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需要综合性运动会来做宣传吗?

       又是一个国庆长假,由于与中秋相连,虽多了一天假,但调休的牢骚依旧在大家的茶余饭后回荡,不过这次我要说的是杭州亚运会。

       中国人对世界看待自己的态度,与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的脚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经的我们渴望开放、羡慕西方,甚至讨厌自己的落后,因此,一次次地在可以借助的场合,不断展示自己,同时也放眼四方。百年前《天津青年》那著名的三问: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够得到奥运会金牌?中国何时能办一届奥运会?沧海桑田,我们早已实现前人当年的夙愿。当我们第一次申办北京亚运会时,我还不到十岁,但无论学校、社会、国家方方面面都在宣传亚运会的事情,绝对是以举国之力来承办,更不用说北京奥运会了。也曾经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牺牲。至今,我家里还有一条当年印着盼盼的浴巾。

       如今,已是中国第三次承办亚运会了,就在家门口,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聊聊。

       当然,不是专业调查机构,所有对亚运的反馈统计都是直观印象,但大体上反应了一个现象。我周围的朋友,所接触的人中,大约30%左右的人考虑去现场看,毕竟说是杭州亚运会,但在浙江省各地都有赛场,因此从这个角度叫浙江亚运会更贴切。约50%的人选择逃离浙江或者远离有赛事的地方,外出游玩。剩余大部分选择平躺。当问到对于亚运的看法和考虑,超过一半的人,持不关心无所谓的态度,甚至稍有牢骚。毕竟要限行(非本地车甚至你连外环高速都不能上)、要错峰、要后勤保障。此次我去看了场田径的部分决赛场次,当地的朋友根本不关心,作为电信行业的人,他们要全程值班,做通信保障。出租车、网约车更不用说了,虽不限行,但也有诸多不便。你要是有个急事,要开车需通过申请特批的窗口,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仅从生活和社会服务的角度,对此大家不是很赞同,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没有必要通过一次运动会来展示自己实力的地步了。老百姓要的是不要打乱自己原有的生活节奏,稍有些变化可以,但运动式的各类一刀切已经让人反感了。

      网红德国美女海文娜有句话,我觉得说的挺好:“个人在追求社会的过程中认识到社会现实并且培养社会服务意识是完全必要的。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奖励诚信和沟通,而惩罚虚伪和隔绝”。她说的是文化差异,但我觉得对社会运行也是一个道理。大家不反对举办活动,但是反对的是各种借活动来破坏原有秩序的行为,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因此,如果再次做出要举办奥运会或者其他重大活动的决策,我相信我们的民意不会和北京奥运会一样。我们的80后90后见证国家从温饱都没解决到目前的局面,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借用外交语言,已经可以平视外面的世界了。

       回到运动会,当年魏继中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哪个项目最受欢迎,他说,是卡巴迪。无论何种场次,场馆全部座无虚席,观众从门口到场地里三层外三层。当然你可以说,我们票都买不到,想看的都没有。估计很多人连这个项目都不知道是啥。其实这并不是说项目多热门,而说的是一种群众参与度,当我们把他当做一个聚会,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金牌,那么它自然地反馈出来,活动本身的魅力。就像现在大家没事去约个羽毛球,踢场足球一样。现在开始已经有点这个趋势了。我更希望是一场聚会,在聚会中有竞争有比拼,更有情怀~~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