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 那些年,云雾间的“巡弋者”
作者文奕鑫
中国古语有言:“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短短八个字便道明了其要义所在:隐蔽。
而恰巧最讲究“隐蔽”二字的领域,古今中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领域便是——军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一直是军事斗争领域的核心研究要素。
纵观当代各主要军事强国的武器装备体系,有一类武器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精确制导武器,多数是我们俗称的“导弹”。在这些琳琅满目、威风八面的军事装备中,有一种导弹,相比于如今互联网上各类“明星”级大型武器发射平台来讲,恍惚间给人一种“小巫见大巫”的渺小感,但却又无一例外的出现在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以来,号称世界上第一场真正意义的现代“信息化”高科技战争——海湾战争及之后各大热点地区武装冲突中。以其“高精度”“远射程”“强突防”“难探测”“多集群”“高毁伤”“多平台”“巧应变”“多感知”“低成本”等众多优良性能特点集于一身,而为世人所熟知。
这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 巡航导弹
“战斧”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是一种技术含量极高的远程打击武器,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美国的BGM-109——“战俘”巡航导弹。该型导弹在1991年以美国为主导的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中,作为“开路先锋”。1991年1月17日凌晨,游弋在波斯湾地区海平面上的美军“威斯康星”战列舰发射的第一枚“战斧”巡航导弹,呼啸飞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打击其重要战略目标:萨达姆总统府、共和国卫队兵营、指挥中心、通信枢纽、关键交通节点及后勤仓库等。“战斧”巡航导弹在战争中的打击精度甚至可以做到一枚巡航导弹在目标表面炸开一个口子,后面的另一枚巡航导弹从缺口处“钻进去”,继续打击掩体后方的重要目标,堪称是现代“外科手术”式精确打击、定点清除的教科书。美军在“沙漠风暴”行动首日,便发射了超过百枚“战斧”巡航导弹,整场战争累计发射288枚巡航导弹。根据美军公布的打击数据,超过80%的导弹准确命中并摧毁了伊拉克核心军事政治经济战略目标,有六枚“战斧”导弹在发射后由于技术故障坠海,飞向目标途中的部分“战斧”由于地形或天气原因撞山坠毁,仅有不到一成的数量成功被伊拉克防空部队高炮或防空导弹成功拦截,其打击效果威震四方。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发射战斧巡航导弹
自在海湾战争一战成名之后,远程攻陆巡航导弹成了各国军事力量发展重要核心装备,简单来讲,巡航导弹可以看作一架小型无人操控的战斗机,这里,以“战斧”巡航导弹为例做一个简要性能阐述:BGM-109“战斧”远程攻陆巡航导弹,弹长5.56米(后期增程型号加装助推器后延长到6.25米),弹径0.5米,翼展2.65米,最大射程25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0.72马赫,巡航高度50-150米。该型巡航导弹一般采用地形匹配制导+惯性制导系统(后期升级改进型号均加装GPS全球定位系统,进一步提高其制导和打击精度,据称已达厘米级)。动力来源由小型高性能涡轮风扇发动机提供主要飞行推力(后期增程型号普遍加装火箭助推器);战斗部位于弹体中心靠前部位,一般为高爆穿甲战斗部,同时可换装为核战斗部;发射平台可由水面舰艇、核潜艇、大型远程战略轰炸机、战术攻击/战斗机及陆基车载移动发射平台等灵活编组构成。这也是“沙漠风暴”行动中,所有“战斧”巡航导弹的发射来源。可以看出,巡航导弹不仅仅具有优异的打击精度和飞行性能,其适装性和通用性也使其具有全天候、全地域、全时域、全模式作战灵活性,真正做到“召之能来,打之精准”。
“战斧”巡航导弹构架原理图
对于一个渴望成为军事强国的国家而言,巡航导弹的研制生产与批量装备是军事装备体系的基本配置。巡航导弹不仅仅只是一枚打得远的“二踢脚”那么简单,其背后所需要的是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为支撑。以美军“战斧”巡航导弹为例,若要实现远达2500公里的射程,必须要有低油耗的发动机,并且尺寸不能过大,否则影响其前部制导系统、战斗部及其油箱的安装;在飞向目标的途中,由于巡航导弹强调低空突防战术,因此其飞行高度往往离地只有数十米,最高不超过百米,因此必须时刻注意地形的起伏变化,以防止撞山,所以高精度的数字地图和数字成像系统及高性能小型计算机必须具备,而这些,需要对目标区域周边地形地貌进行长期的观测和绘图,并将其“数字化”存储在位于弹体的计算机中,以在战时通过位于弹体下方的红外/光学/雷达扫描成像接收系统进行快速比对,尽早规避不利飞行线路。而这些,作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美国,依托于其强大完善的工业体系及全球产业链衍生而出的具备雄厚底蕴航空航天科研实力,早在数十年前就利用航天飞机搭载对地扫描成像雷达,完成了全球高精度数字地图的绘制,并配合其之后研制建成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飞行过程中,不断规划优化调整导弹飞行路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甚至“百步穿杨,一剑封喉”。
LRASM远程反舰巡航导弹
目前,全球各主要军事强国均拥有属于自己的巡航导弹家族,包括美国BGM-109“战斧”、中国“长剑”系列巡航导弹(现已改称“东风-10”),俄罗斯Kh55、Kh101、“俱乐部”巡航导弹(三者均在乌克兰战场上大规模使用)。乃至一些地区小国和地区也投入研发,如巴基斯坦“巴布尔”巡航导弹,中国台湾地区“雄风”系列远程巡航导弹均已研制成功或装备服役。
“长剑”10巡航导弹(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Kh-55巡航导弹
“雄风”系列巡航导弹
作为“巡航导弹”俱乐部的头号玩家美军,除了其现役的“战斧”巡航导弹之外,在该领域持续高强度不间断大规模资金投入,相继研发出第二、第三代巡航导弹AGM-86隐身巡航导弹及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后由于冷战对抗结束,该型导弹下马,笔者认为是该型导弹是巡航导弹系列的巅峰之作,直到今日也不过时!),时至今日,美军更是再一次扩展巡航导弹应用领域,其最新一代远程通用反舰巡航导弹——LRASM,具备及其优越的红外和雷达隐身性能。根据美军官方说明,该型导弹用以应对日渐崛起的潜在军事大国的军事“威胁”,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美军还进一步革新战法,计划将现役的数千枚“战斧”巡航导弹开战时集中使用,利用其独步全球的空中运输机队和加油机队,依托于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作为前沿起飞节点,结合运输机的大航程+巡航导弹的低可探测性及超远射程,妄图远在对手国门千里之外发动大规模集群“闪电式”巡航导弹战略突袭,瞄准对方境内数千乃至上万个战术/战役/战略军事或经济或文化政治中心目标,妄图一举击垮对手战争意志和战争决心!
巡航导弹,是现代化空中战场的必备武器。它要求我们必须确认两个思路,于我之巡航导弹,能攻;于彼之巡航导弹,能防。这背后是工业能力和科技水准的综合较量。
巡航导弹是大规模装备使用的武器,必须数量够,必须精度高,必须能够按照战略战役战术意图,准确摧毁敌方体系关键节点。对敌方能够发射该类武器的基地、平台乃至卫星导航系统,则必须做到能够第一时间实现软硬杀伤。不对称作战,则要贯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扰乱破坏对手实施超规模巡航导弹攻击的作战决心。
和平来自实力,必须发展对等摧毁能力。爱好和平,才要时刻枕戈备战。
AGM-129隐身巡航导弹
来源于航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