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兵出击的最大问题是时长太短,故事太多
看完《志愿军雄兵出击》,出了电影院,望着硕大明亮的中秋圆月,不禁感慨一声,当年朝鲜战场上的年轻人们,对这样的月亮恐怕只会感到烦恼吧。
坦率说,电影本身就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交作业产品,谈不上精品,惨烈有余,感动不足。流水账叙事,面面俱到而颇感仓促。
个人感觉,象这一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如果要拍《大决战》式的全景视角,恐怕就不能在时长上限制太厉害。大决战三部曲,每一部都是三个半小时,而《雄兵出击》时长不足两个半小时。你要在这么短时间里把从毛主席赴苏谈判归来到2次战役松骨峰这段时间几乎所有大事件全部写到,效果其实不理想。
整部电影从毛主席归国的火车开始,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决定干涉,麦克阿瑟宣布圣诞节回家,1950年国庆节,国内出兵决策,总理与斯大林商量苏联出动空军,彭总率先过江,毛岸英牺牲,一次战役,二次战役,最后用可能不到10秒的镜头配个字幕,志愿军收复平壤结束。而且为了交待伍修权去联合国,还在电影里极为生硬地插了一段倒叙讲这个事。非常跳。
故事讲得太密太快,就会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叙事碎片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估计制片方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安排了一个军委作战参谋主动下基层,差不多把故事线串起来了。但这也就是形式上的串起来,因为你没时间把人物刻画好,所以自然就带来第二个问题,人物的脸谱化。基本所有角色的表演没有新意,决策层高瞻远瞩,指挥层决策清晰,基层勇敢牺牲。不是演员没演技,而是时间给不够,他发挥不出来。
抗美援朝离我们已经有70年了,现在回头看,这场战争开战之前的国际政治博弈其实非常重要,战争的表面原因是金日成要统一,但深层原因则是苏联对中国统一大陆后远东政治格局的一次有意安排,说白了,这场战争就是斯大林给毛主席挖的一个大坑。我们是真不想打,既无实力也无信心,但就硬着头皮上了,然后硬是打赢了。这段历史能不能讲,讲到什么程度合适,其实有文章可做,但是很可惜,电影对这段历史的挖掘没有超出以往的范围。
当然,《雄兵出击》的个别细节处理很有几处打动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志愿军过江那一段,桥下是熊熊大火,桥上是长长的志愿军队伍,镜头拍得很美。那种义无反顾的味道拍出来了。
演员方面,伍修权、梁兴初、脱裤过江的江潮以及穿秋裤打仗的邓岳,感觉这四位演得比较到位。那个瘸腿司机也不错。彭总感觉演得不好,猛和狠是硬装出来的,训梁兴初那一段看得我想笑,完全没有身经百战的将帅气场。迄今为止,还是吕晓禾的彭总演得最到位。
总之,制片方恐怕不能既要票房又要面面俱到地全景式展现,你要把故事说透,人物刻画到位,要么把故事讲小,要么把时长给足。故事讲小,请看《上甘岭》,情节很简单,主要人物连师长在内不超过10个,连长、指导员、通讯员、警卫员、后方司务长、师长、杨四海、女卫生员,但是个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雄兵出击》的水平没有超过《大决战》,后者仍然是中国全景战争片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