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太阳城”
乘飞机到海地,在首都太子港国际机场降落前,俯身下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坐落于海滩边黑压压一大片锈迹斑斑的低矮民居,这就是海地乃至加勒比地区最大的贫民窟——太阳城(Cité de Soleil)。
我2009年10月抵达太子港出任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代表处代表。到任后我注意到,无论是在当地各种媒体上,还是与各界人士交往中,总有一个地名被屡屡提及,这就是“太阳城”,这不免引起了我对这个地方的极大好奇。有一天,我的好朋友、海地总统顾问诺埃尔先生的夫人告诉我,她第二天要去太阳城做慈善活动,问我是否有兴趣随其前往,我于是欣然同意。就这样,我第一次走进了这座被当地人称之为“死亡之城”的地方。
太阳城,顾名思义,本应是一个充满阳光、温馨的地方,但海地这座太阳城却另是一番天地。这里聚集着30多万生计无着、终日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居民。
海地贫民窟
海地太阳城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1986年,时任总统让-克洛德·杜瓦利埃被不满其家族对海地长达29年独裁统治的民众推翻,海地政坛随之引入了所谓的西方民主,其后这个岛国便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
1991年,海地首位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被一场军事政变推翻。3年后,他重新上台,遂下令解散军队,近万名军人携械归田,大量武器因此散落民间。这些军人多数既无一技之长,又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生计无着之下便铤而走险,落草为寇。这一因素直接导致海地社会治安急剧恶化,犯罪率居高不下,大批外地居民纷纷涌入太子港来讨生计,致使短期内太子港人口急剧膨胀。
另一个原因是无序的粮食进口严重冲击了海地国内市场。杜瓦利埃家族统治时期,海地粮食基本能够自给自足;政权更迭后,西方廉价粮食特别是转基因农作物大量进口,导致粮食价格严重倒挂。谷贱伤农,其后果是大批农民不愿再从事农业生产,转而进入像太子港这样的大城市谋生。这些背井离乡来到太子港的异乡客,初来乍到,举目无亲,居无定所,就临时栖居于这片海滩。起初是几间窝棚,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窝棚慢慢地变成了泥坯房,从几间增至几十间、上百间,最终竟达30余万人在此安营扎寨。
蜗居于这座贫民窟中的人无疑是这个社会最低层、最弱势的群体,也使得该地区成了犯罪分子的渊薮,枪杀、绑架、强奸、抢劫等恶性案件高发不断。穿越其间的国家一号公路甚至被人称为“死亡之路”,2007年以前几乎没有外地车辆敢贸然进入该区域,这里也一度被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划为高危的红色地区。联海团每日快讯常常报道在太阳城发现不明尸体。因阿里斯蒂德曾在太阳城担任过牧师,故这里也是他竞选总统时的重要票仓。
第二天下午,当我随诺埃尔夫人乘车驶近太阳城时,看到在入口处赫然竖立着一座约20米高的水塔,全身布满弹痕。再往里走,只见街道两旁、房屋拐角、水泥电杆莫不如此,随处可见布满弹孔的建筑物,成为多次发生于此的恶战的实证。原来是为了打击盘踞于该地区的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遏制犯罪高发的势头。
2009年,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妥善处置一群体性事件。
2007年,联海团在太阳城开展了数次“地毯式”清剿行动,成效显著。曾参与过此次行动的我国防暴队员事后对我说,当时的枪战场景丝毫不亚于一场战场上短兵相接的战斗。我防暴队员们在行动中体现出的顽强的精神、专业的素质、严明的纪律受到联海团总警监的高度称赞,被誉为海地维和任务做得最好的一支队伍。
我们的汽车在太阳城狭窄的巷道缓慢地行进着。因太阳城长期无人清理,日积月累,垃圾遍地,加上生活污水随处排放,地势稍低之处便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太阳城某处“干净”旱厕
城内没有公厕,大街随处不完整的建筑甚至马路均成为“方便”之处。因这里地势低洼,就在离加勒比海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宽约十多米的污水带,这里竟是太子港的污水汇集处。紫黑色的臭水上面漂浮着垃圾和油污,每当人路过,惊起的蝇虫会扑面而来,稍有不慎便会吸入鼻腔或飞进嘴里。
当我们的车驶入一块相对空旷的场地时,看到一群孩子正在踢足球。像拉美许多国家一样,足球也是海地孩子们最喜爱的一项运动。虽然条件十分简陋,但他们依然踢得是那样兴致勃勃,一招一式颇见功底。见此场景,谁又能说,若干年后在他们中间不会走出一位足球明星呢?
这时,诺埃尔夫人问我是否愿意去一户人家看看。为了能真实了解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居民的现状,我同意了。看来诺埃尔夫人同这里的人都很熟悉。只见她走进旁边一间屋内,少顷,她示意我可以进去了。这是一间面积仅十余平米的房屋,因光线不足,屋内显得异常昏暗,进去好一会儿眼睛才适应了室内的环境。女主人叫法比安娜,虽然只有34岁,但已是4个孩子的母亲,在这里已生活了10多年。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磨难使她早早就失去了这个年龄应有的容颜。环顾四周,除了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稍微“奢侈”一点的物品就数不大的彩电、冰箱和电风扇了。当问及他们的生活来源时,她说平时主要靠丈夫做些小生意。
离开这家后,诺埃尔夫人告诉我,这里的居民多数就靠做小生意维生。这时我注意到,这座生活着几十万居民的“城”里没有商店,我们一路不时会见到头顶竹筐沿街叫卖的小商贩,竹筐中装着诸如糖果、饼干、矿泉水、烤玉米或香蕉等物品。可想而知,依这样的方式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会是何其艰难。为了让我更多地实窥这座“城市”的庐山真面目,诺埃尔夫人带着我穿行于迷宫般的大街小巷,途中不时会看到几个幼小的孩童赤身在街上玩耍。有些巷道狭窄逼仄,侧身通过时不小心也会磕到头和脸。
4年后,当我结束任期时,在海地政府和国际社会,特别是联海团的不懈努力下,海地治安形势已有较大改观,太阳城也已不再被人们视作“禁地”,但脏、乱、差依然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贫穷、愚昧和落后也依然与这里的居民日复一日地相依相伴。这一“怪胎”何时能够消亡,目前来看仍还是一道无解之题。
- end -
文章来源 |《老外交官散文选》
作者 | 王书平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