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39)“董卓余孽”占领长安
再说李傕、郭汜这帮人率军西归,抵达陕县时,才得知牛辅已经死了,顿时失去了主心骨,没了方向。
李傕派人前往长安朝廷请求赦免,王允却以“一年之内不可再次下达大赦令”为由拒绝了,李傕等人更加恐惧,顿时觉得自己已经穷途末路。毕竟在当时,甚至四处流传着谣言说:王允要诛杀掉所有的凉州人。
范书《董卓传》:牛辅既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去。(李)傕等恐,乃先遣使诣长安,求乞赦免。王允以为一岁不可再赦,不许之。傕等益怀忧惧,不知所为。范书《王允传》: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遂转相恐动。
正当李傕等人准备各奔前程时,同在军中的贾诩开了口:“诸位若单骑逃亡,那么到时候一个亭长就能将你们逮捕。不如我们率军攻打长安,宣称为董公报仇。如果成功,就可以掌控朝廷,如果不克,我们再逃亡也不迟。”于是李傕等人歃血为盟,西进长安。
王允得知李傕进军的消息,仍不以为然,派胡轸、杨定(均为凉州人)去找李傕沟通,又不给他们好脸色看,怒责道:“关东这帮鼠辈(李傕等人从关东返回)到底想干什么?!你们去问个究竟。”胡、杨二人到底也不是王允的人,他们前往陕县见到李傕后,更劝李傕进兵。
朝廷(王允)随即派徐荣、胡轸领兵讨伐李傕,双方在新丰县展开激战,结果是徐荣战死,胡轸率众归于李傕。
约在五月二十四日,李傕已经集合了郭汜、贾诩、樊稠、李蒙、王方、胡轸等各路凉州人马,达到十余万之多,将长安城包围。
范书《王允传》:王允闻之,乃遣(董)卓故将胡轸、徐荣击之于新丰。荣战死,轸以众降。(李)傕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余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
王允令吕布负责守城。郭汜屯在长安城北,吕布领兵开门,直奔郭汜,说道:“你敢不敢将兵后撤,我们单挑决胜负!”郭汜也是胆色过人,一口应允,于是两人单枪匹马战到一块。终究还是吕布技高一筹,以矛刺伤郭汜,郭汜的随从骑兵立即上前救下郭汜,于是双方罢兵。
陈志《吕布传》裴注引《英雄记》:郭汜在城北。(吕)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长安城墙高峻,凉州军一时无法攻克。就在六月一日(围城第八天),吕布军中的蜀兵部队叛变,打开城门,引李傕等人攻入城内。吕布率军仓皇迎战,终不敌蜂拥而入的凉州军。
范书《董卓传》:(长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引(李)傕众得入。
长安朝廷官员也参与战斗。太常种拂挥剑而出:“身为国家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逆贼攻打皇宫,我还能往哪去呢?!”
最终,他与太仆鲁旭、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一同战死,长安城内官民遇难达万余人。
范书《种拂传》:李傕、郭汜之乱,长安城溃,百官多避兵冲。(种)拂挥剑而出曰:“为国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凶贼兵刃向宫,去欲何之!”遂战而死。 范书《献帝纪》:六月戊午陷长安城,太常种拂、太仆鲁旭、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并战殁,吏民死者万余人。
吕布败逃之时,停驻在长安皇宫青琐门外,招呼王允说:“王司徒可以跟我一起走吗?”而王允拒绝了吕布的请求,表示宁可身死也不忍抛弃皇帝。
时不待人,吕布率领数百骑兵,连妻子家眷也顾不得带上,倒是记得把董卓的人头系在马鞍之上,从武关逃出,直奔荆州南阳郡,投奔袁术去了。
范书《吕布传》:城陷,吕布奔走。布驻马青琐门外,招(王)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 ——范书《王允传》中的这段话与王允之前的所作所为反差极大,我以为,即使不是后人附会所做,那就当做是王允死到临头前的良心发现吧。范书《吕布传》:(吕)布与(李)傕战,败,乃将数百骑,以(董)卓头系马鞍,走出武关,奔(荆州)南阳(郡)。
再说,李傕、郭汜等人攻入长安城内,得知王允带着皇帝刘协躲入宣平城门的城楼上,于是亲自前往宣平门,将城楼团团围住。李傕等人下马,伏地叩头,要求司徒王允出来解释:“董太师到底犯了什么罪,以至于身死族灭?!”
王允没有办法,只好走下楼来,反问李傕等人:“我可没有作威作福,而将军你却如此放纵大胆,攻打皇城,你们到底想干什么呢?!”
李傕回答:“董太师忠于陛下,却无故被吕布所杀,我们是为了董太师而报复吕布,本不敢做叛逆之事。等董太师的冤案了结,我们自然会去廷尉那里接受惩罚。”
如此得体的说辞,我以为应不是出自李傕本意和能力,应该是贾诩这等人物早就安排好的说辞吧。大家都知道:此时的长安朝廷之中哪还有什么法律可讲?法律只掌握在有兵权的人手中。
六月二日,朝廷(李傕)宣布大赦。对比王允之前威风凛凛的说“一年之内不能两次大赦”是多么讽刺!。
在李傕的授意下,胡轸接替黄琬担任司隶校尉,与朝廷的法律部门(廷尉)合力查办“董太师冤案”。黄琬先被定罪灭族。
当时的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均为王允同乡(并州太原郡),李傕担心先杀害王允会引发他们叛乱,于是以朝廷诏令征召此二人返回长安。
王宏知道此去长安凶多吉少,便去找宋翼商量一同起兵反李傕,而宋翼根本就是个软蛋,不敢违抗朝廷(李傕)诏令,拒绝了提议。于是二人返回长安,果然李傕将他们押至廷尉受审。
最终,参与刺董的“主犯”原司徒王允被定罪,判灭族。
“刺董元凶”吕布在逃,长安朝廷向全国发布捉拿吕布归案的悬赏令。
“从犯”鲁旭,在城破之时已经战死。
“从犯”士孙瑞(右扶风世家),因为不受王允待见,刺董案后未获得丝毫封赏,因此朝廷(李傕)也对其不予追究。
“从犯”杨瓒,史书没有记录后文。
六月七日,朝廷(李傕)将王允及其族人、同党在长安集市上斩首示众。
王宏、宋翼也被压至刑场,死到临头时,王宏痛骂宋翼是“竖儒,不足议大计!”。
同时,还有左冯翊的郡功曹游殷,他应该是随宋翼一同前往长安复命。他本来和王允并无瓜葛,然而他与胡轸有仇隙,胡轸一不做二不休,把游殷顺带给办成了死罪。
游殷死后一个多月,胡轸也病逝,关中人都传说胡轸重病之时见到游殷的鬼魂前来索命,于是当地流传着游殷“生有知人之明,死有贵神之灵。”的神话故事【这里的“知人之明”是说游殷生前曾看重张既事,与本文无关。】。
在范书《王允传》中,这个故事被嫁接到王宏的身上,按成书先后来看,《三辅决录注》作者赵岐本来就是事件经历者(同时期人物),且是关中三辅人(籍贯为司隶京兆尹),游殷的故事应该是当时确实存在流传的,而《后汉书》作者范晔毕竟是两百多年后的人,误将此事附会到王宏身上去了,而且范书《王允传》原文还把“胡轸”写成了“胡种”。
王允被杀
六月十九日,前将军赵谦担任司徒。关于此人,史书上并未写出明文,我以为,赵谦(益州蜀郡成都县人),以前将军身份官拜司徒,想必六月一日开城门放李傕进城的蜀兵就是得到赵谦的部队吧?这个话题可以留到最后发挥。
自此,李傕、郭汜等人的凉州集团进入朝廷高层,掌控朝政,他们是打着董卓余党的旗号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董卓的影子。李傕这个人还非常迷信鬼神,还特意为董卓设置灵位供奉。如前文所说,毕竟这是凉州集团第二次掌握东汉朝廷大权,我们不妨将李、郭掌控长安朝廷的这段时期称之为“后凉州时期”,这是一种新的历史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