物线”实战法,咔叽布裤子的两只口袋里总是鼓鼓囊囊的战利品。他由于力气小,见好就收,经常在满载而归前误解别人而于失败者异样的眼光中溜回家去,只怕有人心怀叵测。前几年小学同学聚会,见到宋国刚,听说“小大头”后来下放黑龙江兵团因故殉职,如今安眠于杭州某公墓,不禁潸然泪下。而黄群为则是“阵地战”“游击战”通吃,他是保俶路上唯一一个用左手玩打弹子游戏的人,且百发百中,日后诵读欧公《卖油翁》之“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每每想起他的“百步穿杨”。黄群为也是我的小学同学,他有幸当了工人,不像我们这些即将奔赴农村广阔天地的待业者,他只有星期天才能到保俶路上的木壳枪塘(因形似而命)旁的一块空地上来参加打弹子“群英会”。彼时,拥有黄同学所骑的那部上海凤凰牌大包链自行车,曾经是我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现在坐着爱人所开的高配置奥迪LA4私家轿车,想想真乃人生如梦而“滑稽者流”也。

500

       据说,左撇子更灵光一些。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是左撇子,比如牛顿、富兰克林、居里夫人、达尔文、杨振宁等;许多文艺圈大腕也都是左撇子,比如卓别林、梦露、休杰克曼、诺兰、史泰龙等。据说罢了。其实,各有所长,实验证明:“观察力强,想象力强的左利手的比例明显高于右利手;而表现能力强,语言流利的右利手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左利手。”作为左撇子的黄同学,他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恰好有利于掌握拇指测距“跳眼法”,从而练就一手顶尖弹子功。

       记忆中,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而“虎落平阳”的父亲见我不务正业整天蹲着打弹子,弄得双手脏兮兮的像个小叫花子,在我上山下乡前送我去某地学同样需要蹲功的篾匠,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那一天到晚蹲着修补农村生产队晒稻谷用的篾黄竹席,整天窝着两肺呼吸不畅,直蹲得我每天两颊潮红不退,被人疑似患了肺痨病。

500

     16岁那年上山下乡,终于结束了我那苦不堪言的学篾匠“生涯”,不过,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游戏快乐,生存不易;人可以少游戏甚至不游戏,但不能不生存。

     “老马识途”之余,产生过一个荒唐的想法:游戏与生存,有时相辅相成。比如打弹子无论“阵地战”还是“游击战”,无论“地对地”还是“空对地”;其发弹前的一切举措实在太像写作前快速构思的“笼天地于形内”而将“挫万物于笔端”矣!

                                                             匆匆于2023年10月26日20时26分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