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区食堂”更好保持活力与温度
当一个人逐渐走向衰老,需要面对的可能不只是思维行动迟缓、伤病偶尔上门。在日常生活中,做饭、吃饭这些“小事”也可能成为每日难题。当下有许多老年人在“吃”上存在困难,面对意外扭伤、消化能力差、营养流失等问题,老年群体对饮食最为突出的需求其实是营养、方便、省心。因此“社区食堂”应运而生,随着近年来各地设立社区食堂越来越多、服务半径持续扩大,专属定制的营养菜肴也能更好触达老年群体“家门口”。
同时也要关注到,如今许多社区食堂的建设经营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事实上,老年群体普遍身体素质弱、个体健康状况差异大,这就对老年人饮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让每位老人真正吃到可口饭菜其实并不容易。食材种类、烹饪方法,都需要不同社区食堂根据具体服务对象特点灵活调整。另一方面,“老年餐桌”价格低廉、很难与成本同步,社区食堂仅靠“吃补贴”通常难以维系,人手不够时往往也只能靠志愿者从旁协助,整体运营缺乏可持续。
要让社区食堂长久经营、发挥效能,不能仅仅依托这类项目的慈善公益性质或是依靠爱心人士的倾情相助。我们仍需各方携手,共同为社区食堂注入发展活力。
在政府管理方面,推进社区食堂建设时,需要更好统筹各方信息资源,关注区域发展平衡与供需关系匹配,同时注重以政策资金支持为其护航。在社会力量方面,相关企业及平台机构可以积极发挥各自专长,在餐食运输、宣传推广、数字化服务等环节流程上提供资源帮助,有效延伸社区服务触角、形成助餐服务网络;主动与第三方即配平台合作打造助餐配送服务,整合发挥专业力量、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政企双方要在具体优化建设中加强沟通协作、创新融合,积极探索政企联动可能性,切实帮助养老助餐点提升效率与收益。
令人可喜的是,来自广大公众的积极关注与支持也在为社区食堂的建设发展提供活力。随着健康养生观念深入人心,社区食堂便宜实惠、干净卫生、营养丰富等优势也广受年轻群体青睐,一些社区食堂甚至在社交平台爆火、成为“顶流”,迎来口碑与效益双丰收。还有不少社区食堂开始为年轻群体提供外送服务,在拓展自身业务的同时也保障了老人的就餐环境和口味。良好的实践反馈表明,推动“老年人专属”的社区食堂逐步转向“全龄友好”,注重市场化、多元化,也是帮助自身跟上时代节奏、走出经营困境的一种可能路径。
应当充分认识到,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如今我们怎样关注老年人的餐桌、努力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不仅体现着各方人文关怀与素养,同时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变迁发展的软实力与包容度。社区食堂建设是养老服务的一个生动侧面,相信在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及社会公众的沟通协作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等理念也能更好触达公众、契合时代发展节奏,为适老化政策与社会文化环境持续注入温度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