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弱小时,毛泽东坚守三大原则不动摇,终成百万军
原创 带刀客 躬行客 2023-10-08 20:06 发表于山东
毛泽东是如何打仗的?
毛泽东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青年时代,他上的是师范,学的如何当教员。
他当年的志愿也是做一名教师或者是记者,从没有读过军校,也没有学习过军事理论,在实践中又是半路出家,34岁才走上军事生涯。
此外,红军内部不乏既受过军事训练,又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人,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但是毛泽东却脱颖而出,其中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毛泽东的经历可以看出,军事跟其他领域是有相通之处的。
如若不然,毛泽东也不可能在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情况下,一接手部队,就能抓住军队工作的本质。
毛泽东首先是政治家。
他曾在在多个场合,说过“只有会做政治工作的人才会打仗,不懂政治的人就不会打仗。”
道理很简单,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目的,军事则是手段。
作为战争指导者只有懂得政治的重要意义,才不至于跟着战争打圈子,也只有从政治高度理解了军事手段的意义,才能不被战争束缚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才能带着秋收起义残部在井冈山立住脚,并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既然,政治跟军事是相通的。
那毛泽东指挥军事斗争的原则,是否也能带给我们一些人生成长上的启发呢?
自然是可以的。
我写了这么多党史,发现教员在指挥军事斗争时有三大原则,不符合这些原则的事绝对不做。
这三大原则究竟是什么?
我们一点点聊,聊明白,聊透彻。
本文我们将试着拆解分析这些原则背后的智慧,看能不能顺着伟人的足迹,收获一些有益的东西。
全文7000字,付费级的品质,放心阅读。
01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政治?
简单点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
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智慧,从来都是政治。
我的利益和你的利益怎么绑定到一块,从哪里绑,绑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智慧。
对于政治的本质,教员有一段通俗易懂的讲解:“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换句话讲,政治搞得好不好,主要看你能团结多少力量。
好的政治,能让自己的力量变多,让敌人的力量变小。
而在指挥军事行动的时候,教员也遵循了这一基本原则:尽可能地保存提升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
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要遵守这个基本原则。
在红军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制定军事行动的前提是:先保存壮大自己的力量,其次才是在有利的条件下,尽可能消灭敌人的力量。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教员果断放弃攻打长沙的军事计划,转而带部队上了井冈山。
教员的意志是很坚定的,尽管师长余洒度不同意这个决定,可他依然坚持上山。
因为教员看明白了当下最要紧的事情,就是保存壮大红军的实力,其他都是次要的,就算背上了一个“山大王”的名头,也无所谓。
如果能达成保存红军力量的目的,他愿意当这个山大王。
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余洒度后来对革命前途感到悲观,离开井冈山部队,到了上海,并脱离了党组织。
此后,他投入老蒋的怀抱,负责宣传工作,没干几年就被老蒋借故枪杀了。
而教员却越走越高。
认知差距,导致二人的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当时,教员这个决定跟上面的意图是有冲突的,上面认为,打了一个败仗,你就带着部队上了山,躲在深山老林里躲猫猫,这不就是畏敌怯战吗?
后来,教员因为上山的这个决定还挨了一个处分。
上了山之后,教员认真学习朱聋子跟官兵打圈子的策略,跟来围剿的敌军到处兜圈子。
这个朱聋子是以前盘踞在井冈山上的一个土匪头子,在当地颇有名,事迹广为流传。
官府一直抓不住他,不是他有什么本事,而在于他对付官兵有一套办法,他利用井冈山的险要地形,跟官府的军队满山打转。
朱聋子认为,在井冈山不需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就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跑不赢就钻,钻不赢就化。
朱聋子的这个策略,跟教员定下的基本原则是相符的,但只契合了一半,朱聋子只晓得保存自己的力量,不晓得消灭敌人的力量。
因此,教员在学习朱聋子跟敌人打圈子的策略基础上,又补充上了在运动中求胜的策略。
红军上井冈山,有两个目的,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
这就要求红军,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子。
根据这一军事基本原则,在运动中求胜的武装革命就拉开了序幕。
日后,在很长一个时期里,红军都是用在兜圈子中消灭敌人的这套办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后来的中央苏区,都是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才顺利建立起来的。
尽可能地保存提升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
这一基本原则究竟重要在哪呢?
重要就重要在,这一原则时刻提醒教员他们 :
在实力不够的时候,一切操作都应该围绕提升实力而进行。
提升实力,就是革命的第一准则,也是人生的第一准则。
这是一个看实力的世界,不管你承不承认。
你实力不够,没有人在乎你说什么,因为你说话没有分量。
只有你的分量,你的能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话,你的意志才能成为现实。
不要不服气。
用教员的话说就是:“手里没把米,鸡都叫不来。”
02
当时有两种提升实力的态度,一种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一种是教员这种埋头耕耘辛苦积累。
你会发现,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没有资源,生活在底层的人。
他们在积攒到了一点积蓄后,非常喜欢第一种方式,也就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反正自己手里就是一辆单车,失败了也不可惜,大不了重头再来。
但你看,教员就不是这么想的。
教员的做事风格其实是比较保守的,或者说非常注意风险管理,如无必要,绝不冒险。
如果有必要,拿自己当诱饵都可以。
我们在毛泽东为什么要走这么难的路?那篇文章里提到过。
走捷径也好,啃硬骨头也好,都不重要,这些都是手段,重要的是要做正确的事。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管理风险就是最重要的事。
搞革命,不可能不冒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而实力的提升就是利润。
虽然风险不可避免,但风险可以管理。
韭菜和大师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对风险进行管理。
在土地革命时期,教员几乎所有的操作都遵循了这个原则,风险不能管理,利润无法落袋为安的事,绝不做。
井冈山时期,上面一直让教员带着红四军主力去赣南,去这去那,但教员一直跟上面说,红军留在井冈山才是上策。
因为盲目进攻城市,风险是无法管理的。
谁都想一口吞下敌人的大城市,都谁想尽快赢得革命胜利。
但无法管理的风险,不会转化为胜利,只能转化为惨败。
你注意,教员从来没说拒绝风险。
朱聋子只打圈子不打敌人的做法,才是拒绝风险的做法,拒绝了风险,自然也就拒绝了利润,拒绝了实力增长。
所以朱聋子只能获得低水平的一时的安稳,而无法获得长久的健康的发展。
而李立三他们则是盲目追求大胜利,盲目追求高利润,拒绝任何风险管理,所以导致接连的暴动失败。
这两种策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教员这种,采用种种办法对风险进行管理,只吃进合理的利润,不贪多也不畏险。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数学期望,才能稳步提升实力。
土地革命时期,最精彩的一仗就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当时老蒋纠集了10万大军,而红军当时满打满算只有4万人。
面对敌人的大军,教员并没有盲目的撤退,更没有盲目的跟敌人硬碰硬,而是制定了诱敌深入的政策。
在全局视野上,敌人实力远远高于红军,硬碰硬的风险太大,红军也没有那么大能力,吞下这么多人。
但这个风险是可以管理的。
教员通过熟悉地形、提前做好应敌准备、集中优势兵力,把这个风险控制在了可以承受的范围。
利用假情报和红军熟悉地形的优势,把张辉瓒的18师9000多人引诱到龙冈,随后借助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秘密安排,以及最重要的优势兵力,一举拿下张辉瓒。
龙冈战斗,早上8时,打响第一枪,战火逐渐展开,至10时许打到木坑一带山岭,战况出现白热化。
下午3时半,红军捣毁敌师部,将战旗胜利插上万功山顶。敌伤亡1400余人,其余7600多人全部龟缩在万功山下的毛家坪缴械投降,除五十三旅旅长戴岳溜得快,其他全部俘获,不漏一人一马,张辉瓒被活捉。
敌军带来的全部军火均被红军收缴,包括9000余支枪炮,100多万发子弹。
龙冈大捷,就是运用“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这一原则的典范,通过主动放弃一些瓶瓶罐罐和地盘,保存了力量,通过诱敌深入,围而歼之,消灭了敌人的力量。
教员出色的风险管理能力,把风险控制到了最小,把利润区间控制到了最大。
并通过合理的部署,努力争取到了最大利润,吃掉了张辉瓒部。
这就叫高手。
03
掌握主动权,是教员指挥部队作战的另一原则。
如果说“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这一原则解决了要做什么的问题。
那掌握主动权的原则,就是在讲怎么做的问题。
知道要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重要一万倍。
但是当路线已经确立后,知道怎么做就是最重要的。
教员做事情,非常强调主动权,比如诱敌深入政策,就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上的主动权。
我可以把地盘让给你,也可以打破一些瓶瓶罐罐,但何时进攻,怎么进攻的权力一定要拿到手。
根据这一原则,教员后来总结了八个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有人评价这八个字是“战争指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兵者诡道也,而这八个字就是对诡道的更进一步诠释。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也被教员称之为“各打各的”。
各打各的,不是瞎打,不是乱打,打哪里,如何打都是有讲究的。
它的出发点,就是“先打弱的,后打强的”,先打我能打的。
你哪里弱我就打哪里,而且我不是挠痒痒,我是集中了优势兵力来打你,如果你不注意就要吃大亏。
先打弱的,并用尽全力打。
这样就能把沉重的包袱甩到敌人头上,让敌人跟着我们的节奏走。
这样我们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就破坏了敌人的节奏。
“弱”的含义很大,不是简简单单的弱兵,而是泛指敌人的一切弱点。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小鬼子的正面实力强,那我就不跟你比正面实力,如果非要跟敌人比正面实力,主动权就在敌人手里了,敌人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这样不行,必须要把战争节奏拉入我擅长的领域中。
我擅长搞群众工作,擅长打游击,那我就深入敌后,用我的强项来攻击你的弱项。
这就是智慧。
打牌能稳定提高胜率的方法是什么?
不是苦练牌技,而是学会挑对手。
这一桌子的玩家都是菜鸟,就你一个老手,想输都难。
换句话说,跟高进一桌,哪怕你作弊都赢不了。
你琢磨琢磨,人生是不是就是这点事。
04
当我占据主动权的时候,要先打弱的,再打强的。
为啥不先打强的?
不要忘记第一个基本原则,要在保存自己的情况下,消灭敌人。
先打弱的,我就能把风险控制到最低,稳稳地吃掉敌人壮大自己。
像那种硬碰硬,谁也奈何不了谁的仗,教员是不愿意打的。
教员带兵打仗,要么就跟敌人打圈子,要么就咬下敌人一块肉。
没有很大的把握能吃掉敌人,是不会停下运动的,哪怕有主动权也不会去打。
占据主动权的目的是为了吃掉敌人,是为了更好的保存自己,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盲目出击。
这就叫,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先打弱的,再打强的,这一招在解放战争期间用的最多。
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有一定实力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敌人。
而在红军时期,也就是红军还很弱小的时候。
该如何调动敌人呢?
这个时候也有一个绝招,叫“攻其必救,调动敌人”。
诱敌深入其实也算是一种“攻其必救”,只不过攻击的对象是敌人轻敌速胜的思想。
而最具代表性的“功其必救,调动敌人”例子,就是教员领导指挥的四渡赤水。
在战场上,能够成功地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其中很有学问。
敌人不是傻子,不是你一动,敌人就会跟着动,只有深刻把握了敌军将领的心思,摸透了敌人的想法,才能成功调动敌人。
四渡赤水期间,教员的下一步计划是带领红军,经过云南往西去,随后渡金沙江北上,这样红军就彻底跳出敌军的包围圈了。
问题的关键有两个,一个是怎么隐藏自己的想法,另一个是怎么调动云南的敌人。
当时,云南有重兵把守,强行从云南冲出去,无异于自取灭亡,为了把云南的敌军调走,教员来了一个奇袭贵阳。
具体的部署是这样,教员先派了一支部队出击黄平方向,装作我们要东进湖南,跟红二、六军团汇合。
而主力部队做好伪装,迅速向南移动,直逼贵阳城。
当红军主力方向突然暴露在敌军视野中的时候,把正在贵阳督战的老蒋吓了一跳。教员算准了老蒋不会临阵而逃,而老蒋也强装镇定。
可他一时间,又分不清往湖南去的部队,跟进攻贵阳的部队,究竟哪一支才是迷惑用的。
分不清的情况下,老蒋只能一面把薛岳和湖南的部队在湖南方向布防,防止两股部队合流,而他又不敢赌贵阳这一支部队是小股部队,所以就急调云南部队往贵阳前进,为自己保驾护航。
其实,这两个方向都是教员的疑兵,教员的真实目的就是把云南守军调出来。
而贵阳这边的布防,关系到老蒋的安危,龙云也不敢赌,哪怕迟疑都不敢,只能表明态度把部队都往贵阳方向调,所以整个云南一下就空了。
趁此时机,教员立马放弃贵阳目标,率领红军主力从贵阳、龙黑之间,迅速穿过湘黔公路,把敌人甩开,大摇大摆的往云南去了。
等老蒋反应过来的时候,红军已经跳出包围圈了。
先故布疑阵,再攻敌必救。
教员这一手不仅仅是调动敌人这么简单,简直就是代替老蒋指挥了整个国军的移动布防。
实在高明。
05
教员遵守的第三个原则很简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
前两个原则,一个解决要做什么的问题,一个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而这个原则同样也是为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掌握主动权和集中兵力是相互配合的。
一个是寻找打击敌人的机会,一个是一击致命的铁拳。
就好比是武林高手之间的对决,掌握主动权是调整自己的位置,是步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是确保一击奏效,是拳法。
步法和拳法配合,就是制胜之法。
拳头只有先缩回来,才能积蓄力量,才能打出去,两只拳头都伸出去了,你是打不了人的,所以得运动,得故布疑阵。
而要想打出去的拳头有力量,就要调整出拳时身体的位置,找到敌人的空挡,找到敌人的弱点。
在天龙八部中,段誉就是靠着神出鬼没的凌波微步和杀伤力巨大的一阳指,才能横行天下。
而在解放战争中,教员也有类似的手段,教员多次强调: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
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真正的必胜法,就是这么朴实无法。
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故事。
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坚持用自己的上等马去打敌人的下等马 。
这样就把风险降低到了最小,让原本劣势的局面,变成了优势局面。
解放战争开打前,解放军其实面临一个问题,长期以来,解放军将士都习惯了打游击,习惯了部队分散开来。
猛地进入大兵团决战模式,其实是缺乏经验的。
但正是因为红军从弱小的时候,就不断强化在运动中打击敌人的能力,正是教员一直强调集中优势,才培养出了一大批善于穿插的将领。
所以解放战争中就出现了一个反常识的现象。
你以为解放战争中,解放军都是以一当十,才能击溃数量庞大的敌人。
实际上,在具体战场上,占优势的一直是解放军。
06
打仗,讲究的还是以多打少。
以多打少,就是战争的核心。其他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以多打少服务的。
劣势方想赢得战争,必须要创造以多打少的局面。
古往今来,以少胜多的战争,几乎都是这么赢的。
整个解放战争,虽然国军的总数比解放军要多,可落在具体的战役中,几乎都是解放军兵力占优势。
辽沈战役中,东北解放军拥有野战部队70万人,地方部队30多万人。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特种兵)、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
而国军部队有55万人,其中卫立煌正规军48万人。
平津战役,解放军兵力达到惊人的100万,而国军只有52万,绝对的优势,绝对的碾压。
淮海战役中,国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80万人。
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60万人。
三大战役中,只有淮海战役解放军的兵力是劣势,但不要忘记淮海战役的大后方可都是老解放区。
战役进行到第三阶段时,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后勤支援保障力度,哪怕敌军再多10万人,也能扛得住。
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
所以陈毅才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07
我们现在回顾一下,这三大原则:
1、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
2、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3、集中绝对优势兵力;
这三大原则是有机整体,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奇效。
第一条原则的目的是提升力量,在自身弱小的时候,一切计划都要围绕提升自身实力而布置,任何违背这个原则的行为,都要杜绝。
在提升的过程中,要管理风险,不要拒绝风险。
这就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不打无把握的仗,一旦决定出击,就要做到有利润落袋。
因为只有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了,你才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然你全部的想法其实都是妄念。
在使用力量的时候,首先要牢牢地掌握主动权,不要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要想做到有主动权,实事求是很关键。
只有实事求是,清醒认识到敌我的优劣势,看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你才能找到主动出击的时机,找不到的时候,就继续积蓄力量,不要盲目出手。
找到出手时机时,一定要全力以赴,集中优势。
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你不用力抓住,下一个机会就不知何时才能出现了。
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教员有一句名言: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主要的方法。
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运动员是靠看比赛成为冠军的。
同样的道理,没有哪个人能靠听道理,变成高手。
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理想,都要在实践中摸索才能实现。
全文完,感谢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