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44)聊一聊贾诩这个人

本节以介绍贾诩在董卓至李郭掌政时期的事迹,探讨凉州集团在“后凉州时代”的得失。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郡姑臧县人。以出身来看,绝非大族。

例如,曹丕称帝后,以贾诩为太尉,孙权闻而笑之。

陈志《贾诩传》裴注引《荀勖别传》:晋司徒阙,武帝(司马炎)问其人于(荀)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曹丕)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孙权嘲笑的原因有二,要么是名望不符,要么是地位不符。陈志本传原文说:(贾诩)少时人莫知。贾诩也自称:名不素重。均可佐证其家门平凡。

贾诩早年被举孝廉,后入朝为郎官。至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朝时,贾诩时任太尉(刘虞)掾。九月十二日,董卓任太尉,贾诩自然成为董卓幕僚,加上同为凉州人的优势,想不提拔都很难。

约在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起兵之时,贾诩被提拔为平津都尉(雒阳八关都尉之一),负责防卫雒阳安全。

初平二年(191年)二月,董卓为孙坚所败,退守长安时,安排大批部将布防三辅,贾诩官拜讨虏校尉,为牛辅所统辖。

本年末,牛辅派出李傕、郭汜、张济、贾诩等人联合军队,在中牟县击败朱儁,再挥军东进,扫荡了陈留、颍川二郡。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在长安遇害。李傕等人得知变故,率军西返,欲投牛辅。抵达陕县时,牛辅已死,李傕派人向长安朝廷(王允)求赦又遭拒绝,凉州诸将顿时没了主意。

就在此生死存亡之时,贾诩站了出来,冷静地提出应对之策,为凉州人在这场政治灾难中避难、求生指明了方向。

六月,凉州军团成功攻入长安,李傕从此掌控朝政。从凉州人的角度看,贾诩拯救了凉州集团,延续了凉州集团掌控朝廷的生命。

500

左冯翊宋翼被处死后,朝廷(李傕)任命贾诩担任左冯翊,并要给他封侯,贾诩推辞说:“我之前给的是救(凉州人)命之计,何功之有!”坚决推辞。

陈志《贾诩传》:后,(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后来,贾诩又出任尚书,负责选拔朝廷官员。陈志本传说贾诩“多所匡济”,《魏书》说“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贾诩这段履历(左冯翊→尚书→去官→光禄大夫)时间段为初平三年(192年)六月至兴平二年(195年)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关东诸侯纷纷向长安朝廷纳贡,再结合本传说“(李)傕等亲而惮之”,陈志《贾诩传》裴注引《献帝纪》说“(贾)诩辄以道理责之(李、郭、樊等人),颇受诩言”。

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出:凉州集团所出台的朝廷政策,大多有贾诩参与,李傕等人对贾诩是既亲近又忌惮,这种“忌惮”更是出于尊重。要是没有贾诩,李傕这帮人估计早就打起来了。


我们再来看种劭的事迹。种劭的父亲种拂,在长安破城之时,英勇迎战,壮烈殉国。种劭把杀父之仇记在李傕等凉州人的头上,在为父亲服丧完毕后拒绝出仕。而贾诩担任尚书时仍然多次提拔种劭,先后以少府、大鸿胪等九卿职位授予种劭,以示拉拢。

要知道,种拂死时为太常,也是九卿之一,相当于是子继父职,而种劭拒绝贾诩的拉拢示好,干脆放出话来:“我一天不报杀父之仇,一天就不会返回朝廷!”

范书《种劭传》:昔我先父以身徇国,吾为臣子,不能除残复怨,何面目朝觐明主哉!

后来,种劭与凉州军阀马腾、韩遂、谏议大夫马宇、中郎将杜稟,还有刘焉的两个儿子:左中郎将刘范,治书御史刘诞等七人结为同谋,策划反李。

关于这场计划的发起者,范书《董卓传》是说马腾发起的,联合刘范等人合谋,陈志《董卓传》这是说由种劭、马宇、刘范三人合谋,引来马腾进兵长安。

500

我折中解读为:马腾和种劭等人均都有反李的意愿,双方一拍即合。马腾是为了私利,种劭则肯定是为了报杀父之仇。

兴平元年(194年)三月长平观之战爆发,马腾一方败北,种劭战死。次月,长安朝廷(李傕)却宣布加封韩遂、马腾为将军。

如此不计前嫌,安抚韩、马,我想,这绝对是出自贾诩的手笔,因为在当时的凉州集团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有如此政治眼光的人了。

兴平二年(195年),随着樊稠之死,李傕和郭汜的关系恶化,双方爆发军事冲突,李郭之乱开始。

而在此之前,长安朝廷(李傕)表面上是稳定的,不光对顺从长安朝廷的刺史(如刘表、陶谦)、太守(如陆康)加官进爵,还对不顺从长安朝廷的人(如二袁、曹操)实施干涉。

例如凉州集团控制的尚书台(可能是贾诩的主意)任命壶寿去夺袁绍的冀州,任命金尚去夺曹操的兖州,任命刘繇去夺袁术的扬州,诸如此类。

虽然这些人均未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但是他们拿着朝廷的印绶去组织力量对抗,也起到了弱化关东联军阵营的作用,牵制并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虽然《贾诩传》并没有明说贾诩在李傕执政时期的具体案例,我们也仅仅是凭借凉州集团和平执政时期的政绩推断出:贾诩在缓和凉州集团内部矛盾,以及出台对关东诸侯的政策时是出了力的。

当然,贾诩最终还是未能阻止李郭之乱。按记载,贾诩在混战之初曾劝阻李傕,而李傕不听,拜贾诩为“宣义将军”以示拉拢;贾诩亦未转投郭汜,而是积极参与策划刘协东归,事成之后,贾诩退还将军印绶,并未参与东归。

而后,李傕在追击东归队伍时,贾诩亦有随从,并在曹阳涧之战时及时劝阻李傕欲泄愤屠杀朝廷大臣。

待刘协等人抵达安邑县后,韩融前来李傕处安抚和解,贾诩应该也在场。李傕最终答应和解,不再渡河追击刘协,并释放归还大臣及部分财物,想必贾诩也有从中出力。当然,从后面的事看,贾诩卖掉了李傕。

随后,贾诩脱离李傕,转投屯兵于华阴县的同郡人段煨,暂时安顿了下来。

《袁纪·卷29》:天子(刘协)既免于曹阳,贾诩去李傕,托于段煨。

因为贾诩在段煨处颇有名望,而段煨为人猜忌多疑,更担心贾诩会夺其位,表面上对贾诩毕恭毕敬,精明的贾诩也能看出危机所在,他愈发难安,想寻找新的出路。

陈志《贾诩传》: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贾)诩同郡,遂去(李)傕讬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建安元年(196年),因为饥荒的缘故,屯兵于弘农郡的张济南下荆州,攻打南阳郡穰县时,中箭身亡,张济从子张绣率领余部退兵。荆州牧刘表使人安抚张绣。

范书《刘表传》:建安元年(196年),骠骑将军张济自关中走南阳,因攻穰城,中飞矢而死。

张济也是凉州武威郡人,贾诩和张绣两人私交应该不错。当初李郭之乱时,张绣逃离长安前还问贾诩要不要一起走,贾诩以报效国家为由拒绝出逃。

陈志《贾诩传》裴注引《献帝纪》:张绣谓(贾)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贾诩在听闻张绣事后,便暗中与张绣联络,张绣也派人请贾诩去宛城,贾诩再跟段煨解释说要联络张绣为援,并愿留下家属为人质。段煨闻言,欣然同意,并善待贾诩家属。

贾诩抵达张绣处后,又代表张绣前往襄阳拜见刘表,双方达成联盟协议,刘表允许张绣屯于宛城,以形成荆州以北的战略屏障。

此后,贾诩辅佐张绣,多次击败入侵荆州的曹操,曹操甚至差点丧命于此。

至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伊始,袁绍派人来联络张绣对抗曹操,贾诩却劝张绣趁机归曹操,曹操果然大喜,不计前仇地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信用看重于天下的人,正是你啊!”并表奏贾诩为执金吾,奉都亭侯。

陈志《贾诩传》:太祖(曹操)见之,喜,执(贾)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

自此,贾诩成为曹操集团中的一份子,并活到曹魏帝国接替东汉帝国,得以善终。

贾诩在乱世中保全其身,身份转换之快,令人乍舌,以至于裴松之都评价贾诩为亡汉罪人:


​《(左)传》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裴松之的理由是因为贾诩策划了李傕反攻长安,使得李傕得以上台掌控朝政,最终李郭之乱荼毒百姓,也断送了汉朝统一的机会。

后世史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顾千里写道:

董卓之死,举世称快,诩独何心而欲为报仇?且傕汜之不足与成事,诩料之审矣。以诩之智计,何患无途进身,乃必佐若辈为乱。卒之乱贼之间,亦有何利?此殊不可解,殆天生此贼以亡汉而启魏也。

顾千里痛骂贾诩是“贼”,还说贾诩归曹操,是“其凶德正同耳”。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补充道:

贾诩为李、郭画策西攻长安,其罪不容诛,人尽知之。然当徐州刺史陶谦连合豪杰,移檄牧伯,推朱儁讨贼,李傕用贾诩策,征雋入朝,义师方集,垂成而罢,此又诩之阴谋贻误国家者也。

我以为:这种评价并不公允,甚至这是套用“划分忠奸”的方式来解读贾诩的行为。

何焯:贾诩,凉州人,为此救死,当咎王允,不得独恨诩也。

梁章钜:贾诩为贼计则忠矣,李郭之乱,诩实造之。良、平之计,岂出此乎!后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盖亦本心不昧矣。

钱大昭:裴说诚是,然李傕、郭汜、樊稠、张济之徒,皆董卓党羽,渠魁既伏其辜,余众方免死之不暇,敢有他志?自王允有一岁不可再赦之议,且欲尽诛凉州人,于是李傕等遂蚁聚蜂屯,至于败坏不可收拾。卒之允既诛死,汉遂以亡。故吾谓汉室之亡,不亡于贾诩,而亡于王允之一言也。允虽有诛卓之功,实为汉室之一大罪人矣。

这三位前辈则相对公平,认为王允亦有责任,贾诩指点李傕的同时也是救自己的命。再看顾千里脑补贾诩能够在王允控制下的朝廷“何患无途进身”,联系无辜被诛的蔡邕,我真不知道顾千里哪来的自信认为王允会能容纳并提拔贾诩。

贾诩对汉廷是有一定忠诚度的,这一点能从很多事例中看出来。

① 将唐姬从李傕手中解救出来。

② 劝阻李傕不可劫持皇帝。

③ 婉拒张绣的逃亡建议。

④ 为皇帝劝退羌胡兵。

⑤ 参与劝和李郭,保全朝臣,促成东归。

⑥ 阻止李傕杀害朝臣。

再看批评贾诩之人,观点都是“把李傕之恶转嫁为贾诩之谋”这样的套路,这根本就是不公道,甚至荒谬的。

李傕在执政早期听从贾诩的建议,使得关东诸侯与长安朝廷的敌对关系得以缓和,而到了李郭交恶之时,李傕就很少再接受贾诩的建议,李傕造的恶,又如何能让贾诩来承担呢?

我以为:贾诩在国难将至之时,对张绣说的“吾受国恩,义不可背”这八个字足以解读他对汉廷的忠诚度,何况他确实尽己所能维护汉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